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龚自珍的诗四句短诗
1、龚自珍的诗四句短诗五言
(1)、(28) 周作人,〈湯島聖堂參拜之感想〉,《周作人散文全集》,冊頁569–5
(2)、(102) 南京市檔案館編,《審訊汪偽漢***筆錄》,頁1386–14
(3)、恳言之外,龚自珍更擅的是嘲讽。《吴之癯》的“古也刚愎,今也柔而愎”,新巧而辛辣。但与这种嘴上功夫相较,他不动声色的讥诮更能撼人。如《杭大宗逸事状》:“癸巳岁,纯皇帝南巡,大宗迎驾。名上,上顾左右曰:杭世骏尚未死么?大宗返舍,是夕卒。”
(4)、(33) 張菊香、張鐵榮,《周作人年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頁562–5
(5)、柴田哲雄,《協力·抵抗·沈黙:汪精衛南京***のイデオロギーに対する比較史的アプローチ》,東京,成文堂,200
(6)、周作人、曹聚仁,《周曹通信集》,***,南天書業公司,1973年。
(7)、首先,鲁迅以杂文的笔法来写旧诗。常以旧诗来反讽、戏谑社会问题。在诗歌的思想中倾注了现代意识。且突破了旧体诗教中的“温柔敦厚”的传统,使得“嬉笑怒***,尽付于诗。”代表作如《吊大学生》:
(8)、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此指云雾。窥:从缝隙中看。檐:房檐。
(9)、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建功立业;
(10)、(77) 周作人,〈《桑下談》序〉,《周作人散文全集》,冊頁701–70
(11)、这首诗剥(戏仿)自崔颢的《黄鹤楼》,用口语和现代性的词语***了日军压境,国民d当局忙于从北平抢救文物却明令不准大学生逃难的行为。将社会问题用反讽的语调揭露,矛头直指***当局。使得旧体诗歌成为了鲁迅手中批判社会又一利器。这是突破了超越的士大夫的“忠君爱国”的历史局限的。难怪冯至评价鲁迅的旧诗“摒弃了所谓温柔敦厚的传统,毫不容情地写出了***大地上的荒凉,太平景象中的死寂,并且不断地揭露那虚伪的光华。”(19)
(12)、--------.《汪精衛と蒋汪合作政権》,東京,人間の科学新社,200
(13)、(72) 黃庭堅,〈書梵志翻著韤詩〉,《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頁70
(14)、已亥杂诗 其二百三十七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曰虎爪尖。芼以苏州小橄榄,可敌北方冬菘醃。已亥杂诗 其二百五十一盘堆霜实擘庭榴,红似相思绿似愁。今夕灵飞何甲子,上清斋设记心头。已亥杂诗 其二百五十五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儿家门巷斜阳改,输与船娘住虎丘。已亥杂诗 其二百六十五美人才地太玲珑,我亦阴符满腹中。今日帘旌秋缥缈,长天飞去一秋鸿。已亥杂诗其二百七十三欲求缥缈反幽深,悔杀前翻拂袖心。难学冥鸿不回首,长天飞过又遗音。已亥杂诗 其二百七十七客心今雨匿旧雨,江痕早潮收暮潮。新欢且问黄婆渡,影事休提白傅桥。已亥杂诗 其二百九十盗诗补诗还祭诗,子梅诗史何恢奇。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已亥杂诗 其三百零六家园黄熟半林柑,抛向筠笼载两三。风雪迎裾好持赠,预教诗婢识江南。已亥杂诗 其三百零九论诗论画复论禅,三绝门风海内传。可惜语儿溪畔路,白头无分棹归舷。已亥杂诗 其三百一十五吟罢江山气不灵,万千种话一灯青。忽然搁笔无言说,重礼天台七卷经。
(15)、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6)、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17)、(用法)比喻打破常规。一般作宾语、定语、状语。
(18)、虽然春日阳光曾将它关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伤。
(19)、王克文,《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臺北:國史館,200
(20)、(101) 袁一丹,《此時懷抱向誰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頁88–10
2、龚自珍的四句古诗大全
(1)、受教其外公,龚自珍立学是站在汉学肩膀上的,而因其性真,立世问欲之间也未必不受宋学之侵许。但究竟以他的心气和眼界目之,龚自珍比汉宋两个学派都远要更贴近这个世界。他的心***接连着这个时代、这个土地的毛细,每一下跳动,都似乎在和人间交换着他的温热。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7)鲁迅.《书信·致李秉中》.《鲁迅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4)、然而这位陈文述也不是个善茬儿,他既然达不到目的,就会另想他法,此后《兰因集》还是照常出版了。该集刻出来之后,陈文述特意托人送了两本给顾太清,顾翻看此集时,竟然看到该书内有一首名为“春明新咏”的诗,署的就是她的名字。这种***劣做法让顾太清很是生气,于是她就给陈文述写了一首诗:
