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画蛇添足的道理一句话
1、画蛇添足成语的道理
(1)、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2)、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帮忙办事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这壶酒就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3)、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
(5)、最后陈轸对昭阳说:“你打下了魏国,功劳已经很大,你再打下齐国,就属于多此一举了,也不可能升更高的官。你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功高盖主,必定遭人忌恨。我担心你惹来杀身之祸,最后连该得到的官爵也得不到了。你想想,这不正是跟画蛇添足一样的道理吗?”
(6)、何况,我们如果具有足够的逻辑能力的话,就会发现,即使这个人在添足未完时,另外一个人画完了蛇,他也不应该失去这壶酒。因为,如果大家承认蛇是无脚的动物的话,那么也应该承认,这个人实际上先画完了蛇,他应该得到这壶酒;现在因为这个人正在添足,而说他还没画完,事实上就是承认了蛇是有足的,没有画足的人也没有理由把酒抢去喝掉。
(7)、朗读体会法。朗读就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如有个别读、比赛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8)、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蛇添足。
(9)、小朋友,你知道“蛇”长什么样吧,它是长长的一条,有脑袋、有躯干、有尖尖的尾巴,可就是没有四肢,但是呢,却有这么一个人,他偏偏让蛇长了四条腿。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画蛇添足”的故事。
(10)、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齐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11)、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12)、出处:清·侯方域《南省策》:“以愚意论之;……此二 者已当不同观;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举;以身累者乎?”
(13)、就这样,陈轸以一则小小的成语故事轻松化解齐国一场兵祸之灾。那么,陈轸何许人也?原来,他是齐国人,与张仪同为秦国谋臣,也是战国一位非常著名的纵横家,平生善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著名成语‘卞庄刺虎’也是他的杰作,并讲给秦王,因此韩魏相争时,秦王坐山观虎斗,后韩魏打得两败俱伤时,秦王突发大兵终获全胜,由此受到秦王赏识,可惜陈轸后来受到张仪的嫉妒,险些丧命,最终被张仪排挤去了楚国为官。
(14)、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做楚国,在这个楚国里啊,有一个贵族老爷,有一次啊,他们家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祖活动,活动结束后,贵族老爷非常高兴,就随手拿了一壶好酒分给了仆人们。这些仆人们一年到头也喝不到一次这么好的酒,都乐坏了,就聚在一起讨论这壶酒应该怎么分。这一伙人一共有二三十个,这么多人分着喝这一壶酒,每人就能喝上一小口,连润润喉咙都不够。大家伙围成了一圈,屁股朝外,头朝里,都在那撅着,看着这一壶酒干着急,哈喇子差点没掉进酒壶里。
(15)、这一教学环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16)、帮忙办事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17)、有一家人,在祭祀过祖先之后,就赏赐给仆人们了一壶酒。仆人们看酒壶里的酒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每个人都尝一口,大家都不够喝,这样的话还不如让一个人喝,让他喝个痛快。可是这壶酒应该让谁喝呢?
(18)、我叫你去街上买菜,可没有叫你做菜,真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19)、《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20)、写一件不太复杂的事一般不需用小标题,用了反而画蛇添足。
2、画蛇添足的道理一句话怎么写
(1)、如果我们把这个寓言放到陈轸说昭阳的语境中去,无疑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谈的就是利益权衡,要的就是安身保命,所以昭阳听了,深以为然。在战争形势对己方极端有利的情况下,昭阳将军爱国精神也不讲了,民族大义也不要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急急忙忙地班师回国了。是啊,如果自己性命都保不住,要更高的爵位有什么意义呢?在最切身的利益面前,你不能说昭阳的选择是错的。
(2)、(成语释义)画蛇添足,汉语成语。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3)、公元前323年,正是战国诸侯弱肉强食,杀伐混乱的开端时期。话说楚怀王继位后,为向天下示威,令上柱国大将军昭阳带兵进攻魏国。当时楚国兵锋强悍,大将神勇,因此一路势如破竹,连克不少关隘,魏军急调主力前往迎战,双方大战于襄陵,即今河南睢县,结果魏军又是惨败,损兵折将向都城败逃,楚军自后一路狂追,连下八座城池,渐渐进入魏国山部地区,眼见前方道路狭窄,沟深林密,昭阳摆手放慢了大军追击的脚步,开始犹豫起来。
(4)、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议论没必要,简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5)、例句:切勿刻意求工,以免画蛇添足,丧失了自然。
(6)、再过长篇的话语也只是画蛇添足,千言万语化作三个字我爱您!
