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
1、气象谚语有哪些及解释
(1)、陈永启老师说:“周老师进步很大,也很自信,不过拓展部分可以再探讨,再深究一下,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讨问题,想不出来老师再公布答案。”周老师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表示以后会继续努力,精益求精,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
(2)、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3)、解释:青蛙的皮肤对天气变化感觉特别灵。在春、夏久旱后,要是***度变大,高温闷热,青蛙会跳出水面呼吸,叫个不停,叫声又大又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
(4)、本节课主要讲天气预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获取天气预报的几种途径,以及天气预报展示的多种信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
(5)、离开科普小课堂,小记者们都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他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想要与各类气象观测设备近距离接触一番。
(6)、以大气韵律活动来对应的暴,对应的日期有30天、60天、90天、120天,最长时间可达240天。其中以120天这个对应日期效果最好,天气变化过程最为剧烈。
(7)、“来气象局,就是要积极地学习。我很喜欢气象知识,专业人员的讲解要比我在书本上看到的生动多了。”何明灿开心地说。
(8)、 我们都喜欢天上的云霞,像棉花糖一样,霞其实就是在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经过云层散射的结果,因为云朵中的水汽比较大,会将蓝光,紫光等冷光散射掉,而红光和黄光等暖光,就会穿透云层,从而让云看起来就像染上了红色,形成了美丽的红霞。日出时就称为朝霞,日落时就称为晚霞。
(9)、一般而言大气尘埃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气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含有大量水气,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气候转坏降雨呢?
(10)、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11)、霜降前,薯刨完。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
(12)、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云长,冰雹在后晌。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13)、向前散射型能见度传感器、风向风速传感器、深层地温传感器、蒸发传感器……各类形状奇特的气象观测仪器,使得何姿蓉好奇心爆棚,不断发出麻辣提问。“不耻下问,如果不问,怎么能学到知识呢?”何姿蓉说。
(14)、“秋啦啦”正好是早秋作物的收获季节,给收场的稻子、玉米等带来麻烦,有趣的是——当你看到艳阳高照,刚把粮食柴草晒好,不知会从哪里飘来一朵乌云随即雨就来了;而当你看见乌云压顶,急吼吼奔到晒场或家中收拾东西时,雨却突然停了,烈日依旧高照。
(15)、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16)、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气,但由于晚霞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定、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晚霞的西面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说明东南风西进水气在上升演变成往东降雨云系已经快消耗殆尽,因而晚霞同时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17)、还有通过观察物候来了解天气的,比如,“一天赤膊,三日头缩”,就是指春天时节天气突然热了以后,马上就会有寒流出现。还有“鸡鸭上宿早,名朝天公好”;“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蜻蜓成群飞,要落阵头雨”;“春天蚊子飞出外,下雨不用怪”。
(18)、“从专业上严格来说,观测场里的这些设备不叫气象观测仪器,应该是各气象要素的传感器,观测着地面温度、风向、风速等8个气象要素。”区气象局探测与信息保障中心副主任周建宁讲解的同时,小记者何明灿始终站在前排,昂首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句小知识。