(5)、然而龚自珍在***诗史上无门无派,刘世南所著《清诗流派史》一书中的第十七个章节,讲的就是龚自珍,该章的第一句话就是:“龚自珍和顾炎武一样,本身并不代表一个诗派。”
(6)、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
(7)、和〈打油詩〉相比,這兩首人臘詩的意義算是相當顯豁了。在任何文明社會,食人都是觸犯人倫底線的。以***為乾糧去投奔朝廷,雖然目的「忠義」,但目的正義性顯然不能回頭證明其手段的合法性。〈騎驢〉詩,作者自註是說傅斯年事。(99)47年的〈雜詩題記〉甚至引〈修禊〉詩「猶幸製薰臘,咀嚼化正氣」句,自詡「這可以算是打油詩中之最高境界,自己也覺得仿佛是神來之筆,如用別的韻語形式去寫,便決不能有此力量,倘想以散文表出之,則又所萬萬不能也。關於人臘的事,我從前說及了幾回,可是沒有一次能這樣的說得決絕明快,雜詩的本領可以說即在這裡,即此也可以表明它之自有用處了。我前曾說過,平常喜歡和淡的文字思想,但有時亦嗜極辛辣的,有掐臂見血的痛感。」(100)知堂繫獄時心境之「不悛」可知矣。
(8)、(49)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頁7
(9)、--------.《「汪兆銘政権」論—比較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による考察》,東京,人間の科学新社,20
(10)、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11)、《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12)、 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13)、1931年,柔石被捕。鲁迅因为和柔石交往密切,故而不得不移家避难。这次形式较以往则更加严峻。鲁迅在给李秉中的信中写道:“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而。”(7)许广平对当时避难的情景曾回忆到:“柔石先生们被捕,我们带着刚学走路的孩子逃避到一个外国人开的客店,借住在潮***、满房子被包围着水蒸气的浴室旁边的一间小室里‘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杂物’。”(8)可以想象在如此险***的外部环境和艰难的居住环境下,鲁迅确实是“无写处”(9)的。这段时间中,鲁迅很难创作出什么长篇大论的作品,而体例相对短小的旧诗则恰恰成为了他最好的排解苦闷的方式。旧诗字数较少,对于传统文化深厚的旧知识分子来说,在心中便能够进行创作,“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10)在当时的文化高压下,鲁迅以旧体诗所独特的表意隐晦的特点来与黑暗的社会进行抗衡。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并逐渐的用旧体诗进行抒怀、酬和,来寄托与表达自己的最隐秘的私人情感。一是因为旧体诗在***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深植于***人之骨髓。其酬唱、应答、题赠等功用使其广泛为文人雅士所好,且长久不衰。二是因为旧诗相对于小说、杂文、新诗等更具有私语性质。以其用典、比兴以及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创作方法和表现方式更容易寄托作者的不愿意流露出的隐秘的感受。三是对于一位饱学旧文化的知识分子来说,脱口创造一首旧诗,比精心构思一首新诗要简单的多。因此鲁迅好多戏答的作品也都是用旧诗写成的。
(14)、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都是反对***的旧文化的。可就是这样一位强烈反对旧文化的人,却在生前留下了60多首旧体诗歌。其中竟又不乏脍炙人口的佳句。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照理说,新文化的主将应该一律地摒斥旧文化才是,那鲁迅先生创作旧诗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15)、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16)、(78) 周作人,〈談《東萊博議》〉),《周作人散文全集》,冊頁7此文結尾落款已經是「二十六年六月七日於北平苦住庵」。
