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语录>语录大全>10条农谚语(133条)

10条农谚语(133条)

时间:2024-03-08 13:44:20 语录大全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10条农谚

1、十句农谚语

(1)、三月清明榆不名。二月清明老了榆。(榆:指榆钱)

(2)、麦喜三月三场雨,有钱难买四月旱。麦***梢,收得好。

(3)、一粒两粒不上秤,千粒万粒就成斤。一穗落一粒,一亩拾一簸。

(4)、好钢用在刀刃上,好肥用在攻穗上。麦追黄芽谷追节,玉米追的七个叶。冷田热底,增产无比。

(5)、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6)、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每年冬季的开始。按照“节气法”的划分,只要到了立冬季节,自然界中的万物就会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中。依照自然规律,其气候也将由少雨干燥的秋季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7)、(天热得人受不了,棉花水稻生长更好。立春的雨水落到清明)。

(8)、若要番麦结,不要叶挨叶。冬天压麦泥,胜过盖条被。

(9)、1昼夜守鱼塘,状况了指掌,发现新问题,处理但是晌。

(10)、小暑发棵,大暑发粗,立秋长穗。人(热得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11)、只有白车水,没有白鎝花。棉花一出土,见草就要锄。夏至棉花根边草,胜过***蛇根边啃。

(12)、通过以上对两条谚语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地区流传的一部分谚语还是对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13)、立春来雷公,十只猪圈九只空。正月立春潮汐大。

(14)、(十二月顶看初下看十八。未惊蛰先耳真雷,四十九日乌。

(15)、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雨水(日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16)、 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盐水把种浸,麦亩绿油油。田晒白,好种麦。  三麦不过立冬关,油菜不过小雪关。霜降蚕豆立冬麦,过了时节都不发。  秋分后,寒露前,草(头)籽落地。寒露落草(籽),死多活少。  寒露种麦,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寒露麦落泥,霜降麦头齐。  大麦不过寒露,小麦不过霜降。小雪不见青,冬天难分蘖。  年纪活到未见荒脱早花麦。冰断麦根,牵断磨绳。  冬发长产量,春发长看相。若要麦丰收,腊前三场雪。  春雪烂麦根。春天落雨麦生病。寒九***三春,菜麦难生根。大寒三白,有益菜麦。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一寸麦不怕一尺水,一尺麦怕一寸水。  麦田春肥一杓,不及腊肥一滴。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  九九不通沟,小麦十成收。八月寒露抢着种(小麦),九月寒露想着(不急)种。  春分春分,麦苗起身。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麦挺直,立夏麦秀齐。  麦怕三月寒,棉怕八月连阴天。三月清明麦勿秀,二月清明麦秀齐。  三月沟底白,莎草变成麦。麦秀风来摆,稻秀雨来淋。  小满三天望麦黄。十月蚕,荚头短;十月蚕,骗小囡。清明芋,谷雨瓜。  (蚕豆)立冬不出洞,到老一根葱。小雪不见(蚕豆苗)叶,立夏勿生荚。  小雪就见雪,蚕豆少结荚。霜降蚕豆立冬麦。麦到小满日夜黄。  小满见三新(小麦、油菜、蚕豆要收获了)。小满小满,小麦油菜蚕豆满。  小暑两边沉赤豆,两暑中间种绿豆。绿豆要吹大暑风,过了大暑呒得收。  做瓦靠个坯,种豆靠把灰。若要番麦(玉米)长穗,不要叶子相打。  若要番麦结,不要叶挨叶。冬天压麦泥,胜过盖条被。  麦田多敲敲,胜如下肥料。人冷盖被,麦冷盖泥。芒种忙,收麦芒。  芒种夏至麦上场,家家户户一齐忙。元麦不过夏至。芒种忙割大麦,小麦夏至无一棵。  麦黄得(种)(黄)豆,豆黄(种)麦。元麦一起身,蚕豆小麦落脱魂(可收割了)。  连树开花麦饭香。油菜籽,七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七成收。  油菜籽,芒种收割忙。麦秀撑撑,四十五天上场。一到小满,蚕豆小麦饱满。  年老一岁,麦老一朝。小麦过小满,勿割自会断。麦子一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  龙口里夺粮,麦收如打仗。  立冬种完麦子,小雪种完菜籽。冬至菜花年大麦。  寒露种蚕豆。蚕豆种在寒露里,一棵蚕豆一把荚。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黄豆收。立夏三天收菜籽。  若要菜秧大,勿等寒露过。秋分落好油菜秧,移栽过雪(小雪)要发僵。  栽菜要在小雪前,合理密植施基肥。种菜不捡苗,到大长不好。  (油菜)早种要瘟,迟种要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要吃香菜油,埋没菜婆头。