(19)、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由于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雨多晴少,“春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每年阳历三月五日左右是惊蛰节气,但若在此之前响了雷,则预示这个春天会久雨少晴,“冒到惊蛰先响雷,七七四十九天云不开”,就是说阴雨天很多。“三月九月无事莫到江边守。”这里的三月和九月都是指阴历,这两天天气多变,无风会起浪,告诫人们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江边守“是指是在江边用罾拗鱼之类的活动。关于“三月三”,在民间流传着两个哀婉动人的故事,即江猪(豚)同白qi相会和冒尾(maomi)龙子寻娘的故事(恕不详述)。春天还有霜雪吗?在我们高安是“清明断霜社断雪”,清明在阳历的4月4日或5日,这时就没有霜了;到了春社时就不会下雪了,春社大约在3月中旬。“光清明,暗谷雨。”是指清明时候会天晴(但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谷雨时会落雨。到了夏天,气温逐渐升高,阴雨的天数减少了,但一下雨雨量特别大,“立夏立夏,浮(pao)犁浮(pao)耙。”这雨够大的,连铁制的农具也会在水中漂浮起来(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禾。”是说芒种时节晴天气温高,夏至时会下雨。“吃了五月粽,寒衣方可送”,端午节前还会有低温天气。“六月六日阴,早秆贵似金;六月六日里晴,早秆满街yang。”这是说六月六日这天下雨或阴天,那么接着会有一段阴雨天气,这不利于早稻收割,收不了它就会在田里沤烂,稻谷和早秆都会很金贵;“早秆满街yang”是说晴天对收割早稻有利,早秆可以挑到街上去卖,而且数量相当多。“六月晒红绿。”六月六日的太阳最厉害,可以把自己的好衣被放在太阳底下晒,衣被晒得干干的不会受潮。夏天进入伏天后,下雨对早稻生长关系密切,人们盼望“头伏漏,二伏了(读如“料”的音),”为什么?“漏”是下雨的意思,头伏天下雨对早禾没有什么影响,“了”是雨停的意思。“过节不用扇,早禾冒一半。”是说端午前气温高对早禾生长有利,否则早禾的收成就不好。夏季的风也影响庄稼的成长,到了小暑时节,若是刮起了季风,那么,“小暑南风十八天,干得虾公鱼仔冒鱼煎。”这是说这时的南风要吹一段时间,南风导致天干,池塘沟渠里没有水,可以随时捉到许多鱼虾。小暑南风的特点是上午八时左右起风,到傍晚时就停歇了,这种风把人吹得软绵绵的,所以又说“小暑南风十八天,天天吹到点心边,后生走路老人牵。”在春夏两个季节,下雨的时间有个特点:“饭前落雨饭后晴,饭后落雨无路行。”这是说早晨下雨了,上午会停歇;假若早饭后下雨,那么这天下雨的时间会长,出门行走就不方便了。
(20)、谚语是对生活的生动写照,它分许多种类,有生活谚语、哲理谚语、风土谚语、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等等,这些都是嘉兴老百姓积累了历代生活经验后的总结。比如气象谚语中,就可以用“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来形容这几天忽冷忽热的气候,像这类有关春天气候的谚语还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说的是清明以后,嘉兴就不可能再下雪了。“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意谓端午节以后,或许还会冷一冷。当然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这句谚语恐怕得改一改了。还有“春雾日日阴,阴阴塌塌到清明”;“春雷十日寒”;“春长雨水多”等等,比如“三月廿三落,落到茧头白;三月廿三晴,晴到翻芋艿”,说的是如果那天下雨了,就会一直下个不停,反之则相反。今年的农历三月廿是公历这个月的20日,到了那天,我们甚至可以测试一下这句谚语到底准不准,大家可别忘了。
2、气象谚语及解释和科学依据
(1)、指的是霜降这天要是下了雨,那么接下里的日子里就会有很多阴雨天。反之如果霜降这天是晴天,那么冬天里就会发生雨雪少的情况。
(2)、本报原创新闻及文章、图片依法受到保护,平潭时报社及本报记者享有知识产权。其他单位及个人,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转载、摘编或使用,同时须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擅自使用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侵犯所有人权利的,平潭时报社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3)、人们对于冷热晴雨、风雪霜冻等自然现象总是很关注的,通过长期的观察,不断地总结出规律,就用谚语把这些规律记录下来,以便大家认识和掌握。每年的冬至(大约是阳历12月21日或22日)起“九”,到了“六九”立春,所谓“春打六九头”,即立春之时正是“六九”的头一天或是“六九”的第一天,这时的天气怎么样?许多版本的《九九歌》都有记载,我只介绍高安的《九九歌》。“六九篱头里生嫩刺。”这是说,立春以后,有的木本植物长出新芽(即“嫩刺”)了,因篱头里有各色树木,故用来指树木生长的地方。“七九行人路上脱衣衫。”指气温不断上升,人一活动,身上就会发热。“八九忙走寻荫树(或:黄狗子寻荫树)”,气温越来越高,走快了身上热得要到树下乘凉(或:连黄狗也要寻找荫树乘凉)。“九九寒气冒一忽。”“忽”是古词语,高安保留了它的古义,即很轻很小的意思。当然这里说“冒一忽”是夸张说或大略说,其实过了“九九”,还是会有冷的时候。
(4)、对于大地山川、树木花草认识的谚语也不少。农民一年四季同土地打交道,知道什么土壤宜或不宜种庄稼。如有一种黄土地就不宜种庄稼。“有钱莫买黄土地,耕起来双手扶着犁(lei)弓尾(mi),窖至咯薯子根根哩,种至咯花生泡子哩。”农民犁地是用一只手扶着犁的,要用两只手扶犁说明要用很大的力劲,说明这种土壤很板结,所谓“天晴一块铜,落雨一包脓”;黄土地没有肥力,种的红薯和花生根本难有收获。对土地的深翻要因情况而异:“田要有隔(gag,底),地要无隔(gag,底)。”水田若深翻无底隔,庄稼的稿就会疯长而不结果实,栽的禾长出瘪(bie,高安话为yed阴入)谷哩;旱地深翻后庄稼长得又粗又壮,结的果实又多又大。过去乡下人走的是土板路(没有硬化),有独轮车把路碾压成槽,路面高低不平,这时有人就会告诉我们:“落雨走槽,天晴走包。”走在槽里不易容打滑,走在包(路的高处)上容易起步,反作用力大走得快。高安大地早就有人居住,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村庄,而且有不少的大村庄,有多大?“谌一千,贾八百(bag或为傅八百,又为“艾八百”),长沙铺里无底隔(gag)。”这里分别指的是灰埠五里谌家,新街畲山贾家,栎里艾家、珠湖场傅家和黄沙长沙铺范家。从高安城往西走去宜丰,在高安城附近有哪些地方?“一里不出城,二里太阳门,三里熊家巷,四里月潭上(或节妇牌),五里五里牌,六里黄土堆,七里桥,八里巷,九里张家庄(或荷塘张),十里望城岗。”还有对石脑的调侃:“高安石脑子桥,蚊(min)虫大似牛(geu),打(hon)它(qie)三扁担,还在地下里跳。”