(17)、(53) 參見: KarlMannheim, IdeologyandUtopia:anIntroductiontotheSociologyofKnowledge,translatedbyLouisWirthandEdwardShils(London:Routledge,2002),49–
(18)、西池东海,一水相维,而一微一壮,一喧一静,一细目一长焦,一极歌筵人境,一得造物天然,不见针锋而交氛互攘。
(19)、如宥情里,他先分化甲乙丙丁戊五人来就情之为何相互辩难,又自述自处时有“阴气沉沉而来袭心”,随后反视童年,自认称纵然是在浑然太初的的孩提时代,这阴气也不曾退却。在己如是,在人何如?于是他试着给朋友江沅看了同乡前辈钱枚的一组词(钱枚《微波词》清丽秀润,颇可一读),江沅认为钱枚的词纵然“朗朗乎无滓,可以逸尘埃而登青天”,却依然难免有“魂魄近之而哀,远之则益哀,莫或沉之,若或坠之”的气味,这则与龚自珍自述的“阴气”殊多暗合。于是龚自珍悟到,这沉情幽哀全无根蒂依托,而是生命本身与生俱来,避无可避的。逃既不得,乃称“姑自宥之”。
(20)、闻道:听说。解兵:撤兵。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境内。这里指敌人的首要地区。
3、龚自珍的四句诗有哪些
(1)、(80) MargheritaZanasi,“GlobalizingHanjian:TheSuzhouTrialsandthePost-WorldWarIIDiscourseonCollaboration,” 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 13(2008):731–7
(2)、「柳綠」詩第三句所用的典故是知堂喜愛的。據《後漢書》〈襄楷傳〉,延熹九年楷上書直言極諫,有云:「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76)知堂37年出版的散文集便以《桑下談》命名,且評論說,「浮屠不欲久住致生愛戀,固然有他的道理,但是從別一方面說來,住也是頗有意味的事。……大抵釋氏積極精進,能為大願而捨棄諸多愛樂,儒家入道者則應運順化,卻反多流連景光之情耳。」故曰,「樂行不如苦住,富客不如貧主。」(77)是時***侵犯華北的意圖已經是司馬昭之心了,而知堂乃將苦雨齋命名為苦住庵,(78)或許表明他已經在去留之間有所偏向。然而「桑下」典還有一層意思。襄楷的直言極諫是因為漢桓帝時,宦官專朝,政刑暴濫,導致「中國弱,四夷強」,故楷諷曰帝當學黃老浮屠之道,省欲去奢。(79)知堂用桑下典,既謝有情之愧,又同時譏諷了當時中國的時局。
(3)、·晓晓今天重点推荐十首爱国诗词的赏析,并且收集了100句爱国诗句。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鉴赏、诵读,感受下古人的壮志豪情。
(4)、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5)、(51) 關於「內心烏托邦」的概念,請參考:楊治宜,《「自然」之辯:蘇軾的有限與不朽》(北京:三聯出版社,2018),第五章。
(6)、44年發表的〈苦茶庵打油詩〉前言稱:「和尚有所謂僧臘者,便是受戒出家的日子起,計算他做和尚的年歲,在家時期的一部分拋去不計,假如在二十一歲時出家,到了五十歲則稱曰僧臘三十。五十五歲以後也便是我的僧臘。」(62)不久知堂又在另一篇文章的附記裡提到,近日整理故紙堆,偶然找出一張紙來,其文曰「民國二十年一月三十日,夢中得一詩曰,偃息禪堂中,沐浴禪堂外,動止雖有殊,心閒故無礙。族人或云余前身為一老僧,其信然耶。」(63)夢中作詩、前身是僧,古人這樣的例子也頗有之,譬如蘇東坡有前身是五祖戒和尚之說,其他如張方平、王陽明乃至清順治帝,自以為前身是僧者,例不勝舉,至於是真實信念還是藉以張揚某種處世姿態,就不得而知了。但值得玩味的是知堂的僧臘從五十五歲算起,也就是1939年元旦遇刺、決定「入世」之後。僧臘的說法,因此暗含著知堂自辯以入世為出世、寓清修於紅塵的態度。打油詩的確多有自擬為僧者。例如:
(7)、(6) 人類學家ArnoldvanGennep最早在1909年提出此詞,參見其著作TheRitesofPassage (London:Routledge,2004), 11,21,and
(8)、亀田壽夫,《「汪兆銘政権」の検証:その背後の思想哲学》,東京,山椒出版社,20
(9)、Lee,Sophia.“EducationinWartimeBeijing:1937–1945,”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ofMichigan,19
(10)、(7) BjørnThomassen,“TheUsesandMeaningsofLiminality,” InternationalPoliticalAnthropology 1(2009):
(1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12)、龚自珍惯于写梦,更写他梦里写诗。曾于梦中得句“东海潮来月怒明”。而《梦中作四截句》第二首,更是惊采绝艳的代表作:
(13)、龚自珍在1827年编订自选诗集《破戒草》时,又为此诗添加了较长的一段序言,详细讲述了李增厚《梦游天姥图》的来历和自己为其作此诗时的背景:
(14)、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15)、1792年(乾隆57年)七月初龚自珍出生于杭州马坡巷
(16)、就龚自珍本身而言,他也不想给自己的诗作贴上门派的标签儿,他在嘉庆二十四年写过一组十四首杂诗,其中第十四首为:
(17)、Xia,Yun. DownwithTraitors:JusticeandNationalisminWartimeChina. 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20
(18)、既然如此,专讲清诗流派的专著《清诗流派史》,为什么还要以专章来讲龚自珍呢?刘世南解释到:“以专章评介龚自珍,则不仅因为他的诗仍然表现了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统一这一特色,而且因为他‘开风气’,仅以诗而言,就开了近代诗的风气。也可以说,在新形势下,龚自珍恢复并发展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看来,龚自珍虽然无门无派,但他却在***诗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
(19)、摘要:生活在北平淪陷的「閾限空間」下的周作人,選擇了用「打油詩」這一自置「正體」傳統以外的文體進行自我表述。以隱晦著稱的〈苦茶庵打油詩〉,因此具有了相當的閾限文本性質,承載了周作人在新舊、中日、個人與民族國家之間的自我反思。本文試圖探索的便是在抵抗與合作之間廣闊的道德灰色地帶,以及周作人在淪陷的歷史情境下自處、自適、自圓的話語邏輯:淪陷下的日常和生存是否合法?除了潔身自好的出世選項之外,積極入世的儒家精神、甚至救世的佛家精神是否還是士人合法的道德選項?我們是否可能、或者應當憑藉想像中未來對當代的***和道德正統的評價,作為行為指南?最後,通過對周作人戰後繫獄期間詩作裡「飼虎」與「食人」意象的解讀,我提出周作人始終堅持的是以個人主義的立場對民族國家正統和歷史正義敘事的反抗,儘管在淪陷之後,他的個人主義不能不淪為第二義的、從主導性二元對立敘事的逃逸。他的「半新不舊」的詩歌作品因此始終是一種閾限文本,在分明的世界之間,摸索著意義的裂隙。
(20)、北宋汴京的李和兒炒栗,號稱天下第一。紹興中南宋使臣來到燕山,忽然有人持炒栗子來獻,自稱汴京李和兒,揮涕而去。本事初見陸游《老學庵筆記》,後世敷衍生華,知堂〈炒栗子〉(16)一文言之甚詳,茲不具引。李和兒從汴京(河南開封)來到燕山(北京),可見亂世的輾轉;獻栗、揮涕,可見其對宋廷的眷戀。然而李和兒並沒有隨著朝廷南渡,而是留在「淪陷區」繼續操持賤業,和成千上萬「淚盡胡塵」的父老一樣,與佔領的秩序妥協。不過,無力直搗黃龍、最多守成半壁的南宋朝廷,似乎也沒有責難普通百姓都要去做抵抗的「義民」。能夠獻十捧炒栗、灑兩行老淚,便足以讓使臣感動了。只有在現代民族國家的***範式主導下,士大夫對王朝的絕對忠誠義務才被轉化為普通百姓對民族國家***的絕對忠誠義務,「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才有了守土抗戰的職責,以犧牲普通百姓性命和生計為代價的「焦土抗戰」也才有了其合法性。現代中文的「民族」是個複合詞;而在生存受到威脅時,是以「民」為主還是以「族」為主,不同的預定答案也將帶來不同的解法選項。生存的危機解除後,勝利的選項稱尊立統,是否意味著其他任何危機迫發的選項都可以通過回溯視域的「後見之明」定為不合法呢?
4、龚自珍的古诗四句诗
(1)、(16)(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2)、(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3)、然而偉大的聖人、偉大的愛情,遺跡都淹沒荒萊、無人過問了。據知堂回憶,「沈園不知早到哪裡去了,現在只剩下了一片菜園。禹跡寺還留下一塊大匾,題曰古禹跡寺,裡面只有瓦礫草萊,兩株大樹。」(31)中國人向來對歷史陳跡有一種隨隨便便的態度。所以聖人也好、詩人也罷,其事功言語文字,都不是為了後世的不朽才做的,而是不得已而發,才算是真摯。其流傳不朽者,偶中而已。用他二十年前給《自己的園地》散文集作的序說,「其實不朽決不是著作的目的,有益社會也並非著者的義務,只因他是這樣想,要這樣說,這才是一切文藝存在的根據。」(32)
(4)、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
(5)、龚自珍撰《大誓答问》清同治光绪间潘氏京师刻《滂喜堂斋丛书》本,书牌
(6)、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7)、(37) 范曄,〈逸民列傳〉,《後漢書集解》,王先謙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卷頁965–9