(17)、蝉惊蛰始鸣,白露绝鸣;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18)、八月十五(中秋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日出遇乌云,没雨就天阴。

(19)、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20)、早种三分收,晚种三分丢。经典农谚谚语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2、10条农谚语

(1)、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

(2)、爱惜粮食、崇尚节俭的意识周人就有,《诗经·小雅·大田》中描写了周人拾穗的场景,西周农民在收获粮食时,刻意在地边留下一些禾与穗,让那些无力种植的人去捡拾,尽量使每一粒粮食得到有效使用。

(3)、三耥九耘田,砻糠变白米。稻耘三遍谷满仓,棉锄七次白如霜。花靠锄头稻靠耥。

(4)、*爱农沃福地:改良土壤,抑菌治菌,抗重茬,促根壮苗

(5)、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6)、红薯旺长会导致植株吸收的营养白白浪费,不利于薯块膨大。红薯控旺的方法有:忌偏施氮肥(红薯苗期可以施少量氮肥来作提苗肥,地下薯块膨大期不施氮肥)、控制土壤***度、翻藤(破坏不定根)、化学药剂控旺(喷洒多效唑或者矮壮素)。

(7)、麦田春肥一杓,不及腊肥一滴。小寒大寒施腊肥,油菜小麦过冬齐。

(8)、农谚虽好,可不要过于依赖哦!在雨水季节,小伙伴们还是应多留意天气预报,出门前记得带上防雨工具,免得被一场大雨淋得“措手不及”!

(9)、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经典农谚谚语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10)、年老一岁,麦老一朝。小麦过小满,勿割自会断。麦子一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

(11)、红薯是一种生长周期很长的植物,从薯藤扦插到薯块收获需要130~180天,生长周期过短有机物不能有效地积累,薯块不能充分膨大,红薯就会出现产量低、个头小的现象。

(12)、日出燕脂红,不是雨来便是风。东藿日头西藿雨。

(13)、菜子头上一撮花,种稻人家话出车(油菜子头上还有点花的时候,要安排牛车稻水的事了。

(14)、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15)、红薯虽然对土壤适应性强(耐酸、耐碱),但是在过于黏重的土壤、过于板结的土壤上生长得会比较差。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性能良好的沙壤土非常有利于地下薯块的充分膨大,红薯的个头会长得更加大。

(16)、白露的雨,到块坏块(落到哪里哪里就欠收。春寒雨多,冬寒雨少。

(17)、1三月三月,一日剥皮,三日盖被。三月半,寒得勿会足百田岸。

(18)、以前的麦收,复杂而漫长。离麦收还有月余的时候,农村人就开始“光场”了。“光场”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先将牲畜套好,让其拉上压了重物的铁耙,转圈将用作晒麦的“场”里的土耙开,并将土圪垯整碎后等着下雨。下雨后借***铺垫上麦草,用碌碡反复去农机少,一个村子才有一台打麦机,大家抽号排序,打麦机一开便不再停歇,张家用完李家用。

