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会读书的方法
1、学会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1)、泛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种变化:让我们变得更苛刻(更具批判思维),更荒诞(更具创造力),更谦逊(更具世界视野)。
(2)、有人可能会***这些人假装有文化,其实即便是有意去假装,至少说明他们是向往知识和文化的。
(3)、所以,并不是说孩子只要认字多就会读书,只有解码技能和语言理解能力都很强,才可能拥有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将父母之爱延伸到了读书之上。当孩子在读书过程中感受到爱时,他就会爱上读书。
(5)、看梗概再读书。有时候读书,我们第一遍去读很难理解一本小说讲了什么故事或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能在读之前先看一下小说简介,知道人物之间的关系,再读起来就会很流畅,不会有太多障碍,而且能更好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被看到的观点所左右,缺乏自己的主见。
(6)、先读一遍,再回忆一遍;逐页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大声的读,加深印象;大声吟诵,以便透彻理解。
(7)、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8)、因此在本书中,高荣成结合了严谨的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以及一些他的读书经验,总结出了多种可普遍运用的读书之法,此外,书中还列出各项系统的书单,为各种领域的人士提供了学习的路径。
(9)、难道是作者的年度计划没有制订好?事实并非如此。每年我们制定的看起来很可能实现的目标,却往往不太容易达成,读书目标在众多目标中,更是显得尤为困难。
(10)、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内容不健康地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
(11)、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
(12)、成人阅读往往按部就班,孩子却不然,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稳定,所以常常会出现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或同一个页面、哗啦哗啦地快速翻书、拿着书倒着看等非常态的阅读行为。遇到这种情况,不少妈妈会紧纠正,生怕孩子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也是对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父母应适当予以尊重,不要过度干涉,以免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热情。
(13)、(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14)、华罗庚是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15)、它的目的和重点在于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它要求学生反复琢磨课文的全部标题(包括课题),分析标题之间的关系,钻研课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段落,列出提纲,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中心线索,掌握文章思路,有规律地加以思想分析和结构分析。
(16)、?图片来源@Picsea,Unsplash
(17)、家长可以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每天晚饭后,爸爸妈妈人手一本书,坐在沙发上认真的阅读,孩子也自然而然的跟在后面抱着书本,坐在一边安静的翻看。同时,阅读的氛围可以使爱动的孩子静下来,由此还可以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
(18)、他能把300页的想法,用一句话表达出来。他把这个公式应用到阅读中。这就是我所采用的纳瓦尔的阅读方法。它使我读的书的数量翻了一番。
(19)、但是,汉语还有音调、以及同音调的不同的字词,比如刮、褂……孩子们要在不同的口语语境下,学会把它们辨识出来。
(20)、甚至有一些书你在菜鸟时期认为它是著作,而等到读书多了之后,会认为它不值得一读。若你只有1年读5本书的读书水平,你绝对不会判断出自己这个共鸣是不是真的共鸣。
2、学会读书的方法50字
(1)、如果你想要比普通人更聪明,你可以每天简单地进行阅读。
(2)、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3)、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把不同的篇章、优劣各异的内容、相同或相反的知识通过比较找出异同,加深理解。尤其要把它带到阅读的第二课堂中去运用。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锻炼研究,探索能力。
(4)、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
(5)、另外家长在给孩子买书时不必太看重分龄书目,年龄尚小的孩子兴趣爱好不固定,可以多选择几类,让孩子自由选择,毕竟建立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第一位的。
(6)、一本坏书会扼杀你的阅读动机,意外地破坏你美妙的阅读习惯。
(7)、要注意的是,汉语不同于英语,汉字没有直接的拼读规则,而是通过形-音习得,流畅的阅读者遇到生字,也难以准确地认读。因此,解码在汉语学习中,制约阅读理解的发展持续时间,比英语更长。
(8)、(4)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9)、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联想的习惯,联想可以将知识联系起来,编制大网,形成知识体系。
(10)、仔细翻阅一下笔读过程中整理出来的资料,你的眼中就会看到一些东西。当看到那条脉络之后,你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发出声音,生发出想要发表意见、想要呐喊的欲望。
