当前位置:经典语录>语录大全>试论黑格尔辩证法思想(108条)

试论黑格尔辩证法思想(108条)

时间:2024-05-23 10:34:04 语录大全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

1、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1)、“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2)、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

(3)、从五四以来,我们引进了***从来没有的两个东西:德先生,赛先生,科学和民主,但是很少有人把科学和民主后面的东西挖掘出来加以研究。什么是科学?科学不是技术,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规范性,要重视语言、逻辑、认识论。如果没有科学精神,把科学引进来也没用,那就成了技术。我们今天就是这样的。

(4)、为什么都翻译成理性,它们两个其实是不同的,起源都不同。一个是语言,说话,另一个是灵魂,灵魂是自动的,自己运动,并且推动万物。它们在西方都翻译成理性,我们中文遇到这两个字经常也是都把它翻译成理性。这就促使我们想到西方所谓的理性其实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它是一个二重结构,西方的理性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对立统一体。

(5)、所以,理性主义要从双重含义去看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根本上毋宁说是自由的、创造的精神,自由的突破和反抗,从原来的状态进到更高级的状态,从低层次的自由进入到高层次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这样一种过程就是历史。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是很有名的,对马克思的影响非常深。历史是有理性的,为什么呢?历史本身就是自由创造的一种体现。

(6)、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7)、从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就始终面临着有限的方法与无限的对象之间的矛盾。

(8)、真正的超越是自己有了新的规范才能超越。***古代的自由精神之所以没有结果,道家和禅宗的自由人格之所以最后还要由儒家的这样一套礼法规范来收拾,就是因为它破除了一切规范之后,没有建立起新的规范,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规范。我们今天道家和禅宗精神可以说是泛滥于世,我们在老百姓里面和市场上到处看到道家和禅宗的为所欲为,以为那就是自由。但是没有规范,这种自由是超越不了的,实现不了的。

(9)、民主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法治。民主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理性的自由,这才是法治。我们五四以来强调这个东西,实际上都对它没有吃透。

(10)、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

(11)、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你这次自由了,马上就自食其果。而且最后秩序大乱之后,还要靠儒家的那一套——那一套已经是秩序井然,它把一切都想到了。道家固然可以引发一场农民起义,但是没有规范,还是要靠儒家来治理。所以真正的自由精神要立得起来,真正要冲破儒家的传统的几千年的陈旧的规范,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规范,要有自己的理性。

(12)、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13)、“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14)、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15)、黑格尔指出,否定从来不是抽象的否定,而是具体的特殊的否定,即“规定了的否定”。因此否定的结果其实是从否定之中而产生的有内容的东西,由于它在否定了先前内容的同时亦将其内容以新的形式包容于自身之内,这就使事物发展为更高、更新、更丰富的阶段。黑格尔将这种辩证的否定称为“扬弃”。扬弃的否定包含三个环节:一是否定,二是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三是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 

(16)、但没有一个***传统的哲学家意识到,一个事物的运动其实不在两个东西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自己跟自己的关系,那就是自否定的关系,自己否定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我们通常讲把自由理解成自由自在,谁也管不着,自得其乐,怡然自得,这是老庄的自由,但是“自得其乐”是不持久的,人总要吃饭,不能餐风饮露,人不是石头——当然老庄是很希望自己变成石头的(笑)——但是你不是,你的肚子饿了怎么办?

(17)、黑格尔认为,科学总是以某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出发的,这正是它们的局限所在,所以科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而哲学研究的是最高的对象,没有前提和条件,它是自己证明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就此而论,唯有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哲学自己证明自己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18)、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分析对比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近代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古代的研究者通过对呈现于面前的一切事物都作哲学的思考,才给自己创造出一种渗透于事物中的普遍性;而现代人则不同,他不是从具体事物出发,而是利用现成的抽象形式,不假中介地将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并隔离地将普遍的东西制造出来。黑格尔称之为“知性思维”。 

(19)、黑格尔辩证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宇宙万物看做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矛盾而自我运动的过程,从而把真理理解为过程、结果和全体,理解为一个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20)、历史和逻辑是一致的,历史里面有逻辑,历史里面有规律。黑格尔是第一个想在人类历史中发现一种规律的人——这是恩格斯对他的高度评价。现在很多哲学家不承认历史有规律,认为历史是偶然的,都是人自由创造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干不干得成,那是命运。但是命运里面有没有一种规律?现代哲学是否定的,一旦找到规律那人不是定死了?认为黑格尔的毛病就在这个地方,所以现代哲学非常拒斥黑格尔。