(7)、再来看那个给蛇添脚的人啊,是既后悔又羞愧,蹲在地上,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后来,大家都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更加不合适了。
(8)、这“上柱国”、“上执珪”是什么官爵,没有考证,不敢乱说,但肯定比昭阳将军现在的官爵要大。陈轸又问:“如果功劳大得不得了,最高可以封个什么官爵呢?”昭阳说:“没有比令尹(就是丞相)更大的了。”陈轸说:“贵国现在不是有令尹吗?你想想楚王会为你而设两个令尹吗?”于是他就给昭阳讲了画蛇添足的故事。
(9)、写一件不太复杂的事一般不需用小标题,用了反而画蛇添足。
(10)、正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11)、这些汉字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画蛇添足,真奇怪。
(12)、井底之蛙:最早出自庄子所作的《庄子·秋水》,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13)、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14)、这里的“凯旋而归”用得就不好,凯旋即战胜归来的意思,因而“而归”两字就是画蛇添足了。
(15)、这件事明明完成了,你又去找些岔子来,真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16)、很多读者与鱼公子一样,打小就知道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但读者知道这是谁最先讲的吗?又是讲给谁的?这个成语的背后又有怎样一段惊险的劝敌退兵,消弭战乱的故事呢?莫急,且听鱼公子慢慢道来!
(17)、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
(18)、他还没把四只脚画齐,就有其他人画好了,还把他手里的酒拿走喝了起来,几口就把酒喝完了,并且对他说:“蛇本来就是没有脚的,你干嘛还要给他添四只脚呢?”
(19)、总之,在那一瞬间,他忘记了功利,把剩余精力转移到了更高级的需要上。但这个故事的要点在于,告诉我们这种转移是可笑的:人一但把剩余精力转移到非功利的目的上,马上会受到惩罚。因此,这个故事潜在话语是:人应该专注于实际,专注于功利,同时,还告诫大家要安于本份,不能骄傲,不能个性膨胀,否则你会失去既得利益。
(20)、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3、画蛇添足的道理一句话概括
(1)、古人云:食色,性也。人不能离开自己天性去生活,但再本能的人,也有超越食色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正是因为压抑了自己的一部分本能,才有了剩余精力去进行艺术和文化的创造。他把这个称为本能的转移和升华。没有这种转移和升华,人类文明不可能产生。
(2)、懂得文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他的话刚说到一半,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二话没说,一把就把酒壶抢了过来!
(4)、他说道:“蛇本就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5)、大圣爸爸想要告诉小朋友的是:“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做了多余的事,不仅没有必要,而且适得其反!小朋友们,咱们做事只要恰当适度就好了!可不要“画蛇添足”哦!
(6)、有了剩余精力应该干什么呢?这个故事诉我们,要见好就收,不要瞎折腾。也就是说,为了保住眼前利益,最好什么也不要做,这是种高级智慧。看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画蛇添足的故事,最后的落脚点还是那个无处不在的生存术啊!
(7)、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
(8)、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今天共同学习《画蛇添足》这篇小古文,大家有什么样的收获呢?欢迎在推文下方留言。如果你有自己喜欢的小古文,也可以留言给我们,在后面的推文中我们共同来学习。期待在书香的浸润之下,你们的童年更加多彩!
(9)、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10)、那个给蛇添脚的人还在画脚呢,自己的酒被人抢了,站起来就想夺回来!可是他还没等伸手,就被大家好顿嘲笑:“喂,别抢了!你自己看看你画的蛇,怎么还长出脚来了,你不会没见过蛇吧?”