(11)、而“心到”则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精神感悟的方法,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当中,才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同时也是做到前两点读书要点之后,对自我的升华。我觉得读完一本书之后,用心慢慢的去回忆书中的内容,然后记下自己此刻的感受,对书本内容不仅是加深记忆的过程,又是一次对自己精神的洗礼。
(12)、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只有不断使自己的思维从已存在的一点出发,或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相近点或相反点出发,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新的看法,世界由此才会得以前进。联想思维就是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想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的思维方法。
(13)、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
(14)、如果对于做到这一点有困难,可以尝试去到图书馆,或者大学的自习教室看书,当周围大家都在静心看书时,也同样会影响到你的心境。如果因为心事重重而根本无法安心阅读,那么就先解决困扰你的麻烦,等到心态安定了,再开启书页。
(15)、孩子的阅读兴趣,往往是从爱上玩书开始的。很多小孩子喜欢扔书、咬书、在书上乱涂乱画,甚至把书撕下来折飞机......但是这恰恰是孩子爱书的表现。
(16)、等等,什么?这看起来像是个错误。不,它不是。
(17)、推荐理由:如果你学习时提不出问题?其实你真的,没怎么思考?学得不好,会提出基础问题,学的好了说不定能提出革命性问题。你提不出问题,你可能没在思考。
(18)、(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19)、纳瓦尔的解决办法是:放弃坏书。假装你会回到他们身边,即使你知道你不会。这个小小的谎言可以拯救你的阅读生活。
(20)、取舍法——清代郑板桥读书有“学一半,撒一半”之说。认为学则取,撒则舍,读书最忌全面接受,应该有所取舍,所取者,为我所需的真知实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
3、学会读书的方法作文
(1)、过了两三个月,你就会了解那些介绍性的杂志(有专门的与不专门的)。看多了以后,就能掌握住那个领域的“进展方向”。
(2)、所谓“大卸八块”读书法,在他自己的描述中是这样的,“一般人拿起一本书来看完以后,再看第二本书的时候,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看到第三本书的时候,第一本、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到了第十本书,前面的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所以宋朝人把这个现象叫作“渐行渐远渐无书”。“书”是书信,我离你越远越久,我的信写得就越少,表示感情已经淡了。一个人读到第一百本书的时候,他还能记得多少第一本书里的精华?当时花时间看过,可是事后大部分忘记了。我李敖看书很少会忘的原因是我的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看的时候剪刀、美工刀全部出动,把这本书五马分尸。好比这一页或这一段有我需要的资料,我就把它切下来。背面怎么办?背面内容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两本都切开。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我分尸分掉了。”
(3)、竭泽而鱼法——清朝学者王盛鸣说:“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知识好比是“鱼”,目录好比是“鱼网”。竭泽而鱼法,就用目录这个“鱼网”,在书海中全面地加以搜索,在同类著作中,辨别何者优,何者次,何者先读,何者后读。“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
(4)、要制订书单的话,就去实体书店吧。虽然网上购书很方便,但要想获得陌生感带给你的刺激,必须要用全身心去真实地感受。而且,不要去熟悉的区域,要徘徊于那陌生的角落,去物色那些为你静候的书们。
(5)、很多人读书都习惯于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一分钟一般只能阅读两三百字。但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潜力远不止于此:我们的眼睛一次能看清的字数不止一个字;相比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我们的大脑更喜欢和擅长一个词群、一个意群、一句话、甚至一段话的理解。只要通过简单训练,一眼看七八个、十余个文字,也就是一分钟看一两千字、或者一分钟看两三千字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那具体要怎么做呢?用“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的方法来讲,就是:训练打开我们的视幅(视幅越大、一眼看到的文字、捕捉到的信息就越多)、其次提高焦点移动的速度(让眼睛可以在文字中快速准确的移动定位),其提高整体感知能力(提高眼脑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其进行速读实战(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实际阅读文章,强化速读能力)......如果你的阅读速度慢,还是建议学习一下的。
(6)、精读法。主要适用于那些考试要考的科目,这些课文即使在考试中不会原文复现,也需要去精读,去认真学习,因为在精读的过程中,能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点,学到很多实用的分析句子以及篇章结构的窍门,学会一篇就能够举一反所以要好好学,尤其适用于语文科目。
(7)、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但孩子是如何学会阅读的呢?
(8)、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不应该只是车子、房子和财富,还应该有一套凝结着智慧、远见、能传世的书房。
(9)、有的孩子拿着书本到处跑,跑到哪儿就在哪儿看,沙发上、床上、地板上,甚至连卫生间都变成了宝宝的阅读之地;还有的孩子喜欢把很多书放在一起,一会儿看看这本,一会儿翻翻另一本......