(19)、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盐水把种浸,麦亩绿油油。田晒白,好种麦。

(20)、*溃腐灵:溃疡,腐烂的克星,特别对柑橘病害有特效

3、农谚100句

(1)、三月沟底白,莎草变成麦。麦秀风来摆,稻秀雨来淋。

(2)、(蚕豆立冬不出洞,到老一根葱。小雪不见(蚕豆苗叶,立夏勿生荚。

(3)、春分春分,麦苗起身。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麦挺直,立夏麦秀齐。

(4)、在西府农人看来,土地是最实诚的,你肯为它洒多少汗水,它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如果你想投机取巧,那只能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饿着;只要你肯花心思和力气,那就会“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丰收;要是你四肢懒惰,那就应了这句“七遍糜子八遍谷,少锄一遍减收成”,歉收;假如你看不起务农的庄稼人,那还有一句农谚等着你,那就是“没有乡里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5)、红薯是一种比较耐旱的植物,土壤持水量宜控制在60%~70%,如果土壤***度大,势必会导致植株旺长,会出现只长茎叶而不结红薯的现象。

(6)、读到这些的时候,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对祖辈们充满着敬意?

(7)、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8)、春雾放晴夏雾雨,秋雾北风响,冬雾慢开天。立春赶春,万象回春。

(9)、借着晴好天气,装袋的麦子要“扬场”。“扬场”使用专用木锨,据风向和风力用劲,扬起后吹走麦皮,麦粒便成了一个堆,边扬还要边扫去落下的麦皮。除了戴个草帽外,扬场者戴副大黑墨镜,抽空指挥剩余人的活计,显示着农活把式的权威。“扬场”完了,开始晒麦,这时小孩子一般就要担负起“搅麦”的任务了。在树荫下睡个把小时起来,用木耙来回翻动地上的麦子,如此反复五六天,麦子就可以装袋了。

(10)、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番芋。白露秋分头,棉花才好收。

(11)、日出燕脂红,勿是雨来便是风。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12)、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注:初一下雨不要紧,初二阴天可能半月内要有阴雨天。

(13)、1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14)、麦倒似地毯,绑竖大减产,等待三五日,就能见好转。

(15)、立秋不耥稻水,处暑不长稻穗。秋前不搁稻田,秋后就叫懊恼。

(16)、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17)、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18)、谷花养在泥洞里,麦花养在裂缝里。麦怕三月寒,棉怕八月连阴天。

(19)、小暑怕东凤,大暑怕红霞。六月初一雷,风雨不会来。七月初一雷,一雷九台雨水多。

(20)、潮汕就是汕头吗?潮汕就是潮州吗?潮汕究竟在哪里?

4、30个农谚谚语

(1)、所谓的“重阳”,是指重阳节期间,并不是指重阳节这一天。而所谓的重阳节期间是指农历九月初九的前五天和后四天。

(2)、做瓦靠个坯,种豆靠把灰。若要番麦(玉米长穗,不要叶子相打。

(3)、清明浸种,谷雨落谷。清明浸早稻,立夏插早秧。小满种晚稻,夏至插晚秧。

(4)、跐(ci)着麦穰垛看荒花儿。注:麦收以后,将麦穰垛起来的时候,棉花就要开花儿了。

(5)、入伏北风当天雨。夏雨北风生。夏天发北风,赶紧修漏屋。

(6)、知了叫,割早稻。稻怕胎里旱,还怕老来涝。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7)、1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之后哭雨。

(8)、天时变局是指局部雷阵雨。草粿是消暑佳品,但是如果遇到下雨天,原来可以卖两碗可能就变为一碗了。南畔浮乌云,也是要下雨了,草粿卖不出去,就会影响到生计。

(9)、春打六九头,吃穿都不愁;春打五九尾,穷命使煞鬼。注:打春即立春。六九头即六九的第一天,五九尾即五九的第九天,每年的立春都是这两天其一。穷命使煞鬼喻指年景不好。

(10)、日刹落雨。(日出是如有带状黑云遮住,则要有雨

(11)、芒种芒种,割麦插秧两头忙。芒种芒种,样样要种。

(12)、我们在对待农谚时,一定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当我们觉得有些农谚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后,我们就应当传承下去,反之,当我们觉得有些农谚没有丝毫的科学道理后,我们就应当将之摈弃,否则,没有科学道理的农谚就会给我们造成误导了。

(13)、若要庄稼好,施肥要足还要巧。苗黄灌粪水,苗黑撒草灰。

(14)、如今的麦收不似从前:有了收割机,农人圪蹴在地头的树下,几根烟的功夫麦子就收完装好,只剩下晾晒了。但莫误农时、抢收抢种的习惯还保留着,正像农谚里说的“谷雨前后,种瓜种豆”“麦子发黄,绣女下床”,该种立马种,该收即刻收,庄稼为重.