(8)、Taylor,Jeremy. IconographiesofOccupation.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forthcoming20
(9)、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10)、龔自珍,《龔自珍詩集編年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
(11)、龚氏推崇的诗境之极是这样的:“如岭之表,海之浒,磅礴浩洶,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12)、土屋光芳,《汪精衛と民主化の企て》,東京,人間の科学新社,2000。
(13)、九州:***。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依靠。喑:没有声音。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拘:拘泥、束缚。降:降生。
(14)、邱怡瑄,《史識與詩心:近現代舊體詩「詩史」的觀念遞變與戰爭書寫(1840–1945)》,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
(15)、龚自珍于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七月丧母,至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十月结束了在家居丧的生活。服丧结束后出行第一站便是昆山,其昆山故友李增厚不负所托,已为其选好了一处宅院,龚自珍此次昆山之行主要目的便是去勘察此宅院,此宅院乃昆山已故吏部侍郎徐秉义旧居,位于玉山之侧,风景绝佳,龚自珍欣然购之,此即后来之龚氏之“羽琌山馆”。
(16)、《古风·孤兰生幽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五言古诗。此诗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以后,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从而使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此联佳妙,大有知音去,宝瑟焚的感觉。此诗盖谓人有逸才,埋没于众,虽当圣明之朝,恐时光易逝,才未见用,而身已衰老,故望有德高望重者提携。
(17)、求凉而饮冰,求热而炽炭,求绝交而寂寞,求得朋而奋起,为文为人,不过如此。龚自珍自谓以胸中不平生谬,后来不敢不平则更谬,正所谓“看山还是山”后,那便要“就山而去”,再无妄顾。
(18)、Serfass,David.“LegouvernementcollaborateurdeWangJingwei:Aspectsdel’Étatd’occupationdurantlaguerresino-japonaise,1940–1945,”PhDDissertation,ÉcoledesHautesÉtudesenSciencesSociales,20
(19)、鲁迅先生的旧诗创作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幼学使他的旧学功底十分的深厚。作为新文化的主将,鲁迅对于旧诗的态度是摒弃的,可这种浸入骨髓旧学素养又使他不能和旧诗完全割裂。加上旧诗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特点,创作方便;适用于酬唱、应答;且易于隐秘的表现情感。故而鲁迅先生在柔石被害之后重新开始了他的旧诗创作,且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的前一年。
(20)、對故事中的南宋的使臣來說,李和兒的炒栗本是和平時代京城的尋常物事,或許也不曾特別在意。但待到南遷之後,一顆炒栗卻用最切實的溫度和香味勾起他們無限的故國悲思。微物寄寓的是「正常」的重量。正常秩序下不思不慮習以為常的舉止和事物,在非常秩序下突然都成了奢侈。或許正因為如此,知堂在日軍壓境、國土淪喪之際不願意離開北平八道灣的苦雨齋。越是面臨無常與無情,人越不願意放棄建立起來的日常秩序,且總不免有倖免的幻想。做出類似選擇者本自不少,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像知堂這樣最終直接接受「偽廷」俸祿。名節無虧者,如留守北平的史學家陳垣,仰仗輔仁大學這一德國教會學校招牌,得以免於被日軍接管成為「偽教授」之誚。原本已經在西南聯大執教的錢鍾書,最後也回到淪陷區的上海,退守「默存」,從而事實上接受佔領的秩序。我想,原因種種,且不必盡高尚,但是對內心智識世界之秩序的依賴、對個人選擇自由權之固執、對民族話語霸權的抗拒,至少是他們成為「妥協者」的原因之一罷。淪陷區下,傳統民族藝術反而逆「新文化」之流重新繁榮。國畫家如吳湖帆、鄭午昌,在淪陷區繼續舉行畫展、出售畫作。(17)「閉門謝客」的齊白石、「蓄鬚明志」的梅蘭芳,畢竟是在淪陷區的上海而非在大後方的重慶、昆明熬過了戰爭歲月。不少在戰後「痛打落水狗」的文人,戰時也在《雅言》、《中和》、《古今》、《同聲》等「偽刊物」上發表作品,賣文為生。如前言所論,在戰爭情境下,抵抗與合作之間,有廣闊的灰色地帶。