(10)、并且大家只要多读就会明白,读书还读得不怎么好的时候划下来的那些认为有共鸣的句段,等到日后再翻开时,其中有很多句子已经感受不到多少共鸣了。
(11)、相较于李敖读书法和朱子读书法,胡适读书法字面上更加短小精悍,总结起来只是一句“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读来简单,内容却涵盖深广。对于精,胡适先生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书如此,外国书更要如此。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读好的小说尚且要如此,何况读关于思想学问的书呢?”
(12)、许多人深谙此道,他们在办公室里摆一个书柜,买来又厚又大的书充满其间。
(13)、看到书中有老虎的图片,他就会编一个关于老虎的故事,由于年纪小不能完整有条理的讲出来,但在孩子的思维里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要仔细聆听孩子讲的故事,并能作出回应和鼓励。
(14)、所以,“认字多了,就会读书了”也一种错误的观点。
(15)、关于学龄前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我国从事阅读研究的学者周兢,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
(16)、语言理解能力(LanguageComprehension,简称C),指的是理解语言的能力。
(17)、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18)、(5)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19)、就像是我们常说的木桶原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最短的板块。一个在字词识别方面表现非常出色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就决定了其阅读理解能力。
(20)、书中作者讲到了他和读一些“名作”的感受,比如《货币战争》这本书,他原本抱着敬畏之心初次阅读,但是当他想回头再看一遍为此书写书评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下笔,因为他觉得这部作品的实质其实是“一部低水平的阴谋论小说”。
4、学会读书的方法100字
(1)、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体会读书的精妙之处。
(2)、儿童从出生到8岁之间,孩子们首先学习使用的是口头形式的语言——听和说,然后开始探索和理解书面形式的语言——读和写。
(3)、华罗庚读书入神是出了名的。他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还常常把运算题的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把顾客吓一跳。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时有发生,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4)、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
(5)、推荐理由:其他的书教你如何读一本书,这本书教你如何融汇贯通。
(6)、(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7)、我们在读书时,就好比在用作者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参与到那个与我时而相似时而相悖之人的意识活动中。我们用外国人、旅行家、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眼睛看世界,通过深入准确地观察,转变脑中固有的定式思维。从而我们可以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又重新看待我们自己。
(8)、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
(9)、凡读书的方法,无非是“渗透性”阅读和“按部就班”的常规式阅读。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专心学习一门课程,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可见杨振宁的阅读方法是精钻一个方向,进而从此展开,广泛涉猎,为自己构建出强大的知识网。
(10)、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11)、(2)周兢刘宝根.(2010)汉语儿童从图像到文字的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来自早期阅读眼动及相关研究的初步证据.***特殊教育
(12)、愿每个人都能够学会一些阅读之术,它虽不一定每一项都适用于每个人,但你总能够找到对你的有帮助的一些地方,这便是写书人之幸。
(13)、冷热法——清代学者阮葵生《茶余客话》引程伯子语:“《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热读。”阅读时要考虑心境和情绪的变化。冷时,因为心境宁和,情绪稳定,所以宜读抽象的理论著作;热时,因为情绪激动,感情奔放,所以宜读文学作品。冷看有助于思考和理解,热读有助于想象和丰富感情。
(14)、诚然,学习是神圣的`,但学业不是,成绩更不是了。
(15)、朗读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更多的情感。虽然这样会倾注更多能量,但我们也会得到相应的好处。通过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我们得以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与作者邂逅。
(16)、正如福特汽车的创私人,亨利·福特所说的:“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绝对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掌控的读书活动又有什么理由不心想事成呢?