(5)、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无风水也吼。
(6)、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知乎》。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7)、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早看东南,晚看西北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乌龙打坝,不阴就下。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云交云雨淋淋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屏山出云,不用问神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鱼鳞云,不雨也风颠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云结亲,雨更猛
(8)、Copyright©2014-2022 心语文化
(9)、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退出,天气相对更为简单。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
(10)、“雨滴会从中间进来,这个仪器通过感受雨滴的大小形状、速度,来判断暴雨、中雨等雨的类型。”一路行进,周建宁一路跟小记者们解释着降水现象仪的工作原理。
(11)、以农历日期来固定的暴,如田鸡暴、重阳暴、端阳暴、正月二十落灯暴、八月初三潮神暴等,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不管哪一年在或前或后的一二天,总会有一次风雨过程。因为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正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的时候,蛰伏在土穴中的动物已苏醒出洞,若正好遇上闷热雷雨天气,田野中就会蛙声四起,所以农民称之为“田鸡暴”。
(12)、春霜,实际上是指在农历节气惊蛰前后出现的霜,之前出现的还不能算是春霜。那么,什么样的春霜会“不隔宿“呢?什么样的春霜不但会“隔宿”而且还会“赖”,即连续出现几个好天气呢?
(13)、周老师开始讲“拓展与应用”,主题是“收集天气谚语”,除了课本上的五条谚语之外,周老师还出示了其他几条天气谚语,还有提到“动物气象家”----很多动物在天气变化前会有异常表现。周老师简述了其中几条天气谚语的具体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揭示了大自然的奥妙,同学们听得兴致盎然。周老师的这节科学课,做到了科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14)、这句农谚的解释是霜降这天不下雨的话,暖和的天气就会持续到立冬,冬天就会晴天多,不会太冷。
(15)、周老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教材,采用生动的情境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使同学们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思考解答相关问题。周老师的课件逻辑严密,知识点环环相扣,流程清晰明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周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
(16)、十月寒露与霜降,秋高气爽秋风凉。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见秋霜。抓紧秋浇和冬灌,劳动果实快贮藏。牲畜抓膘又配种,拉运草料到冬场。
(17)、认识自然的谚语,包括对天象气象、农事季节、大地山川、虫鱼鸟兽等方面的认识,在下面的介绍中,没有按此更细的分类,信手写来,不一定都有严格的内在联系。
(18)、下雨的时候,一般来说总是漫天乌云。但奇怪的是,在立秋前后一段时间,天空中往往只有一小块云或一长条云,也并不怎么黑,却能下起一阵不小的雨来。这种云,农民们称它为“造桥云”。这时候的雨,因为一会儿阵雨哗哗,一会儿太阳高照,甚至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于是就有了“秋啦啦”的说法。
(19)、《夏至九九歌》根据气温和天气的变化,从夏至日开始,每隔九天,作为一个天气变化阶段,划分为十个阶段,共计九十天。《夏至九九歌》内容如下:一九二扇子不离手;三九廿坐仔汗出;四九挥汗去汰浴;五九带着凉帽去走路;六九乘凉要泼水;七九早晚穿衣衫;八九夜晚盖单被;九个还有热阵头;九九加一马上要入秋,粮棉遍地收。
(20)、早春棉,减产少,夏棉霜早不得了。霜后还有两喷花,摘拾干净把柴拔。
3、气象谚语是什么?
