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不刊之论的意思解释
1、不刊之论的意思是啥
(1)、(示例):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
(2)、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3)、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
(4)、(示例):《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5)、(误用):常被误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
(6)、(近义词):牢不可破、无可辩驳、勿庸置疑、不刊之论
(7)、(示例):在李明炙手可热地时候,一些问题大家都不敢开口。
(8)、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混“不约而同”,只做状语不做谓语。
(9)、78登堂入室(解释)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也作“升堂入室”。(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10)、意思: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
(11)、(成语释义)出自明·胡应麟《诗蔽》:“君诗如风摘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做典范或准则。
(12)、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13)、(成语释义)出自《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揆其***心,无所不为。”意思是: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14)、51忍俊不禁(解释)俊,笑。(误用)只能说“我忍俊不禁”,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15)、47骇人听闻(解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误用)与耸人听闻常常混用。
(16)、 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17)、诛,把罪犯杀死;罪不容诛,指罪***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不能理解为罪***小,不应该诛杀。
(18)、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9)、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20)、76万人空巷(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误用)常被误用作街巷空空无人之意。
2、不刊之论意思解释词语
(1)、(解释)贬义。一个坏人作了官,同伙们也互相庆贺有官可作。
(2)、 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
(3)、(解释)惊慌疑惧,自相惊扰,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4)、(示例):父母一生相敬如宾,是夫妻的典范。
(5)、快,痛快;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好人好事。
(6)、(解释)批评说话人说得不好,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7)、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8)、(示例):他是个胸无城府的人,很是单纯坦率。
(9)、 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10)、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是指很不能让人满意。
(11)、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12)、(误用)不能用于表示非常关心,跟“无微不至”不一样。
(13)、不刊之说 ( bù kān zhī shuō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14)、正确理解与使用“不刊之论”,关键是对其中的“刊”字要有正确的认识。
(15)、(白话释义):这真是可与日月齐明、不可更改的文章啊。
(16)、从入门,到升堂,再到入室是学习上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有一个成语叫“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17)、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18)、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19)、(解释):褒义词,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20)、人老珠黄:指妇女因为老了被轻视,就像珠子年代久了会变黄,不如新珠子值钱一样。
3、不刊之论指的是什么
(1)、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战国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李学勤先生认为仰天湖竹简的性质是遣策,即记录随葬品器物的简牍。
(2)、(示例):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3)、(示例):逃难至此,他已是身无长物,十分落魄。
(4)、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5)、意思: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6)、(解释)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7)、73见异思迁(解释)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误用)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8)、(示例):父母一生相敬如宾,是夫妻的典范。
(9)、我的可以发音的英语单词卡片,又添加了四个好处:
(10)、(示例):努力钻研,终会有登堂入室的一天。
(11)、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12)、然而当《史记》作为正史“冠冕”的地位被确立,《竹书纪年》就被视作异端而不被重视,何况“永嘉之乱”后,原简被毁,唐朝以后,这本书已经找不到了。好在《竹书纪年》的片段广见于《史记》或其他史书的注解,后代学者从中逐一钩沉,辑成《古本竹书纪年》。但是在元末明初流传着一本《今本竹书纪年》,内容比“辑本”详实得多,问题是二者的内容多不相同,这又是一桩公案。
(13)、原标题《30个最易用错的成语,你用对了吗?》
(14)、(示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15)、12脱颖而出(解释)比喻人才崭露头角。(误用)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
(16)、(解释)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17)、(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
(18)、(成语释义)出自《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正当其冲,不能修德。”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冲车,一种用来攻城野战的武器。本指处在首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19)、55危言危行(解释)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误用)常被误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20)、因此,“不刊”“不刊之论”“不刊之书”等词语,都含褒义,是用来称赞文章,图书的。误用者大多将“刊”字理解为“刊登、发表”一类的意思,结果把“不刊之论”当作贬义词使用了。
4、不刊之论怎么解释
(1)、52责无旁贷(解释)责,责任。(误用)只能说“我责无旁贷”,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2)、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3)、 胶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
(4)、(成语释义)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后用作比喻首开***例的人。
(5)、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6)、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7)、例句:她的歌声如黄莺出谷,珠圆玉润,令人陶醉不已。
(8)、西方学术界完全依靠考古材料还原古代的世界,他们坚持认为***的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是荒谬的。他们的方法论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西方的历史文献远远不如***丰富。于是有一个关键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即***有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9)、(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写文章粗心大意,不加标点。
(10)、(示例):他是个胸无城府的人,很是单纯坦率。
(11)、(误用):常误用为褒义词,指某种新制度的开创者。
(12)、判定文明社会的关键标志是文字,世界古文明中,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都有在5000年前使用的实物证据,而***的殷商甲骨文距今最多3000多年。必须指出的是,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其标志是出现了“形声字”。文字从初级阶段的“象形字”,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形声字”,必须经历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