2、试论黑格尔辩证法思想

(1)、所谓环境是一般世界状况,是一般世界状况决定艺术美的显现。一般世界状况是:(1)社会普遍理解得到尊重。(2)个人对整个社会负责,个人具有完全***自足性,个人的一切行为出于自由意志,与那个社会的普遍理想达到普遍统一。黑格尔以三个不同的时代为例说明了艺术美与环境密不可分。(1)英雄时代:这个时代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直接统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能够自由发展,因而个性都是伟大的、坚强的、完整的,个人意志和***意志相一致,个人最具普遍性这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现实的土壤。(2)牧歌时代:人只是停滞在物质满足自己的时代,是没有精神的时代。(3)散文气味时代: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由于***、法律和社会分工,每个人都隶属于一种固定的社会秩序,成为受局限的成员,丧失了性格的***自足性,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依从别人,不再是自由自在的,劳动作为奴役性的谋生手段,只以常规机械的方式进行,丧失了个人的特点和审美的情趣。人实际上逐渐丧失精神感受能力,物质过度膨胀,使物质世界不再适合于自由的理念的显现。资本主义时代不利于人的发展和艺术的繁荣。

(2)、黑格尔并未遵循亚里斯多德的正确道路,而只是吸收了经验主义、归纳派的一些正确思想,用于修补笛卡尔派的唯理主义思想。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其实是修正后的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这是人们将黑格尔的哲学也定为唯理主义的根本原因。

(3)、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

(4)、理念和感性显现达到完美统一。理念和形象完美契合。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体现了普遍理想和个人意志的统普遍理念在这个个性化的形式中得到完美体现。

(5)、黑格尔对艺术美的解说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他的艺术美是以人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只有人才能显现艺术美的理念。

(6)、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对于否定性的辩证的理解。在他看来,事物本身是一个结合了诸多有差别的属性在自身之内的统一体,这种差别是内在的差别即对立面的统一。正因为存在着差别,事物之中包含着否定性的因素。

(7)、从斯多葛派哲学家时代起到中世纪末,辩证法一直同形式逻辑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更晚一些,康德用术语“先验辩证法”表示揭示假相的努力,这种假相出现在试图在现象和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应用知性的范畴和原则时。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8)、那么,在古希腊的辩证法那里——辩证法那个词本来就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他们提出来的——他们在论辩的过程中就采用了“逻各斯”,“逻各斯”的意思就是谈话,互相交谈。那么互相交谈把它记录下来,对语言采取了一种非常严格的甚至是崇拜的态度。

(9)、包括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搞法律工作的人对这不是很强调了,认为它是意识形态,主张法律上的具体问题要具体研究等等。实际上,它是有联系的。

(10)、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的历史就是自由创造的历史,如果没有新的东西产生出来,那样的历史不能叫历史。所以黑格尔讲***的历史有五千年,但***没有历史,它没有新的东西,老是回到原处。真正的历史就要有新的东西创造出来,比如西方的历史,原来古希腊城邦社会到了中世纪,整个一个大否定,对古希腊全部否定,全部推翻。进入到一个新的基督教的境界,对彼岸世界的神的追求的境界,否定了一切偶像崇拜。到了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又对中世纪来个大否定,这又有新的东西,人性、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运动的口号,这都是崭新的东西。

(11)、所以西方的历史体现了一个自由的不断的上升的过程。如果老是回到三皇五帝的理想,现在总是想办法回到过去,那样的历史尽管延续也不能叫做历史。所以黑格尔的理性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其中每一阶段都有它的“逻各斯”,下一阶段就是对这种规范的突破而建立起更高一层的新的规范。

(12)、总的来说,学法律的当然离不开哲学,哲学方面如果还停留在简单化层面,那么我们的法治是没有根基的。实际西方的很多哲学家大都是法学家,康德也好,黑格尔也好,马克思更不用说了,马克思读的就是法律系,后来得的是哲学博士。

(13)、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14)、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5)、因而,在他来讲,“自由”所指的可说无非是服从法律的权利。