(11)、心理描写,我认为要站在写作对象的角度去思考,既要合乎情理又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但心里描写若运用的不好,就可能是画蛇添足,产生反面效果。
(12)、译文:给本来没有脚的蛇画上脚,是一件弄巧成拙的事情。
(13)、蛇本来没有足,故事中的那个人率先画完蛇后,见众人远远落后于自己,于是得意洋洋地说,我还可以为它添上足,确实属于精力过剩,多此一举。精力过剩的结果,是没有喝到本已到手的酒。
(14)、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要适可而止,不能画蛇添足。
(15)、《画蛇添足》的寓意是: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16)、(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17)、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练习。
(18)、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做书的人~,为此奇谈。◎《花月痕》第五一回
(19)、这幅画已经很完美了,你就不要再画蛇添足了。
(20)、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该成语告诫人们切不可有了一点成绩就头脑发昏,沾沾自喜。节外生枝,故意卖弄,只会弄巧成拙,丧失原有的优势。
4、画蛇添足懂得的道理
(1)、小朋友们,一定要牢记,没有必要的事情就不需要去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多帮助别人,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2)、这事大家意见已经统再开会讨论纯属多此一举。
(3)、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4)、《画蛇添足》的主要内容是:画蛇比赛的时候,有一个人已经画好了,却要给蛇再画脚,结果让人抢先了。
(5)、画蛇添足,典出于《战国策·齐策二》。楚国大将昭阳攻下了魏国,还想一鼓作气攻打齐国。齐国畏惧楚国的威势,派谋士陈轸去游说昭阳放弃攻齐。陈轸见了昭阳,先表示祝贺,然后说:“将军好威猛!在你们楚国,按照你现在攻城掠地的功劳,可以封个什么官爵呀?”昭阳答道:“官位的话,可以封为上柱国,爵位的话,可以封为上执珪。”
(6)、先秦的人讲道理的时候,喜欢用寓言说事。像这类因事而造的寓言,作者在讲述时,本身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谈及一点,不计其余。一旦把故事从具体的上下语境中剥离出来,却反复强调在具体语境中所呈现的道理,并把它看成一种常识,是很危险的。“画蛇添足”的寓言就是这样。我们嘲笑添足的可笑,认为它违反了常识,那必须是在类似于昭阳攻齐的利益权衡的语境中,但如果因此认为凡是非功利行为都是可笑的,那就大谬不然了。
(7)、活动法。在本堂课中,学生参与了复述故事比赛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
(8)、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给蛇画起脚来。正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
(9)、“嗯,这样吧,咱们比一个大家都不擅长的,就,画画吧!咱们就画蛇!谁画得最快、最像,这壶酒就给谁喝!”
(10)、这其中啊,还真有一个会画画的,一转眼的功夫,就把蛇画好了。他哈哈的笑了一声:“我是第一名!”伸手就把酒壶抓在手里,张嘴就要喝,可是用余光这么一扫,诶,其他人一个个的还都撅在那没画好呢!他心里就想啊:“这些大笨蛋,画得可真慢!哎,还是我厉害啊,能耐就是比你们大!”心里这么想着,他又把酒壶从嘴边移开,左手挽着酒壶,右手捡起一根树枝,竟然给蛇画上了四肢!还一边画一边说:“你们怎么画的这么慢啊!我都给蛇画好了脚了,你们还没有画完!”
(1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2)、本来一场成功的演讲,就败在结尾那画蛇添足的笑话。
(13)、无论怎样做都是画蛇添足,反而损害了她的艺术完美!
(14)、这时有位谋士看穿昭阳的心思,便催马上前谏言道:“将军的智勇已令魏军丧胆,前方地势复杂,万一魏军败兵埋伏于两侧,我军或将失利,不如趁机令大军折而向东,进攻齐国,也能占领大片领土。”昭阳听了这话,额首称是,于是长鞭一指,楚军又迅速向齐国挺进。
(15)、我们在前面都是概写那些蚕宝宝都没有名字,后面谈名字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16)、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在成功来临的时候,要保持和巩固现有的成果,不能多次一举,耍小聪明、炫耀自己,否则就会惨败。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弄巧成拙的人,说明做事要把握好尺度和火候的道理,因为真理和谬论往往只差一步。
(17)、闲禅师让僧人(即阇shé黎)说说看。僧人刚想说,禅师即打断他的话头说:“画足干什么?”因为一说即落言诠,无异于画蛇添足。
(18)、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19)、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要适可而止,不能画蛇添足。
(20)、大家一听,嗯,有道理啊。可是,这么多人,这壶酒到底给谁喝呢?过了一会,这个聪明人又想了个好办法,他说:“要不然咱们举行一个比赛吧,随便比点什么,谁赢了,谁就自己喝这壶酒!”
