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语录>语录大全>关于粽子的诗句(52句)(74条)

关于粽子的诗句(52句)(74条)

时间:2024-03-29 10:09:05 语录大全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关于粽子的诗句

1、关于粽子的诗句和诗意

(1)、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2)、冲波突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 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3)、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4)、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5)、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关于粽子的诗词1: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6)、16: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写粽子的诗句35句描写粽子的诗句35句。——《正月十五夜》

(7)、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8)、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9)、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10)、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11)、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12)、7:不见去年人,泪***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13)、端午到了,伴随端午而来的还有高考。当端午节撞上高考,便预示大家必定一举高“粽”,金榜题名。

(14)、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慎《表夏十首》之十

(15)、19: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16)、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17)、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只听到屋舍南北的鹁鸠鸣叫。

(18)、——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

(19)、⽟粽袭⾹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稚⼦⾹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通《端阳采撷》

(20)、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2、关于粽子的诗句(52句)

(1)、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2)、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

(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4)、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6)、翻译、四季都有花争相斗艳,但是在端午节却有九种样式争新奇。

(7)、1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8)、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9)、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10)、⽟台⾦盏对炎光,全似去年⾹。——朱翌《朝中措》

(11)、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晏殊《端午词·内廷·披风别殿地无尘》

(12)、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民间传统节日。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

(13)、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1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15)、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16)、33: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17)、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18)、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9)、“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20)、艾虎钗头,菖蒲酒⾥,旧约浑⽆据。轻衫如雾,⽟肌似削,⼈在画楼深处。——周紫芝《永遇乐》

3、关于粽子的诗句

(1)、《重午王文辅送米食张云卿送新酒来因成绝句》南北朝:邹浩

(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3)、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4)、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月是仲夏,白昼越来越长,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

(5)、3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6)、28: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7)、21: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8)、⼉⼥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 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9)、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宋.黄公绍《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

(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11)、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12)、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味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点白糖,轻咬一口。嗯,粽子的味道真好!

(13)、1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4)、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15)、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胡仲弓《端午》

(16)、愁剧意模糊。粽子还能益智无。且碾朱砂浮药玉,胡卢。

(17)、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__殷尧藩《同州端午》

(18)、唐人有端午节赠物的习俗,不仅在君臣之间,一般社会成员和家人之间也有。权德舆做官需要值班,不能和家人一起过端午,家人就送来了衣服(轻裾)和彩结(彩缕)等节日礼物。

(19)、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20)、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4、关于粽子的诗句过年佳句

(1)、1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2)、8: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

(3)、“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蒲酒”即菖蒲酒,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少年逢节日自然欢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聊天下太平。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5)、赏析: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月是仲夏,白昼越来越长,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

(6)、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全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忠魂一去讵能还”表达了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7)、8: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

(8)、条脱闲揎系五丝。――宋・李清照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9)、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

(1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1)、粽子的馅有肉、蛋黄、豆沙、枣子等多种。剥开绿油油的粽叶,里面就是香喷喷的粽子了!真像一个粽子精灵披着一件绿色的棉袄呢!我要开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里,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欢粽子呀!

(12)、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13)、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1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