(16)、他是用正,反,合三方面来分析事物的。举几个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的实例,也许可以使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逻辑的议论开头先假定“绝对是纯有”;我们假定它就•是纯有,而不加给它任何质。但是不具有任何质的纯有是无;于是我们达到反题:“绝对即是无”。从这种正题和反题转入合题:“有”与“非有”的合一是“变易”,所以说“绝对是变易”。这当然也不行,因为变易必得有什么东西变易。这样,我们对“实在”的见解通过不断改正以前的错误而发展,所有这些错误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当成好像可以是全体,从这种不适当的抽象化产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单是从外界来的;它自身的本性就是它被扬弃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转变成它的对立面。”

(17)、我们引进了技术,但是我们没有科学精神,没有那种规范性,***人长期自由散漫惯了。只有一种外在的强制规范我们才能遵守,只有在人行斑马线上拉一根绳子才能把我们管住,不知道重庆怎么样,武汉拉的绳子又粗又***,谁也不敢碰(笑)。

(18)、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三一式”为其形式,亦即正题、反题与合题。正题是肯定的环节,它表明矛盾此时还处于潜在的阶段;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此时矛盾的双方得到了展开;合题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它是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统一。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圆圈所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

(19)、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20)、***传统中,老庄对自由的理解,不受任何束缚,顺其自然。禅宗的末流也进到这样一种境界,随随便便,想怎么就怎么,打破一切世俗伦常,这就是自由了,这就是超越了,摆脱了,四大皆空。但是这样一种摆脱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真正的超越不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1)、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2)、所以,辩证法就是绝对精神不断流动、展开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动态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绝对精神”,则是黑格尔对“正反合”的最源头的定义。

(3)、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4)、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5)、黑格尔认为美是一种理念,而作为概念的理念不完满,必须借助感性形象认证和实现自身。他说:“我们已经把美称为美的理念,意思是说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另一方面说的更严格一点真与美确是有分别的。“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并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形象处于一个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了,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理念在艺术范畴指内容、目的和意蕴。艺术是理念实现的一个环节。美的本质是理念,美不是感性事物本身具有的,理念是概念与实在的统既具有概念的普遍性,同时也具有实在的具体性,也是现象,也是表象,美的理念不同于一般理念。理念要发展自身,必须经过感性显现阶段,这是理念实现必不可少的阶段。具体到艺术创造讲,是因人要通过创造活动认识自我,所以理念才显现感性形式,但感性显现仍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它与感性事物发生联系,却不是感性事物。实际上,美是来自于理念而非来自于感性事物。理念如果完全被物质淹没时,美也不复存在,美是借助于感性事物而显现的,并从感性事物中超越出来。

(6)、孔子也讲:“天何言哉?”。都是否定言的重要性的。佛家、禅宗,禅宗不立文字,禅宗讲的话都是听不懂的,(笑)那不是语言,那跟打你一棍子是差不多的那个意思。禅宗的棒喝啊,大吼一声啦,这些都是废弃语言的。所以,我们***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对语言那么重视。

(7)、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8)、康德第一个揭示了知性思维的局限性,认为这种方式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可能把握事物自身,但他的本义是说明形而上学不可能成为科学。黑格尔却从康德的消极辩证法中看到了哲学成为科学的一线曙光。在他看来,思维的辩证性为我们扬弃固定的概念,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重新再现事物的整体生命提供了可能性。 

(9)、但这样一种对偶式的解释永远需要第三者来解释。我们通常讲辩证法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把事物的运动归结为事物的矛盾性,但我们通常理解的矛盾性是两个事物的相互冲突。但这样有一个问题,是谁把这个东西放在一起,即使放在一起了,又是谁让之冲突?后来张载把运动解释成“动必有机”。“机”这个词是和“耦”非常接近的,机是很小的诱因。但是机也是一种关系。

(10)、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它的来龙去脉,那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它的实质的把握可能要更准确一些。

(11)、此时美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它受到物质的阻碍。人进入有机阶段,但人还未与理念达到契合,物理现象仍占居该时代,物质不是作为内容的形式而出现的,物质只是作为象征出现。此时,象征的意义和意义的表达处于分离的状态,事物的物质性过重,精神性未达到发展。象征物和象征之间没有达到完满的契合。

(12)、但是,我们往往不能从语言学上来翻译,没有什么“逻各斯”,对话呀,所以我们只能采取实物性的概念,一个矛和一个盾,好像黑格尔和马克思讲的矛盾就是一个矛和一个盾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这就理解错了。矛盾这个词在德文里面是“Widerspruch”,就是一句话里面的自相冲突,它不是两个东西的外在对立,用那个矛去刺那个盾,那个盾又不让矛刺穿,它不是这种关系。它相当于逻辑学里面的自相矛盾的命题,“这个木制的铁”,“这个好人很坏”。(笑)