(1)、嘉兴是的的刮刮(确确实实之意——编者注)的水乡城市,“南人乘船,北人骑马”,因此以前流下来的有关与船相关的谚语也特别多,像表现同舟共济精神的“同船合命”,像长期经验积累的行船经验,“轻担让重担,空船让满船”;“坐在船头稳,不怕浪头打”;“摇船一条线,十里只摇九里半”;“只推勿扳,船头撞坍”等等。
(2)、“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这句谚语在崇明的流传也极广,因此,每到白露节之前,人们便非常关心天气变化,只怕当天下雨。在农村还有一条农谚,叫做“白露东风,十个铃子九个脓;白露西风,十个铃子九个空”。劳动人们在长期来的观测中,通过对白露这个关键日子的天气情况来推测下阶段的天气趋势。归结为:白露日吹了偏东风,下阶段雨水就要多,造成棉花烂铃,所以说“十个铃子九个脓”;吹了偏西风,下阶段雨水将会减少,晴天较多,对棉花生长有利,所以说“十个铃子九个空”。
(3)、崇明人对冬夏季节温差的描述,往往能用很形象的语言作描述,《冬至九九歌》和《夏至九九歌》便是集中反映。
(4)、解释: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之前的预兆。
(5)、在农耕社会中,许多地方的农民都会观天象、预测天气,来方便他们的生产生活。但是如崇明的农人那样,根据时令、节气、天上日月风云的变化,地上动物植物的反应,总结出如此系统的天气谚语,相当于古代的一部《农政要略》,并一直流传至今的,确实少见。“古代崇明人在耕种渔猎之余,注意观测气候、物候,并经过了无数次的增删和修正,编成顺口好记易于流传的谚语,成为他们的另一种劳动——这实际上已经是气象、文化领域的创造了”(徐刚《崇明岛传》)如同春秋时期的《诗经》和历代民歌一样,这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
(6)、瓜窖糟,如仓倒。鲜瓜烂,饭丢半。地瓜要坏,快切快晒。
(7)、到了冬天,“十月无霜地下寒”。若十月初一到十六日打了霜,预示来年有个好年成。据老人说:初一打了霜,便是一两霜,初二打了霜,就是二两霜,依此类推,十六打了霜便是一斤霜(古人以十六两为一斤)。这十六天中要打了一斤半霜(总数),来年就是好年成(这种说法不知准不准,好像现在十月初一到十六打霜的日子不多)。冬天气温低,不易有强对流天气出现雷电现象,但有时冬天偶然也会响雷,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冬天打雷响咚咚,十只牛栏九只空。”在农耕社会里,牛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牛种田可就困难重重了。每年冬季和春季都会有寒潮(在春季叫倒春寒),在大风来到之前气温一定会升高,温度升到只穿一件单衣,甚至打赤膊;可是强冷空气一来,人们又穿上了冬装,甚至要烤火御寒,这就形成了一句谚语:“昨日咯赤(tag)膊,今日咯炙(dag)火。”“炙火”就是烤火。冬天也会起雾,高安人说:“冬雾晴,春雾雨,夏雾日头晒煞鬼。”这是说冬天的雾消散了天会晴,春天起了雾会下雨,夏天的雾消散了,太阳的晒烤会更加厉害。冬天到了冬至就起“九”,我们再回到《九九歌》来,它的前两句是:“一二霜风不出手;三四冻破碓臼(doikeu)。”刚进人们冷得把双手缩在衫袖内,而到了三四连那石头凿成的碓臼也会冻破,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冷在三九嘛。
(8)、解释:下雨之前高空风大,空气相对潮***,飞虫的翅膀受潮变软不能高飞,燕子们可以借这个机会饱餐一顿;同样的,因为下雨前气压下降,温度升高,地面非常闷热,躲在阴暗处或草丛里的小动物到处乱窜,蛇也会借这个机会出洞捕食。所以如果看到这两个现象,多半是要下雨了。
(9)、“快看,这里有好多老古董!”这些被小记者们爱称为“老古董”的气象仪器设备,正呈一字形排开,整齐地排放在桌子上,接受着小记者们的热情观赏。
(10)、当天上午9时许,区气象局助理工程师林彦婷、工作人员黄曙杰作为此次的讲解员,为小记者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气象科普讲座,也让小记者们饱食了一顿气象知识盛宴。
(11)、谚语,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比如,嘉兴话,“眼睛一夹(gà),老母鸡变鸭”;“皇帝勿急,急煞太监”;“王小二过年,一年勿如一年”等就是分别形容变化的迅速、当事人性子缓而旁人为他着急的心情以及境况的变差。
(12)、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
(13)、便捷地帮助百姓估测常见的天气和气候趋势,安排好生产生活。
(14)、在气象观测场里,小记者们与各气象要素的传感器亲密
(15)、高安的谚语内容丰富,若要归类可归纳成许多类别,现在我只粗略地分成三类:认识大自然的;认识人或人生的;认识社会的。下面行文就按这三类内容来介绍。
(16)、白露是天气转凉的开始,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头不露”。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白露以后赤膊、下河游泳的日子不多了,因为这时的气温会逐渐下降,北方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多了。那么白露日的天气情况和风向为什么对下阶段的天气好坏、气温状况由一定的指示作用呢?这时因为白露日(包括前后一二天)吹偏东风,说明北方冷空气活动还未增强,控制本地区的暖***空气还比较稳定。但小股冷空气会不时扩散南下,这样冷暖空气交流频繁,雨日、雨量将会增多。同时,因为暖***气流还会在本地控制一个时期,往往会出现气温偏高的天气,病虫害就容易发生,对农作物、蔬菜瓜果等生长都不利。这种现象农民们看得多了,便总结出“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的谚语。