5、龚自珍的诗四句简单
(1)、陳雁,《戰爭與性別:上海1932–1945》,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
(2)、当时杭州有个叫陈文述的人,此人对妇女文学很感兴趣,他曾出资将埋在西湖边上的一些名女的坟进行了重新修造,比如有小青、菊香、云友等。陈文述可能是效仿袁枚,他也有一帮女弟子,陈修坟之后,就让这些女弟子们题诗,而后他又把这些诗收集起来,准备出成一本专集,他给此集起的名称叫《兰因集》。
(3)、禹跡寺前春草生,沈園遺跡欠分明。偶然拄杖橋頭望,流水斜陽太有情。(25)
(4)、另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画卷之上还有两位著名女诗人的题跋,一位是归懋仪、一位是王德宜。归懋仪,字佩珊,江苏常熟人。诗人,袁枚女弟子。上海监生李学璜妻,夫妻长期居于苏州。归氏天资聪慧,从袁枚学诗,时与席佩兰相唱和,颇负诗名。其诗集《绣余小草》、《绣余续草》、《再续草》乃至《五续草》风靡江南闺阁、士林。其诗以清婉绵丽胜,陈文述赠诗赞为:“绝代青莲笔,名媛此大家。”王德宜,字韫辉,号云芝,金山(今属上海)人。大学士王顼龄玄孙女,宁波知府王绍曾次女。有《绿筠吟稿》《语凤巢集》《黔中吟》等传于世。二人题跋相邻,展卷徐观,当此二位女诗人之题跋映入眼帘时,顿有清新扑面之感,笔法工秀,字势清健雅宜、气质高贵超俗,令人宛然可见大才女之风范。
(5)、(40) 龔自珍,《龔自珍詩集編年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頁
(6)、袁一丹,《此時懷抱向誰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
(7)、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8)、但無論這些詩作的創作思路如何,44年結集發表打油詩的知堂,顯然不能不面對戰後清算的可能。他的「僧臘」一說,或許恰是依附集體主義話語邏輯之上的自我辯護:不論居士還是隱士,他們的選擇是不觸動當世現實***的。如果說1922年提倡“為自己故而愛國”的知堂尚且敢於和民族國家話語對壘的話,那麼計算「僧臘」的知堂的個人主義則不再具有和集體主義相對抗的力量,而淪為犬儒式的第二義生存哲學,藉此以逃離個人與民族、偶然與必然、正統與異端的二元對立。他的「內心烏托邦」也不是在積極意義上以改變現實秩序為目的的烏托邦,而是在消極意義上逃避現實避免對抗的思想堡壘。這些詩作,成為他面對公眾和後世的晦澀的自白。
(9)、(例句)用文学艺术反映时代面貌;形式要多样化;诗歌、小说、电视、戏剧等等都可以;总之~。
(10)、(9)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11)、哲辩叙议以外,我更喜欢读的是一些他记述见闻的小散文,比如《记王隐君》。很简单一件寻隐者不得的小事,定庵笔法却轻快又掩映,颇有一唱三折的意味,而依旧真诚,不见矫揉造作态。开篇说到在外祖父段玉裁的纸篓中看到一首诗引出神往斯人的臆测,随即通过与轿夫问答锁定范围,以问路偶遇完成一次没有交流的会面,再后则通过朋友何布衣、马太常的转述完成对隐者形象的重构。称“惜不得锄地能书者姓”后,末了忽神来一笔“桥外大小两树依倚立,一杏,一乌柏”,蘧然完篇,景语收束,这运镜其实也是词法。
(12)、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3)、062期:《李清照:易安难拟,此花不与群花比》
(14)、淪陷以前的知堂說,「我的道德觀恐怕還當說是儒家的」,(45)儘管他並不出仕。傳統士大夫如果要以入世的態度行出世的生活,可選擇的身份不多,「逃禪」的遺民外更多見的是歸隱的逸民。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仕與隱是士大夫身份的一體兩面。子又曰,「吾豈匏瓜哉,焉能繫而不食」對儒者而言,仕永遠是第一義的,甚至是道德命令,隱只是第二義的、不得已而獨善其身的選項。所以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掛冠,未免令人猜測他的選擇不僅僅是因為不能忍辱,而是對亂世的抗議,抑或「義不事宋」的正統選擇。(48)當然,「隱逸」概念有其內在的模糊性。《說文》曰:「隱,蔽也。」(49)也就是藏起來不讓世人看見。所以也不妨「隱」於朝堂之上、百僚之間,韜光養晦、抑才匿跡。「逸,失也。」(50)如兔之善逃,超脫塵網,這就更多的指向了一種「內心烏托邦」(innerutopia)式的哲學狀態,與外在區區之跡無干涉、甚至相反對。(51)金馬門內的「隱士」們,既然都不曾掛冠歸隱,既然都做山水田園詩,有考據癖的後人又何能辨別真隱士、假隱士和「週末隱士」(weekendrecluse)(52)呢?