(13)、71改弦易辙(解释)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误用)不能代替“改邪归正”。
(14)、“智商小测试”,如果五题全错,那你就要住院
(15)、(误用):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16)、(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17)、(解释):火,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出自《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18)、(示例):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这样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
(19)、出自《诗经·七月》,指暑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而不是天气像火一样酷热。容易用错的成语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0)、29侧目而视(解释)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误用)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5、不刊之论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1)、意思: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2)、例句:在网上学到的背单词的新方法很好用,真是屡试不爽。
(3)、18义无反顾(解释)为正义而勇往直前。(误用)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4)、(示例):他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英勇无畏,卓尔不群,获得了所有人的赞佩。
(5)、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出土的远古陶片上,存在文字性质的符号,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有朱书的扁壶,其时代为公元前二十世纪,属夏代纪年范围。冯时先生考证,朱书为“文”、“邑”二字,而“文邑”见于殷商卜辞,是夏代王庭。夏朝又称“文夏”,其始祖大禹的名是“文命”,所以陶寺的发现属文字无疑。(详见冯时《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
(6)、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第一卷:“况唐室已(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
(7)、(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8)、(解释)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9)、意思: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10)、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不逞:不得志,不如意。
(11)、36翻云覆雨(解释)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误用)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1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13)、(解释)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14)、(解释):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指虚度光阴。
(15)、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16)、(解释)似:象;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
(17)、(示例):许多反动宣传影片,光是列举名目就不胜其烦。
(18)、(解释):特指夫妻相敬相爱,与“举案齐眉”含义类似。
(19)、(解释):差,程度副词,勉强。大体上使人满意。
(20)、(解释):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以揣测得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1)、置若罔闻: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2)、(示例):感谢各位的鼎力相助,我们这间公司终于落成!
(3)、(解释):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4)、(示例):这么些年我一事无成,不过是蹉跎岁月。
(5)、(示例):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
(6)、42茕茕孑立(解释)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误用)使用时句中不能有“独自”、“孤独”、“一个人”等语义重复的词语。
(7)、19不可理喻(解释)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误用)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8)、64上行下效(解释)贬义。(误用)不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9)、(解释):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10)、(解释)“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11)、(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12)、(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3)、(解释)刊,古代指消除刻错的字;不刊意为不可更改。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意思: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比喻可以企及他所达到的境界
(15)、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16)、(病句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17)、34休戚与共(解释)同欢乐共悲哀。(误用)与“患难与共”不同。
(18)、(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19)、(误用)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0)、(解释):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1)、(释义)刊:消除;改正。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错误时;或改动或剥去;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内容正确;不能更改的论断。
(2)、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3)、44因人成事(解释)自己无能,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误用)不能对第三人说。
(4)、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5)、7不瘟不火(解释)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误用)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6)、刊不是刊登,而是修改;古人消除刻错的字叫刊,不刊就是不必更改;这个成语常用以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而不是指报刊不能刊载的文章。
(7)、(误用)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8)、(示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9)、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10)、(中公解析)第一空,“此言”指代前文学者的言论,且根据“典籍存,则文化存;典籍亡,则文化亡”可知,横线处表达学者的话正确的意思,A、C两项“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符合文意,均保留。B、D两项“不根之论”指没有根据的言论,与文意不符,均排除。第二空,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出“典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且根据后文“典籍存,则文化存;典籍亡,则文化亡”可知,历史文化留存依靠典籍,A项“承载”指承受负载,与文意相符,当选。C项“承继”指继承,典籍不能继承历史文化,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11)、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12)、21差强人意(解释)大体上使人满意。(误用)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13)、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4)、(示例):任何方案的拟定,主事者都不宜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15)、误解词语。“逡巡”不是优哉游哉、逍遥游,而是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16)、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7)、37弹冠相庆(解释)贬义。一个坏人作了官,同伙们也互相庆贺有官可作。(误用)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即使是坏人互相庆贺,如果与上台掌权无关,也不可用。
(18)、(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19)、(解释):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