(17)、春夏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少,如有鲜艳的朝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坏天气将逐渐***近,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18)、区气象局探测与信息保障中心副主任周建宁讲解旧式气象设备工作原理
(19)、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轻霜棉无妨,酷霜棉株僵。
(20)、不同于其他的伙伴,小记者陈哲越很少发问,一直安静地倾听,只是默默地埋头记着笔记。“大家问的问题也是我想问的,我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知识本来就很难理解,如果再不记录下来,等一会,就会全忘光了。”陈哲越说。
4、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图片
(1)、“原来这就是‘智慧气象’,我今天真是大开眼界了。”小记者吴桉祺扬扬手中记满笔记的笔记本说。
(2)、“仪器采用钟筒式的走纸机构,钟筒用以发条为动力的钟机驱动。仪器底座上有笔档机构,可拨动记录笔尖离开记录纸面,可记录笔尖在记录纸上作出温度记录曲线。”周建宁为小记者们解释其中两件“老古董”——温度自计和风自计的工作原理,“那个时候,这一张记录纸记录着一天24小时的温度变化,每天都要人工换纸读数据。”
(3)、2002年4月偏东风由27天,当年的梅雨量达到24mm,也较常年明显偏多。
(4)、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一四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
(5)、这句农谚告诉我们霜降当天没有霜的话,那到了冬天就会下很大的雪。另外的,霜降这天下了霜,等到立冬就会结冰,到了小雪天就会下雪了。
(6)、“秋啦啦”尤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大,因为这一时期正是棉花、水稻生长的旺季,若逢伏旱严重的年份,则对缓解伏旱,对各种作物、特别是对棉花的生长十分有利,农民说“未秋先秋,棉花罗朵像绣球”,就十分形象。
(7)、在崇明流传的暴,一年中大约有近20个。暴是一种自然现象,过去由于群众缺乏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种天气现象,于是有些暴就带上一些迷信色彩,如民间流传八月初三的潮神暴,以为是海神在发脾气。当然对大气韵律活动所引起的天气变化现象,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原因,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8)、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9)、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
(10)、“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林彦婷配合《智慧气象》宣传片,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她解释说,如今以卫星、雷达、地面气象站等现代气象观测手段获取气象资料,让采集、分析、应用、运算气象数据更加“智慧”。现代高科技设备和手段,都是“智慧气象”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
(11)、翻斗雨量计成为小记者们的心头爱。他们纷纷拿起水,倾倒在上部的漏斗处,下方的翻斗则像跷跷板似得不停上下摆动,使得水滴不住地流淌。“翻斗雨量计每次流下的是0.1毫升的雨量,这在当时是用来测量一天的降雨量。”周建宁解释说。
(12)、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13)、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此次近距离感受气象科技的进步,不仅学到了许多课堂内学不到的气象科学和防灾减灾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14)、 简单的说就是,当我们看着美丽天空,如果有朝霞,很可能将会有雨,出门的时候要记得带上雨伞,如果我们傍晚时看到晚霞,则预示着好天气,可以放心出门散步了。
(15)、立秋前后为什么会有“秋啦啦”呢?这是因为大暑和处暑这一时期正是太平洋副惹高压带控制华东地区的时候,日照足,天气热,吹的大多是东南风或南风,这种风会带来大量的暖***空气,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的蒸发上升。当水汽蒸发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遇到冷空气就会凝结成水滴,从空中飘落下来。立秋前后,阳光照射强烈,气流波动较大,水汽的蒸发忽快忽慢,上升得水汽与冷空气交流有先有后,所以天空出现的云状成条条块块,俗称“造桥云”。谚语说“造桥云,雨淋淋”。这种雨不会大,下得时间也不会长,所以崇明谚语又说“云里雨,吓小鬼”。“秋啦啦”有时一天会出现几次,给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一定麻烦。
(16)、“蚂蚁垒窝要下雨”“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从古流传至今的民间气象谚语,对小记者们而言并不陌生。观云识天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那么气象发展至今又有哪些变化?