(15)、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早稻白露起收,晚稻留一步收。

(16)、1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布谷布谷,种禾割麦。

(17)、四月芒种让人种,五月芒种抢来种。立春天寒,春季不寒;立春落雨,一春少雨。

(18)、今天,小编就来教大伙熟读十条在莞城流传的农谚语,只要记住TA们,“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带伞出去玩啦!”

(19)、(***度低于10%,气温高于20℃,风速大于米5/秒)。

(20)、日刹落雨。(日出是如有带状黑云遮住,则要有雨

5、十则农谚

(1)、如今,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年轻人却忽视了对粮食的珍爱,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倡珍惜粮食的宝贵品德,光盘行动等文明现象一次次提醒着人们要珍惜粮食、厉行节俭。

(2)、土肥长谷,猪肥长肉。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3)、谷雨早,立夏迟,枣树发芽正当时。清明种棉早,小满种棉迟,谷雨立夏正当时。

(4)、比如,“谷雨不雨,交回田主”这句农谚就不正确。

(5)、西府人敬重农人、重视农业,故而有了这句农谚——“七十二行,庄稼为王”。如果没有农民种植粮食,那不管是手艺人、买卖人还是学问人都得饿肚皮,所以尊重农民和农业是西府农谚的一个特点。

(6)、这里的“倒栽”并不是指“红薯苗上下颠倒过来插入土壤”,而是指倒下,即竖立的东西躺下来。让红薯苗躺下来呈“U字形”或者“船形”放入土壤,这样有利于红薯在土壤中分层结薯,红薯的产量会大大提高。

(7)、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经典农谚谚语砂地搓淤泥,好的真出奇。

(8)、1二八乱穿衣(天气温度忽高忽低,三九褴糁穿;三月穿三样,四月穿蚊帐。

(9)、关于“不怕重阳十天雨”这句农谚中的道理,上面已经阐述过了,不必要重复;至于说“只怕立冬一天晴”这句农谚没有太多的道理,是根据现代气象学统计出来的结果来看的。据有关资料证实,十年当中至少有七个年头,在立冬时节是不会下雨的,然而,几乎这七个年头中的冬小麦或者油菜的收成都不错。据此可以证明,“只怕立冬一天晴”这句农谚是没有太多的道理的。

(10)、树木成了林,沙窝不起尘,能防干热风,小麦高产稳。

(11)、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12)、受螫痛难忍,迅速拔螫针,氨水来点涂,效果挺灵敏。

(13)、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14)、春西北,晒被头;冬西北,必转晴。秋冬西北风,日日好天空。春发东风连夜雨。

(15)、芒种夏至麦上场,家家户户一齐忙。元麦但是夏至。芒种忙割大麦,小麦夏至无一棵。

(16)、周人就是一个依靠农业崛起的部族,以执农不弃而君临天下。三千多年前,居住在豳地的姬姓部落,因“窜于戎狄之间”近五百年,便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来到了渭水流域的岐山脚下,《诗·大雅·绵》说的就是这件事。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农业时代,周人将务农技艺运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带动整个关中乃至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

(17)、10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18)、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19)、(拦在山腰的云一般是局部性的云彩,云层不厚,