5、画蛇添足明白什么道理10字
(1)、作者原来的作文就写得很精彩,我们只是突出强化一下技法,难免会有一些画蛇添足的成份在里面。
(2)、再过长篇的话语也只是画蛇添足,千言万语化作三个字我爱您!
(3)、然而没等他画完,另外一个画完蛇的人一把抢过他的酒杯,说:‘蛇本来没脚,你添上足那就不是蛇了。’说完,仰头将酒喝了一干二净。画蛇添足者,终失其酒!这个故事眼下就好比您啊,将军刚刚击败了魏军,杀掉魏将,又占领魏国八座城池,历来楚将功大莫过于此,而您眼下却率兵掉头攻打齐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将军刚才也说过,你的官职与爵位不能再升了,而连日征战的楚军将士也是十分疲乏劳累,何况齐国本是个大国,以逸待劳,又在自家领土守卫,不知将军您有几成胜算,万一楚军攻城不力,或有个闪失,诚恐将军不仅前功尽弃,就算现有的官职也怕难以守住吧?这多像那位画蛇添足者,一时头脑发热,终究后悔莫及,还望将军三思!”
(4)、《画蛇添足》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是一则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6)、此导语以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展开教学,能在巩固已学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的导入新课。
(7)、“画蛇添足”,就是一个关于剩余精力的故事。
(8)、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9)、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10)、我们不知道这帮门客约定以画蛇来决定那壶酒的归宿的时候,对蛇的大小、形态、神似还是形似是怎样规定的。可以想象,大家在争分夺秒之中,一定画得十分粗糙。这人画完以后,多半对自己这条粗糙的蛇不大满意,于是展开了想象,要给它添上足。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为了好看。换句话说,添上蛇足,是服从于审美的目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的话,他完全有可能为这条蛇添上鳞甲,添上犄角,添上胡须,甚至添上翅膀,——龙的形象不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吗?
(11)、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
(12)、 这就是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现在我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13)、昭阳原以为陈轸只是与他闲聊,等听完这些话后,瞬间便觉后背是一阵发凉,头上也不禁渗出汗来,忙悚然站起身道:“先生说的太好了,一番教诲真是令人受教,实在是至理名言也。”接着再三向他致谢,当晚留陈轸以酒宴款待,第二天又送陈轸许多礼物,然后便带上兵马返回楚国去了。
(14)、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15)、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多此一举,自作聪明,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16)、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多此一举,否则会弄巧成拙。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17)、这是大学的第一次约会,难免放不下心。所以回宿舍,立即画蛇添足地打了个电话。
(18)、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19)、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20)、脚:~下(对对方的敬称)。~迹。~球。~坛。失~。高~(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轻重。画蛇添~。
(1)、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2)、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给蛇画起脚来。
(3)、有一个仆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对大家说:“我看这样吧,咱们大家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先喝!”大家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4)、出处:宋朝·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5)、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6)、我们会画蛇添足地舍弃孩子的真情实感,用技法取代了童言童趣和童味,代之以成人话的语言。
(7)、事情所以会失败,正是因为他画蛇添足多说了几句话,反成累赘。
(8)、本来一场成功的演讲 ,就败在结尾那画蛇添足的笑话
(9)、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10)、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11)、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12)、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13)、多此一举,注音:duō cǐ yī jǔ,解释:举动,行为。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做不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14)、在众人还在庸庸碌碌地忙着的时候,这个人动作敏捷,已经完成了任务。他骄傲地说:“吾能为之足”!他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更多的任务。看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往坏里说,是为了卖弄和显摆,骄傲自满;往好里说,何尝不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自信呢?
(15)、我们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