(17)、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18)、因为北半球春夏的天气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对流可理解为水气分子上下震荡摩擦、结果产生了冷却凝聚和电),又由于我国地势海拔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气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海拔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
(19)、谚语流传的范围有的宽广,甚至流传到全国;有的流传范围较小,只在局部地区(一县或邻近几县)流传。谚语所表达的意义很深刻,积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谚语的表达能力极强,一般是两句相连相对,有时一句话也形象而深刻,有时也用两句以上的句子共同说明一个道理。谚语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形象精炼地表达了深刻的道理,朗朗上口,使人永记不忘。
(20)、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5、气象谚语及其含义是什么
(1)、农民历来十分关心入梅和出梅的日期以及梅雨的多少,因为它与农业生产的关心非常密切。入梅偏早,对夏收非常不利,麦子、油菜容易遭雨淋而霉烂;雨量多,对早秋作物如棉花、蔬菜、瓜果之类的生长和培管都不利。而且梅雨期中冷暖气流的相互对峙,形成拉锯状态,容易产生雷暴、冰雹、大风大雨等强对流天气,使农田受涝,农作物受***。
(2)、我们古人记日子,每天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表明它们的特性,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从前先人采取干支记时法,年、月、日、时都附有许多东西,一般有天干、地支、五行、二十八宿和十二日建等,这一套东西流传很久很广,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何人所发明,也不知有没有科学根据,但人们很相信。干支就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此产生了十二生肖)相配,60次一转轮;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字;十二日建有十二个字: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二八宿是用二十个星宿的名字来轮值日(恕不详细介绍)。俗话说:“十年难碰金满斗。”“金满斗”不是说黄金装满了斗(容器,十升为一斗。)而是说这一天刚好是五行中的“金日”,十二日建中的“满日”,又是二十八宿中的“斗日”,这三个字很难碰到都在一天上。以前人们也根据干支和十二日建来预报天气,如说“壬壬要雨,甲甲要晴”,“久晴逢破雨,久雨逢破晴”,是说轮到“壬”的日子会下雨,轮到“甲”的日子会晴;天晴久了遇上破日会下雨;雨下久了遇上破日天会晴。这样的天气预报,很难说有多大的准确性,我也只是告诉大家有这样一种天气预报的方法,不必去较真。民间根据每日属什么日子来决定不该做什么事,如说“逢丁莫打灶,逢丙莫剃头”。根据十二日建,分出六个“黄道吉日”和六个“黑道凶日”,“吉日”可干什么,“凶日”不可干什么,这里就不赘述了。
(3)、“为什么这个仪器有两个?”眼尖的何姿蓉再度提出不解。“你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看,仪器一般都标有A、B,说明其中一个是备份的。就是为了以防一个设备坏了,另一个还能运行,作为替补。”周建宁的解释让小记者们恍然大悟。
(4)、 气象谚语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而得来的智慧,也是早期劳动人民对四季轮回、天气变化、斗转星移等的认知。
(5)、台风、暴雨、强雷电、大风、干和大雾……这些平潭常见的灾害性天气难不倒同样充满智慧的小记者团,但如何在在灾害性天气里规避风险,才是小记者们在这堂课中的学习重点。
(6)、“老古董”身上斑驳的历史印记,为小记者们追溯上个世纪的气象历史,再现平潭50年代至60年代的气象工作场景。充满年代感的古老仪器,让小记者们深深着迷又充满好奇。
(7)、附带说一下,吴语“推扳”一词的来源,我以为是源出于此。“推扳”有多种写法,有写作“推板”的,也有写作“推班”的,其实应该写作“推扳”,摇船的时候,你推扳不来,那就太差了,这也是吴语里这个词的原意,即差劲,逊色的意思,有时候也作动词用,是相差,相距的意思,又或者引申为“让”、“将就”。比如说,“伊格个人,做人倒是勿推扳的。”就是说这个人为人不差。“伊拉兄弟俩嘎头,推扳四岁。”就是用了“推扳”的引申义,摇船的时候,一推一扳间,船就不走了一段距离么,所以这里的推扳就是说,他们兄弟俩相差四岁。反过来,“一句闲话也勿肯推扳?”就是说,“你怎么一句话都不肯相让的?”也是用了“推扳”的原意,两船相会时,船老大推扳一下,船就让过去了。
(8)、《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谚语”这个词的:“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某种经验和道理,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9)、雪打高山霜打洼。严霜单打独根草。晚稻就怕霜来早。
(10)、“首先要通过雷达、卫星资料,地面、高空观测等原始资料的收集,制作、分析天气图,进行数值天气预报和天气会商,再通过制作电视节目、电台广播、微博等把天气预报产品发布出去,这才成了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天气预报。”伴随大屏幕上PPT的闪动和讲解员的讲解分析,天气预报产品生产线的全部面貌,就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了小记者们的眼前,惹得小记者们直呼“太棒了”“很神奇”。