(15)、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投宋于庭(翔凤)(壬午)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远志 九边烂数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枉说健儿身在手,青灯夜雪阻山东。梦中作四截句(十月十三夜也) 其二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午梦初觉怅然诗成(癸未) 不似怀人不似禅,梦回清泪一潸然。瓶花帖妥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梦得“东海潮来月怒明”之句,醒,足成一诗 其二 又成一诗(己卯) 东海潮来月上弦,崆峒抚罢静诸天。西池一宴无消息,替管桃花五百年。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四首 其一 (己卯) 少小无端爱令名,也无学术误苍生。白云一笑懒如此,忽遇天风吹便行。过扬州(庚辰) 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谁信寻春此狂客,一茶一偈过扬州。客春,住京师之丞相胡衕,有丞相胡衕春梦诗二十绝句。春又深矣,因烧此作,而奠以一绝句(庚辰) 春梦***天笔一枝,梦中伤骨醒难支。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昼诗。
(16)、李增厚幼年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平常没有离过母亲一天。1816年,因为赴京城参加顺天乡试和迎娶未婚妻,远离母亲大半年之久。客居京城,思亲之情深切,遂做一梦,依稀梦到置身家乡山水之中,于是所感甚深,他擅长丹青,凭想象画了一幅《梦游天姥图》,还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之韵作了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图吟》。画中所画山水,并不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只因为“姥”和“母”音义相近,借以表达对慈母魂牵梦绕的思念。诗中亦充分表达了对家乡山水景物的无比眷恋之情以及对慈母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桂蟾再度玉山月。玉山我故宅,山下环清溪。春涨白萍孝鲤跃,秋风红树慈乌啼”“忽梦醒兮身未还,但闻莺语花枝间,挂帆促速归家山。我将朝汲菊泉夕斫笋,北堂供养怡亲颜。”等句,读来甚是感人。
(17)、知堂一向說,「我覺得最需要的愛國心應該是個人主義的而不是國家主義的,——為自己故而愛國,非為國家故而愛國。」(18)換言之,儘管知堂依然承認“愛國”的倫理至上性(這也顯示在他借用陸遊《老學庵筆記》為前文本的指涉上),但他認為個人的道德主體性和判斷力不能為民族國家所淹沒、取代。英國學者SusanDaruvala因此把周作人所代表的現代性取向稱為「對現代性的另類中國式回應」(alternativeChineseresponsetomodernity),即在面對具有規範性意義的民族國家主體性時,堅持個人主體性的重要和不可替代。(19)(雖然竊以為analternativeresponsetoChinesemodernity,即「對中國現代性的另類回應」,或許是更恰當的副標題,因為既然以個人主義為標榜,又何必代表「中國」呢?)與民族國家目的論式的宏大敘事相比,個人的主體性是通過無數即時性、具有強大偶然性的日常經驗組成的。〈苦茶庵打油詩〉多聚焦於微物和日常,尤其是食物。譬如「禪牀溜下無情思,正是沈陰欲雪天。買得一條油炸鬼,惜無白粥下微鹽。」(其五)(20)「橙皮權當屠蘇酒,贏得衰顏一霎紅。我醉欲眠眠未得,兒啼婦語閧哄哄。」(其七)(21)「廿年慚愧一狐裘,販賣東西店漸收。早起喝茶看報了,出門趕去吃豬頭。」(補遺其二)(22)再如四三年南遊時嘗到的石家豆腐羹(其十八)、後湖乾絲(其二十)。(23)淪陷區的***秩序雖然扭曲,但日常生活相對穩定,物資相對充足,不免讓人產生一種生活仍在繼續的幻想。用另一位接受了「偽職」、先後出任南京梁鴻志和汪精衛***印鑄局局長的文人李宣倜的話來說,「大浸稽天塵劫耳,與君藕孔忍須臾。」(24)在接受了傳統教育的文人看來,中國歷史是不盡滾滾的大劫;這個藕孔,則是他們用文化、記憶和日常風雅建築起來的內心烏托邦,具有抵抗現實的意義。而即便是投身浩劫、記錄「國破山河在」的詩史,也要坐落在「白頭搔更短」的微渺個人生命中來獲得質感和重量。組成歷史的,正是無數人一天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18)、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
(19)、顾太清在这首诗中直截了当地将陈文述***了一番。这位陈文述当然能看懂顾所作该诗对自己的冷嘲热讽,这让他怀恨在心,于是想寻找机会进行报复。
(20)、周作人1944年发表的《苦茶庵打油诗》,透露出他沦陷时期的隐微心事,向称难解。杨治宜教授着眼于其“阈限文本”的性质,通过细致深入而又语境化的解读,尝试突破民族***话语的限制,还原周作人在诗中呈现的个人视野,揭橥其抵抗乃至消解各种旗帜鲜明的意识形态的别样内涵,所论不仅事关对沦陷情境中的周作人的理解和评判,亦包含着某种历史哲学的叩问。本文原刊***《***现代文学》(半年刊)第38期(2020年12月),感谢作者授权发表。