(13)、精神内容不再满足于物质形式,精神内容溢出了物质形式,部分回到自身。物质形式也不能表达精神内容,精神内容大于了物质表现形式。浪漫主义阶段基本特点是绝对的主观性、内在性。现实无法表达艺术主体的理念。灵魂出现分裂。这是因为精神的存在必须与物质存在达到对立统否则精神无法找到自己的对立面而完成回归时,精神就会将自身作为对立面而导致了灵魂的分裂和艺术主体的内在矛盾。美无法完成回归,美最终必然完结。

(14)、到了斯多葛派那里就从“逻各斯”那里发展出逻辑,那么逻各斯强调逻辑,强调逻辑就是强调规范,强调确定性。而“努斯”这个词恰好就是不安、不安分、不安于现状。不安于现状怎么办呢?就要打破现有的规范。“努斯”就是要打破现有的规范,自己运动,它不受别的东西所限制。

(15)、理念的辩证运动是按照正、反、合的三段式进行的。形而上学主张非此即彼,正与反之间有一道鸿沟,黑格尔认为,正与反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正”如果离开“反”则无规定性,不真实。“反”是对“正”的否定,但它不是简单的消极的否定,而是正的一个内部环节,正本身就潜含着反,只有看到正反之间的联系,把两者统一为合,达到否定之否定,这样才能对事物有全面、具体、真实、深刻的认识。所以黑格尔强调理念的具体性,他给理念下的定义是:“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两者的统一。”?这里概念是正,实在是反,两者的统一就是合。理念依照正、反、合三段式辩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理念自发生,自否定,自认识的过程,现实世界的发展本质上不过是理念的逻辑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主观概念的辩证法。正是依据这种辩证法,黑格尔从理念推演出自然和社会。他把整个世界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1)逻辑阶段:理念尚未体现于自然和社会,只是纯思想、纯概念。(2)自然阶段:理念取得感性事物的形式,成为“自在”。(3)精神阶段:理念体现于人的精神或社会历史,它克服了逻辑阶段和自然阶段的片面性,达到二者的辩证统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即达到了理念的自我认识。在精神阶段它又经历了三个阶段:(1)主观精神:个人意识。(2)客观精神:社会意识。(3)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艺术是处于绝对精神阶段,它处于绝对精神的低级阶段,哲学是最高阶段。美学是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自己,美是感性的理念显现。艺术一方面显现、认识理念,另一方面艺术也要通过感性形象显现自己,因此使得理念无法充分认识自己,它最终要让位给宗教和哲学。

(16)、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17)、既然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一些规范不断的互相取代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理性对其加以分析。古希腊,中世纪、近代有什么规范,我们都是可以用理性加以分析的,它是理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这就是历史理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非常明显的历史理性的痕迹。

(18)、“逻各斯”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的命运,人逃不了,它是神的代表。叫做“神圣的逻各斯”。“逻各斯”就代表着辩证法里面的一种反思的精神、这样的一贯的逻辑精神、语言的精神。我把它称之为辩证法语言学的起源,西方人非常重视语言,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19)、西方讲的理性,首先着眼于它的规范性,所谓逻辑理性,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现在后现代批评理性就是批评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理性就意味着“逻各斯”。但是这个“逻各斯”是如何得来的呢?“逻各斯”恰好是通过一种超越才能得来,首先是对感性的超越才能得来。更高的规范需要更高的超越,更大的统一性就要超越很多的杂多的东西才能获得,所以“逻各斯”的规范性恰好是通过努斯的超越性所获得的。

(20)、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

4、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2)、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3)、黑格尔的逻辑学不是形式逻辑,它就是认识论、本体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在他那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形式逻辑是逻辑的枯骨,他的任务就是要使逻辑的枯骨燃烧起来,把它的内涵挖掘出来,让它变成一种有生命的东西。

(4)、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显然是从黑格尔的历史理性发展出来的,每一个社会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每一次飞跃到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出来。所以,历史不是一大堆的资料。

(5)、“逻各斯”是什么呢?“逻各斯”就是话语,就是说话。为什么把“逻各斯”看成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规律呢?这个我们觉得很奇怪,***人从来不重视语言。不管是道家还是儒、释。道家讲言外之意,讲天道无言,天道是不说的。