(11)、在气象探测值班室内,陈哲越又继续发挥这一良好习惯,笔记详细地记满了气压、气温、***度、风等常规要素的内容。他说,自己回去后还要反复翻阅,消化这些气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2)、“正月咯草鞋二月咯绳,三月天晴落雨要出门。”在农耕社会里,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尽量靠自力更生创造生产必需品。农历正月,正是过年热闹休闲的时候,但闲时要为忙时着想。在那生产力低下之时,人们尤其农民的生活艰苦,男人干活或当圩赶集,都是穿草鞋的。草鞋大多是自己打的,因此打草鞋便是农民在闲时的一种工作。打草鞋是一门技术活,它的主要原料是早糯秆,事前要把它捶打变软,然后才能编成草鞋。由于打草鞋从准备到编成的时间较长,草鞋不耐磨蹭,穿烂了丢掉又要更换新的,因而要打许多草鞋以作备用,有的农家打成的草鞋有一大摞一大摞的,把它挂在墙壁上。正月是闲空较多的时候,作田人就利用这段时间打出许多草鞋来以供备用。草鞋打好了,该放绳了。是不是一定要到二月才放绳呢?否。“正月咯草鞋二月咯绳”,是说正月和二月应该打草鞋和放绳。放绳是一种什么活?农民作田要用绳子的地方很多,收割时用绳子,推车要用绳子,耕田耙土要用绳子,还有其它地方要用上它。放绳的原料也是早糥秆,先把它捶软,然后两个人操作,一个坐着添秆,一个拉着绳子慢慢往后退,一边转动手中的工具。绳子要两根成对,两根一样的长短。放的绳子数量要多,以备各种需要。打草鞋和放绳,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可在晴天也可在雨天。可是到了三月,耕田耙田,浸种育秧,种瓜种豆,种花生等等,都是屋外干的活,下雨天也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打着赤脚出外,否则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没了指望,日子就难过了。
(13)、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14)、蔬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是深刻的。韭菜很好吃,但“过了五月节,韭菜硬似铁。”老了的韭菜就别吃了吧。南瓜、苦瓜等都是餐中常菜,但各有各的特点:“南瓜糜糜(miemie)烂,冬瓜不下饭,苦瓜苦泠泠,辣椒辣痛心,豆角又有筋。”菜园里的茄子、豆角开花了,它们每一朵花都会结出果实,人们夸奖它们:“茄里豆角不开空花”,下面还有一句:“细人子不打白话”,用茄子和豆角不开空花来比喻小孩不说假话,后面还要谈到。荞麦是一种很好的粮食,据说可防高血糖,但栽种它可不容易,因为“荞麦有三娇:怕风、怕雨、怕日头。”但收获了荞麦要吃它还是很简单方便的:“荞麦粉哩序序梭(sisiso,均为阳平,是荞麦粉从石磨中磨出来的样子),一边烧水一边磨。”芝麻和豆子同是大家熟知的作物,但侍弄芝麻的人工要多,选头(把多余的拔掉)、锄草,要反复多次,而豆子种下去只要锄一次草且不用下肥,豆子有根瘤菌自己制养料,因此农民说“勤麻懒豆”。还有种棉花,也是要花很多人工的,因为“棉花草,锄到老。”人们对许多草药都有认识,知道它的治病功能,因而说:“认得半边莲,可以与蛇眠。”当然这是夸张形象的说法。树木也是人类的朋友,如对油桐树的生长过程有精炼形象的记载:“一年土里困,两年一根棍,三年一把伞,四年油老板。”而对于松树更是“三年看不见,三年看不厌。”
(15)、话扯远了,就此打住。民间产生大量的谚语是富有活力和通俗易懂的,往往直接用精练浓缩的语言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人们公认的规律,这次聊的多为农事、气象谚语,下次我们再来聊聊生活、哲理性谚语。
(16)、春季是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会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春霜不隔宿主要看两个方面:一看冷空气势头强不强,降温幅度大不大;二看西南地区有无暖***空气东移,且速度快,就能维持两个以上晴好天气。谚语“霜后被风连晴天,霜后东风一日晴,霜后南风连夜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17)、冬至是一年中要进入最寒冷的时候了,隆冬就从这时开始。古时候,劳动人民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根据气温的变化,从冬至日开始,每隔九天作为一个转换,从12月22日到12月30日为头12月31日到第二年的1月8日为二以下类推,共定十个“九”。这样,12月22日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21日,共三个月。这三个月的气温变化是从寒冷开始,渐渐降至一年的最低温度。继而又由冰天雪地渐渐转向草长莺飞,春回大地。为了便于记忆,崇明祖先把这个“九”,编成了“九九歌”,十分顺口好记。其内容是:头九二犟汉不出手;三九廿梧桐山吹得笔直;四九中心腊,河里冻煞老绵鸭;五九家家吃点冻豆腐;六九泥里出芦刺;七九补袜两头搭;八九黄狗讨荫地;九个抖个抖;九九加一麦苗绿油油,耕牛遍地走。
(18)、“大家看看屏幕上这4个常见的天气符号是什么?”“晴天、暴雨、冰雹和小雨。”小记者刘宇航率先抢到发言权。对气象知识的了解让刘宇航自信满满,他的准确回答,不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也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拿到了气象科普读物的小礼品。“其实掌握‘天气密码’很简单也很有趣,平时就要多看多读,回去我要把这本书认真品读一番。”