(17)、人之所以繁忙,是因为没有整块时间去阅读。当把读书与工作和实践结合起来时,阅读是一种开阔思路的休闲方式,既丰富了实践的视角,又拓展了个人的见识,可谓是相得益彰。阅读与实践结合,乃至成为实践的一部分,就是将忙碌工作与读书融为一体了。
(18)、傅春胜说,学会分享与交流书中的内容,能让阅读带来的乐趣加倍。所以,不光要让孩子读书,还要多与孩子分享与交流书中的内容。分享的过程不仅能让知识二次传播,还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在分享的同时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对读书的热情自然更加高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他们喜欢的书,共同探讨书中细节或评价主人公;当孩子长大一些,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读书会,学会与别人分享读书的体会。
(19)、真是众说纷纭,好像都很有道理,又好像云里雾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有计划,且不焦虑的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20)、略读法。当阅读一本小说或者是课文中的选修篇目时,可以不必咬文嚼字,只需要大致读一遍就可以,了解一下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或故事,主要在于培养语感与阅读能力。略读法适用于不太重要的文章。
5、学会读书的方法议论文的题目及分论点
(1)、不明思议,通读法就是什么什么书都看一遍,通常刚入门的人都会这样,不知道读什么好,就拿起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像秋叶大叔一样,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某个领域的方法论就有了。
(2)、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3)、当你再读一本书时,有时会觉得这本书不好了,但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励着你。再读过程中,你能够看到当时的自己,既为自己当时的浅薄学识惭愧不已,又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不断成长的自己。
(4)、“学贵有疑”。它的`目的和重点在于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思考的习惯。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质疑问难,边读边想,发现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去查读、询读,去解决问题。
(5)、“真正旅程不在于造访一块新的土地,而在于用新的视角,用其他人的视角,用上百人的视角去看宇宙,他们每个人都在看,他们的目光中又有着上百个宇宙。”
(6)、它的重点在于利用工具书查明阅读中碰到的字词的音、形、义,并结合课文的上下文做基本掌握。它是小学生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
(7)、(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8)、?图片来源@SvenBrandsma,Unsplash
(9)、“朱子读书法”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10)、厚薄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谈到他的读书方法时,强调学会把书读“薄”。他说:“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厚厚的一本书,一旦将它吃透,理清脉络,把握要点,这厚书也就变得薄了。当然,厚书读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11)、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对经过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无重要意义的内容以及自己了解的内容,避而不读。它能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具有避轻就重地选择能力。
(12)、但是,语言理解通常在很长的时期内,甚至是一生都在不断发展的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好的孩子持续积累,一直有增长的空间,而语言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赶上。
(13)、想要改变你的阅读习惯,在任何时候都选一本你最感兴趣的书。
(14)、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阅读理解能力。
(15)、经常看见网络上有些人喜欢吹嘘自己一个月看了多少本书,或者一晚上看了多少页书之类,我都会觉得这种吹嘘毫无意义。实话实说,读完一本书,和真正读懂一本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情,更不用说可以领会理解书中的关键性信息,在必要时刻拿出来灵活运用了。
(16)、略读法。当阅读一本小说或者是课文中的选修篇目时,可以不必咬文嚼字,只需要大致读一遍就可以,了解一下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或故事,主要在于培养语感与阅读能力。略读法适用于不太重要的文章。
(17)、在***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便是朱子。朱熹作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教育出无数优秀的弟子,也为后世留下许多典籍巨著,其中《朱子读书法》成为了***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读书方法论著作。
(18)、你想在你的视线内看到一本好书。当你拥有一本你喜欢的平装书时,你可以把它放在你的物理空间里。这本书会提醒你从书中学到的思想。这本书是一个阅读的提示,诱使你再次打开她的书页,再看一眼。
(19)、这位成年男性读者,在阅读着一个和自己毫无共同点的平凡女性的禁忌之恋和其惨痛的命运时,竟呜咽了起来。他是生活于18世纪的军人,按说没有任何理由去和一位地位低下的女人产生共鸣,但通过书籍,他暂时成了她,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体验生活。
(20)、?图片来源@AnnieSpratt,Unsplash
(1)、•如果一本书很好,为什么不再读一遍,让它再一次改变你的生活?
(2)、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
(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我大概就是没有读书的脑子吧。就像文科生说:“我就是学不会数学”一样。
(4)、而这个陌生的他者通过这本书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变化后的现在的自己。
(5)、学会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还必须要阅读正确的书籍。一份来自人民日报推荐的1-6年级小学生必读书单分享给家长们,趁着暑假还没有结束,赶紧带着孩子看起来吧!
