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1、求人可报可使报秦者未得翻译
(1)、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判断)
(2)、⑤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4)、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5)、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
(6)、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7)、例②,“齐明、周最”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
(8)、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2016年高考北京卷)
(9)、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1)、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润《六国论》)
(12)、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13)、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不屑于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省略)真是令人奇怪啊!
(14)、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15)、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历史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
(16)、③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1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18)、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19)、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20)、·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2、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什么
(1)、《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今天一早,我在阳光的照耀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揉了揉那双睡眼,爬下了床。发现父亲早就起了床,正在厨房里为我准备早餐,他似乎还没有睡好,眼神中带着一丝倦意,不住地揉着眼睛,还不停地打着哈欠。“嘿,老爸,我起床啦!今天吃什么呀?”我调皮地眨了眨眼,“哦,宝贝起床了呀!快去刷牙吧!今天老爸做的东西你一定喜欢吃!”父亲满脸笑容,那笑容中满是疲惫与疼爱,它感动了我。(这一段描写的很好,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都很细致,但是在描写中可以加一些修辞,这样就更生动形象了。比如在描写早晨起床的情景时可以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渲染环境,比如“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3)、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4)、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6)、“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7)、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9)、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10)、《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11)、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12)、(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13)、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4)、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15)、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16)、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17)、·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8)、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19)、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20)、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3、求人可使报秦者出自
(1)、“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2)、从前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耻辱?
(3)、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4)、译文:你只好暂时到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
(5)、·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然后”“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6)、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7)、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
(8)、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宾前)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之处。
(9)、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10)、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项王说:“沛公在哪里?”
(11)、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13)、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14)、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15)、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16)、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17)、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句中“辟”与“避”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避”的含义是“逃避”、“躲藏”,“辟患”就是躲避祸患,所以“辟”通“避”。
(18)、·读yǔ,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19)、·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20)、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山石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
4、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是什么
(1)、⑤孰与……? (与……比,哪个……?)
(2)、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3)、(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
(4)、(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
(6)、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7)、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8)、我们了解“对举”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
(9)、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10)、·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11)、·表肯定。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12)、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13)、现在少卿您竟然让我来推举贤能的人,恐怕和我的内心相违背吧?
(14)、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15)、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16)、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诣县庭谒拜,县令沈构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17)、表示被任以官职的词: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9)、·读yǔ,对付。 庞暖易与耳。(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20)、在《中学考场作文训练营》视频课程中老师会讲解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的构思方法,帮助大家作文提分。
5、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什么句式
(1)、(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2)、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3)、关键实词:“幸”,宠臣;“侧目”,译为“斜眼看,比喻愤怒”;“交”,轮流;“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书。
(4)、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5)、(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6)、·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7)、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8)、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0)、对使用互文、对举比喻、借代、婉辞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11)、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12)、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13)、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会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乃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嘉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
(14)、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15)、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16)、文言文是中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同学们失分很严重的题型。文言文想要得高分,就要多积累一些答题技巧。
(17)、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8)、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19)、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20)、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1)、·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2)、例②,“何厌之有”,翻译时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何厌”。“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
(3)、·相当于“之”。可译为“它”“他”等。 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4)、·趁着,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5)、·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例①,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
(7)、(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8)、译文:
(9)、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0)、(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例②,“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即“可使报秦之人”。翻译时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中心词“人”的前面。
(12)、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1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