(1)、此詩作於42年七夕(7月18日)。耿傳明先生認為詩意是在重申知堂的出山之志,「在於不循俗理、俗情,『勇入地獄』『解民倒懸』的『本意』」。(89)這樣的理解是認為知堂以菩薩自詡;但知堂雖然有「救世」的我慢,卻最多自擬老僧而從不曾自詡菩薩。(所謂汪精衛「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也是當時淪陷區“和運”追隨者和媒體的溢美,並非汪氏自表。(90))理解詩意的關鍵,可能在於「乞巧」、「烏鵲」典。〈其十一〉曰:「烏鵲呼號繞樹飛,天河暗淡小星稀。」(91)顯然用了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典故。(92)41年七夕做的〈其十二〉曰:「一水盈盈不得渡,耕牛立瘦布機停。劇憐下界癡兒女,篤篤香花拜二星。」(93)用的是牛郎織女本事。貫穿這三首小詩的烏鵲,代表了相依、重逢、團聚。雖然不必膠柱鼓瑟,非得把它們箋註成「期待統一的愛國情懷」的話,至少可以說這幾首詩顯露知堂對戰爭、割據和亂離的悲憫,也就是他所說的「憂生憫亂」的思想。所以,或許可以說前兩句寫的是統一之難,後兩句寫的是以汪精衛為領袖的合作政權暫時紓解了淪陷區人民的生存艱危。
(2)、清代的诗坛如果按大类来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崇唐和崇宋。两个阵营中,龚自珍的诗学观偏重于哪方面呢?柳亚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主张尊唐抑宋的,同时却也崇拜非唐非宋的龚定庵。”柳给龚诗贴的标签就是“非唐非宋”,但龚诗的独特写法却大受后世欢迎,比如《晚晴簃诗汇》中评价龚诗说:“能开风气,光绪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其诗盛行,家置一编,竞事摹拟。”这样的非唐非宋之诗为什么会受到后世的大为夸赞呢?周劭在《人世间》1935年第35期上做出了如下的分析:“他思想以自我为宗,不榜依门户,有清中叶,桐城方、姚滥调统治全国文坛,定庵所为诗文,独廉悍伟丽,不立宗派,思想尤渊渊入微。”
(3)、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4)、鲁迅先生出生于绍兴名门,家学渊源,其祖其父皆有功名在身。鲁迅幼时又授业于“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6)的秀才寿镜吾夫子。这使得他的旧学基础从小便十分巩固,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所创作的旧诗应该是传统诗教的自然流露。而至1912年清朝灭亡后,鲁迅先是寄心于辑录金石碑帖,后来则开始逐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这段时间里,他忙于斗争、忙于启蒙。作为封建糟粕的旧学问他是耻与为伍的。因而没有旧诗传世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到了1931年,鲁迅又开始了他的旧诗创作。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我觉得这还是和鲁迅本人的遭际相关。
(5)、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龚自珍《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7)、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干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
(8)、联系方式:xiaozhoukan@xiaoheiban.cn
(9)、梦游天姥图者,昆山李秀才以嘉庆丙子(1816年)应北直省试,思亲而作也。君少孤,母夫人鞠之,平生未曾一朝夕离,以就婚应试,往返半年,而作是图。图中为梦魂所经,山殊不类镜湖山之状。其曰天姥者,但断取字义,非太白诗意也。越九年乙酉(1825年),属余补为诗,书于帧尾。时母夫人辞世已年余,而余亦母丧阕才一月,勉复弄笔,未能成声。
(10)、总之,有了“月”,“影”就有了出处;有了“海”,“潮”就有了背景;有了“叱”,“怒”就有了来由。这些虚虚实实的字眼,缜密地勾连映射,一个一个互相晕染,好像印象一层一层叠加,最后形成融洽的整体效果。两句诗,十四个字,精彩绝伦地为我们演绎了词语的魔术。
(11)、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12)、周作人《苦茶庵打油诗》初刊(《杂志》1944年10月号)
(13)、(1)郭沫若.《〈鲁迅诗稿〉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5卷)》(G).北京:***文联出版公司.19
(14)、其中“华盖”“遮颜”“载酒”“千夫指”“孺子牛”等词语皆为文言。而“翻身”“碰头”“破帽”“漏船”等词语却是白话。但是将这些词语置于诗中我们却不觉得龃龉。因为它即保留了文言的凝练,且不晦涩;又吸收了白话的直率,却不鄙俗。文言白话于此诗中相得益彰。展示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现代性的诗学素养。不得不说是诗界的一大创新。
(15)、虽然粉身碎骨,变成了粉末,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留在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