(6)、这两大要素相互之间也有关系。否定之否定作为原则,是一贯的原则,不是否定一次以后就不否定。否定能作为原则需要返回自身,是否定之否定,否定自身。这就是“反身性”的原则,“否定”返过来否定自身,反身性就是反思。否定与反思不可分割。

(7)、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8)、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

(9)、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把自由的超越性和规范的必然性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自由和必然性结合起来,它是以往西方哲学发展的集大成。所有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以来,就有强调人的自由这一点,也有强调人的规范,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以来也是,有些人强调自由的突破性的力量,有些人强调规范的力量,那么黑格尔把两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了辩证理性。

(10)、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三个主要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历史就是对无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

(11)、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12)、相信理性是连续不断的展开过程,并把他们的任何看作是它的传达者。他们主张,哲学体系化没有在黑格尔那里终结,反思的精神在它的连续发展中超越任何固定的思想体系,包括黑格尔本人的体系。

(13)、人的自由创造是自由的,但是不是那种为所欲为的自由,人总是在已有的环境,已有的条件下去创造自己的自由,那么这里面就有一种历史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是可以用理性来把握的,当然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辨证逻辑。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可以称之为逻辑,但不是形式逻辑,我们图书馆把黑格尔哲学归为逻辑那一类,归错了。

(14)、这是对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三大规律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这是由辩证法内部结构所构成。我通过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研究,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有两大要素:一是否定的辩证法;二是反思的思想。

(15)、经过近一百年接触黑格尔的思想,开始的理解显示出表面性。因为两种文化的接触一开始只能是表面的,这种表面的接触也是有益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

(16)、道家、禅宗不是理性,所以它们的自由精神只是一种虚假的自由精神,立不起来。也对抗不了儒家和法家的这样一种森然的体制的压制。人们觉得那个时代忍受不了,最后还是要回到儒家、法家的怀抱,有秩序总比没有秩序好。

(17)、超越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建立起普遍的规范,否则就要受到感性的干扰,陷在感性的汪洋大海里面不得超脱。所以它们是不可分的。反过来,“努斯”的超越如何才是真正的超越呢?这种“努斯”的自否定,我不愿意这样啦愿意那样,至于我将来会怎么样,我还不知道。为所欲为,打破一切规范,怎么都行,这是后现代的精神。

(18)、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19)、我们***传统里面缺乏语言学的精神。我写过一篇文章《***哲学的反语言学倾向》。儒、道、佛都有一种反语言学的倾向。我们不重视语言,接受西方的辩证法不是从语言的层面上来理解它,而是从事实的层面上理解。比如说,我们理解矛盾——这可以是辩证法的精髓——什么是矛盾学说,我们在汉语里面找到了韩非子提到的一个寓言,就是矛与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那么矛和盾就构成了一个词,我们用来翻译黑格尔的自相矛盾的含义,这个自否定的含义,应该说比较恰当的,自相矛盾嘛。

(20)、黑的和白的是对立的,但它不矛盾,因为它中间还有些别的,有红的,黑的,它并不符合排中律。矛盾就是要符合排中律,不能有中间的东西,黑的和不黑的,不黑的把所有的黑的之外的东西都包含在内了,这才是矛盾。辩证法就是讲一个东西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所以它才是矛盾学说。

5、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1)、所以黑格尔将辩证法称为真正的科学方法,这个概念源于希腊文,原义是“对话”。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思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而是一种概念辩证法。正因为思想是“客观思想”,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也不仅仅是构建哲学体系的方式,而且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 

(2)、提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就想到“逻各斯”,就想到他的逻辑理性,认为这样的东西就是压制人的自由的。其实上黑格尔的理性不仅仅是逻辑理性。这是对他的误解。黑格尔的理性其实包含了自由的精神,强调逻辑是为了给人一种工具,用来实现自己的自由。

(3)、黑格尔的艺术理想是建立在英雄时代的一般世界状况,因为它能容纳体现理想的形象,而排斥散文气味的现代情况,因为它没有个性自由或个体的***自足性。

(4)、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5)、另外,民主的根基是什么呢?我们平常讲民主不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吗?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吗?少数服从多数只是操作上的权宜之计。真正的民主的根基是自由精神。科学精神底下是理性,民主底下是自由精神,它是为了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我们理解的民主是什么呢?就像***讲的,我们不给少数人自由,只给多数人自由。这叫民主啊?(笑)每个人都有自由,自由是天赋人权嘛,没有自由,是不会理解什么叫民主的。