(20)、小暑刮南风,十冲干九冲;黄鳝问泥鳅,那里有陷洞。

(1)、后季稻是季节稻,错过季节穗头翘,轮到割稻一包气,斗米斗出笼糠粞。

(2)、红薯应种植在排灌能力强的土壤上,地势低洼的地块易积水,不利于薯块的形成和膨大,严重的还会导致烂根。

(3)、王庭筠曾写过一首诗: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这可能不是最早描写夏收场景的,但绝对是最有名的。诗人之所以说“林深不见人家住”,是因为男女老幼都在场上忙于打麦,只能听见“打麦声”。

(4)、立镰芝麻卧牛黍,高粱就得四遍锄。高粱锄三遍,麦子都不换。

(5)、寒食刮了坟头土,大旱四十五。注:清明共四天,第一天为大寒食,第二天为二寒食,第三天为三寒食,第四天清明。寒食是扫墓的节气,这两天刮大风今后可能要大旱。

(6)、庚桃、伏桃收白花,秋桃好坐常秕拉(指棉花桃)

(7)、棉吐絮,不宜雨,还要严防白露连阴天。八月雷公公,十个铃子九个空。

(8)、1麦收三场雨。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9)、疾雷天易晴,闪雷雨不停。星光生暗毛,两天雨必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0)、要棉好,有三宝,捉虫施肥多除草。锄头勤鎝,棉花白如银。种棉不除草,冬天没棉袄。

(11)、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一寸麦不怕一尺水,一尺麦怕一寸水。

(12)、一般来说,古代的农谚均为农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但农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农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有关气象方面的农谚,并不一定准确,因为风云变化是很难预测的,所以既往的经验未必全部正确。

(13)、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14)、有钱难卖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注:农历五月麦收,需要旱天晾晒,夏季作物需要蹲苗也不需要过量雨水;六月夏季作物需要雨水生长。

(15)、1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节气如果长江下游出现雷阵雨,那么黄梅天还将继续下去。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16)、莳里锄头,胜过垩头(肥料。松土深一寸,等于上次粪。七月下雨斗量花。

(17)、黄鹂唱歌,麦子要割。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18)、发现粉蜜源,回巢舞翩翩,群蜂得信息,蜂拥齐参战。

(19)、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20)、清明秫秫谷雨花。注:秫秫指高粱,花指棉花。

(1)、红薯营养齐全而丰富,历来有“长寿食品”的美誉,其具有抗逆性强、耐旱耐贫瘠、病虫害的特点,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栽培。很多人在种植红薯时会出现薯块小、结薯少、甚至不结薯的现象,导致产量和品质严重降低,那么如何才能种出个大、产量高的红薯?

(2)、1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3)、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4)、串种时间要把关,低产麦田早,丰产麦田晚,一般麦收前十天。

(5)、大暑不耘稻,到老呒好稻。多耘一次稻,等于多下一次料(肥。

(6)、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7)、黄豆最怕霜降早。麦到芒种稻谷到秋,寒露才把黄豆收。

(8)、雷打谷雨前,涝(洼)地种瓜甜,雷打谷雨后涝地种黄豆。(辽宁)

(9)、红薯是一种喜钾作物,钾能促进淀粉、蛋白质、糖类的合成和运输,因此钾肥对红薯的产量影响最大。

(10)、春里的天,小囡的脸,一天变三变。春吹东风雨连绵,夏吹东风牛可歇。

(11)、1桃花落在尘土里(下不下雨,打麦打在泥浆里;

(12)、如今,拾麦穗的场景依然能在西府农村见到,老人、妇女、小孩提着竹篮在割过的麦地里捡拾遗漏的麦穗。吃饭时候,如果见到小孩剩饭、倒饭,再溺爱孙儿的农人也会狠狠地将孩子教育一番,让他牢牢记住粮食糟蹋不得。“惜衣常好,惜饭常饱。”在西府人看来,懂得珍惜粮食的人不会饿肚子。太白县黄柏塬镇人武宗宽称当地的洋芋糍粑为“救命饭”,因为在过去,这种由土豆砸制而成的饭食曾数次救过村民。

(13)、白天东南风,夜晚***衣裳。东风急,备蓑衣。东风急,雨打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