(19)、“以前平潭的气象工作人员很辛苦,基本上都是三班倒工作,靠着这些气象仪器,运用自己长期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来预报天气。”周建宁告诉小记者们,这些设备都要靠人工读数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虽然过程繁琐,且相较于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和手段来说,得来的数据也不甚精确,但是它们却是那个时代气象历史的见证者。如今,虽然气象预报都已被高科技手段所替代,但最终仍需依靠气象工作人员的丰富经验,进行估算和预报,人的智慧造就“智慧气象”。
(20)、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1)、我在本文中浅谈的是流传在高安一带的谚语,有不少是1968年至1972年生活在故居平湖听到的,有的是我从小到老生活在高安这块热土上听到的。有的谚语也不知是不是全国性的,我暂且将它们当成是高安的。
(2)、在农村里广泛流传着“行得春风有夏雨”这条天气谚语。这条谚语的含义是什么呢?春风是指4月份的东三面风,即偏东风、东南风和东北风。夏雨则是指6月份的雨量,实际上是指梅雨。完整的说,这句话的意思是:4月份偏东风多的年份,当年的梅雨将会增多。那么怎样才算偏多呢,据气象专家测算,凡4月份超过15天就属于东风偏多的年份了。在秦老师的专著中,举出如下年份数据说明:
(3)、“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4)、周老师通过这个很接地气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理解天气预报,对一些知识点做简单的解释。学生们可以看到天气预报显示后面两天有小雨,能够说出应对措施是出门带伞。周老师的这节科学课特别注重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一步入区气象局气象观测场,小记者们何明灿就化身一只辛勤的“蜜蜂”,围绕着场上各类气象观测仪器“翩翩起舞”,努力地采着“知识的蜂蜜”。
(6)、霜降没下霜,大雪满山岗。霜降见霜,立冬见冰。霜降见霜,小雪见雪。
(7)、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8)、红薯半年粮,好好来保藏。红薯本是庄稼宝,就看收存好不好。
(9)、1999年4月偏东风由24天,当年的梅雨日达38天,雨量达816mm,创百年历史最高纪录。
(10)、其实崇明农民总结的这条谚语对天气预报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关键是正确理解什么是“发尽桃花水”。“桃花水”是指桃树开花阶段的降雨量,根据崇明的情况,一般在清明前后的各十天左右的总降雨量。那么,怎样才算“发尽”了呢?根据秦老师搜集的历年气象资料分析,这个阶段的总降雨量达到或超过80mm;或者降水强度足,日降水量大于10mm,的达4天,这样的“桃花水”算是发足了。气象专家根据多年的资料分析证明:桃花水和黄梅雨之间确实存在着反相关,桃花水发足的年份,黄梅季节的雨量就少,群众称之为“旱黄梅”。
(11)、动物由它们自己的活动规律与习性。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它们的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异常的变化。泥鳅在正常天气时,多数时间会沉在水底,如果它在水中竖起,身体垂直,或剧烈翻滚,甚至将头伸出水面,预示大风大雨将至。这是因为天气变化时,由于气压下降,***度升高,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它的需要,便浮出水面来呼吸。所以民间有“泥鳅打桩,雨来风狂”的谚语。
(12)、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13)、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14)、在农耕社会里,农事和季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什么季节该做什么农活,该种什么收什么,不能乱套,所以古人有“不违农时”的告诫。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春头晴一日,农夫作田不费力”,这里的“春头”可能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可能是立春的第一天。“春争日,夏争时,万事宜早莫宜迟。”下面谈谈以前的农民是怎样随着季节的变化安排农事的。
(15)、其实还有很多小动物,如蚂蚁、蚯蚓、乌龟、蛇类、蟾蜍、青蛙、蝼蛄、蜻蜓及飞禽、家畜等都有自己对自然界变化的感觉,它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本能的反应,例如蜘蛛在晴天回来吐丝张网捕食昆虫。当天气转阴雨时,气压下降,***度增大,蛛丝沾上了水分粘不住物体,自身的吐丝器也吐不出丝毫来了,于是它会把网收起来,躲在安全的地方。而当天气转晴,空气的***度下降,它的吐丝器由可以畅通吐丝了,它就会又出来工作了。所以农谚“蜘蛛张网天色晴,蜘蛛收网天落雨”就是这个道理。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摸索出动物活动异常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
(16)、解释:清晨日出前后出现早霞,预示着未来天气很快阴雨;阴雨天气现晚霞,预示着天气转睛。
(17)、2021年4月26日下午,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在黄冈思源实验学校二年级四班展开。小学部综合组老师集体备课,共同观摩了周金老师的教研课《天气早知道》。
(18)、指摇船的时候如果总是让人代替,那就一辈子不会摇船了。
(19)、在农村中流传着不少“暴”的说法(读保)。如三月初三的田鸡暴、春雪暴等。从时间上说,一年四季都有“暴”。所谓“暴”,就是在这一天或前后一二天有一次明显的风雨天气过程。
(20)、将下雨:蝉停止鸣叫、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1)、(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