(6)、所以,理性主义要用双重含义去看待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根本上毋宁说是自由的、创造的精神,自由的突破和反抗,从原来的状态进到更高级的状态,从低层次的自由进入到高层次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历史。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是很有名的,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非常深。

(7)、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8)、由于他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9)、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宇宙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10)、通常讲***有***的国情。(笑)***当然有***的国情,但国情就那么好呀,国情是要我们改变的,我们引进法治就是要改变***的国情。按照***的国情,选一个皇帝来,那不是更好吗?(笑)我们在思想理论上面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否则,我们的民族这样下去是没有希望的。

(11)、由于实体即主体,在实体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它自己否定自己,将自身树立为自身的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恢复自身的同一性,由此成为现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绝对的自我运动、自我完成、自己实现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12)、这是“一个恰巧为•我所知的结果,因为我已经详细考察了全领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历史哲学》的绪论。

(13)、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14)、马克思早年是青年黑格尔派嘛。探析黑格尔辩证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若想不是片面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非追溯到黑格尔辩证法不可。它究竟是如何构成的?它的内涵、内部结构是怎样的?黑格尔辩证法有通俗的解释,所谓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这是恩格斯最早概括的。

(15)、尽管很多人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像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都非常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但是在这点上都非常拒斥黑格尔的影响,就是因为黑格尔提出历史理性似乎是反对人的自由的,压制人的自由创造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他的历史理性并不是先扣一个帽子,一个框框,而是从人的自由创造里面找出来的规律。

(16)、所以,自由在西方意味着是一个痛苦的概念,而非像***是一个舒适的概念。为什么弗洛姆写了一本书叫《逃避自由》呢?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人很难理解,自由还不好吗?确实,真正的自由是痛苦的。把自由选择的权利交给强者,甚至交给大自然,那是最舒服的。

(17)、黑格把哲学观引入文学史的研究中,他认为艺术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艺术类型,有三种艺术阶段:

(18)、一个奴隶要决定反抗比不反抗要难,那就看它有没有自由精神,一个有自由精神的奴隶会选择反抗。那是很难的。大自然也是压制人的,但是选择忍饥挨饿,少生孩子,少吃?还是去创造发明,去改造自然?这比安于现状更难。

(19)、所以,绝对精神乃是由于其自身内在的矛盾而自我运动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有限的、暂时的和有缺陷的,然而它们之间相互扬弃以及继承和发展,又使它们构成了整体的必要环节。(“酒神的宴席”) 

(20)、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

(1)、古希腊崇拜语言,这从赫拉克利特那里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就是说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来“逻各斯”是万物的规律,是事物的命运。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逻各斯”。

(2)、“知性和自觉意志作用的世界,并没有委给偶然,而是必定表现为自知的理念的样子。”

(3)、所以,儒家的“仁”是二人关系,这跟王安石讲的“耦”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运动归结为二者的关系,二人互动。其实人都是安静的,那就近似于“仁”,“仁人”是安静的,不要去做什么事情,即使去做什么事情,也是因为二人的关系。儒家当然讲人要有事业,“治国平天下”,但这个事业不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仁”所决定的,由“仁”规定的一套既定的道德立法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常把这个理解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实它的真正的意思是,你应该像天行的那样自强不息。

(4)、所以,我们今天要深入它的后面要去探讨它的来由,来理解为什么西方的东西拿到***来就变了。西方那么好的法治为什么实现不了,表面好像是是实现了,但实际上是换了另外的内容。

(5)、所以在今天尤其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源地——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思想发展以及他们所包含的真正内涵从新作一番考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特别是黑格尔直接影响了马克思。

(6)、而“逻各斯”呢?恰好是要规定下来,要限制,限制使它确定下来,这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我们都把它翻译成理性,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破解这个谜,就能够理解西方的理性真正的含义和黑格尔的辩证理性的真正含义。

(7)、否定的辩证法。我称之为自否定。马克思很重视这一点,他曾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或消极辩证法)。这是一种否定的辩证法或消极辩证法。这主要体现为。自否定的能动性。自己的不安于现状,自己否定、超越,内在的不安息、自己运动。

(8)、否定的辩证法、反思的思想构成黑格尔辩证法的内部结构。它表现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法,但它的内部结构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这个历史渊源要追溯到古希腊哲学。黑格尔很多次谈到,他的辩证法受到古希腊辩证法的影响很深。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古代智者学派的辩证法,他们都对黑格尔有非常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