(6)、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
(7)、翻翻,即渗透性读书法,是一种学习的好策略,大凡识得字、读得书,无论何人、何时、何地都是做得到的,但却往往不大为人们重视。
(8)、要求学生对寓言,童话等阅读内容边读边表演。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和作者想在一起,接受熏陶感染,培养学生阅读的动作反应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9)、多读几遍,看完几遍稍后总结内容,在文章最后写一段感受、启发和心得,即是读后感。
(10)、让孩子自己读书的想法很美好,但是,这真的有点儿太心急了。学龄前的自主阅读,不能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为“自己抱着一本书,认识所有的字,可以念出来”。
(11)、有些同学总是疑惑自己阅读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你不妨试试目标阅读方法,比如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你专看赵云的一些章节片段,再专挑张飞的一些片段来看,这样有目标的阅读,读一本书,书自然就浮凸起来。
(12)、如果你看过90年代的电影《土拨鼠日》(GroundhogDay),你就会知道比尔·默里(BillMurray)扮演的主角,每天都过着同样的日子。他习惯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即使每天都是一样的。当世界每天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时候,他必须学会看和听不同的东西,这样他才不会放弃。
(13)、生活妙招:把你最喜欢的书作为Zoom背景。
(14)、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15)、只有合上书本,踏上书籍内化的艰险之路(默记、写作、考试、演讲、讨论等)时,你才能开启“我们的智慧”世界。创造新事物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后,就要培养合上书本思考的习惯。
(16)、***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17)、比如,偏旁部首的意识,月、胖、朗这样的文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8)、孩子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解码,那些字词识别能力强的孩子,会很快失去提升的空间,字词识别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很快赶上。
(19)、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20)、所以,***阅读之初,孩子需要阅读一些桥梁书。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所谓桥梁书字词都非常简单,句子都很简短,而且故事往往很搞笑,会让孩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读书应当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准来选择阅读。我知道有些朋友喜欢参考别人的书单,拿来直接就用,盯着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啃了半天,明明看得不明不白却不肯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低效的阅读方式。
(2)、家长千万不要制止孩子“玩”书,孩子喜欢“玩”书说明他在书中寻找到了乐趣,通过动手来探索书中未知的世界,同样在进步。如果家长觉得把书毁坏了太可惜,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油皮装订的书籍,或者把过期的杂志和报纸给孩子玩。
(3)、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
(4)、孩子小的时候,读什么书、如何读并不重要,孩子关注的是自己在爸爸妈妈怀中,和父母一起探索书中新世界的过程。为什么在父母怀中阅读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伟大的读书家呢?
(5)、大部分孩子是在各种“考试”中长大的,就连还不会说话的宝宝,都总会被问“哪个是老虎?”“飞机在哪里?”但在孩子读书时,太过频繁的“考试”可能会扼杀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傅春胜提醒,亲子阅读不能目的性太强,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让孩子单纯享受读书和开阔眼界、学习知识的过程,那样孩子才能真正爱上读书。
(6)、有些内容如果你常读书,你自己都能悟出来。可是如果不读书,就算看了也没用。
(7)、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8)、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
(9)、“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10)、通过博客帖子和推特,图书出版商知道读者的注意力,就像喝醉的金鱼一样长。因此,他们指导作者通过在书的一开始,就用自己最好的想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1)、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沉重熟读成诵。以便在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12)、我们去理解过程,依赖于对特定内容领域的特定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比如,没有朝代更迭概念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历史书里清朝、唐朝和宋朝有什么区别。但是,跟如果跟他们说这是距今**年前,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因此,这就使得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知识、认知能力的,而不是基于技能的。
(13)、要想让孩子从小就爱上阅读,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状态,最关键的是要在家庭中营造读书的氛围。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告诉记者,孩子人格的塑造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在模仿认同与游戏中完成的。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却很强,阅读兴趣的培养往往很难通过说教达到目的,最好还是父母做好示范。父母爱读书,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孩子就会认同读书这种生活方式,久而久之自然会受到熏陶,也爱上读书。
(14)、它要求从全书之末,即从书的最后章节向前读回去。学生在开读时必然会遇到各种疑问,那不要紧,句已记在心中,存疑于胸中。要求学生在逆读过程中不断追根寻源,由果及因,存疑之点就能迎刃而解。它的目的是通过逆读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精神,达到牢固地掌握知识。
(15)、想要一起读书,共同成长的小伙伴么,快来加入我们的读书打卡群吧!
(16)、九思专访|成外一等奖学金的得主说,他的硬核爸爸不讲大道理
(17)、在文化熏陶下,年轻一代的素养会不断提升,社会精英也由此诞生。
(18)、 二年级的孩子是阅读刚起步的阶段,也是学习基本阅读方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阶段——摘抄好词好句,是孩子学会阅读的必经之路。建议对孩子有长远阅读规划的家长们给孩子人手必备一套《阅读记录卡》,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勤读书来勤动笔!坚持下来,等孩子长大后回头看看那一沓沓精美而稚趣,丰富而不失内涵的阅读记录,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份读***忆啊!
(19)、问大家一个问题。下列两个目标,你觉得哪一个下定决心后实现起来更难?
(20)、这样,你不会感觉读书与工作是一种对立关系。当然,也不会有人觉得你是在不务正业。这是很多优秀人士成功的秘诀,既获得了专业的启发,又得到了身心的滋养。
(1)、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2)、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3)、他指出,在他去世之前,他可能只会再读30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