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语录>语录大全>史铁生是现代作家还是近代作家(123条)

史铁生是现代作家还是近代作家(123条)

时间:2023-11-21 16:15:57 语录大全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史铁生是当代还是现代

1、史铁生是当代还是现代

(1)、▋ 民国女作家萧红最全珍贵老照片,都在这里啦~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露珠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3)、世界首演|原创大戏《酗酒者莫非》重磅开票!

(4)、我在这里谈的是铁生作品的精神价值。关于文学价值,那是另一个话题,我仅提示两点,可以借用他强调并且实践的两个概念来概括。

(5)、“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6)、1《合欢树》2《我二十一岁那年》3《我与地坛》

(7)、让火星爷爷这四个字彻底走红的,则是来源于一场仅仅只有8分钟的TED演讲。一次偶然的机会,火星爷爷登上了TED的舞台,用8分钟的时间演讲了他的创意理念,赢得了台上台下的起身鼓掌,订阅量超过千万,而后成为演讲红人,每年有150场的演讲邀约。

(8)、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说明我离文学界远了。可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表在一九八二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三十年矣。

(9)、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铁生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悟性,那种浑然天成的宗教情怀,几乎是一个例外。

(10)、按道理说,这样的人生应该是圆满的,名校、热门专业、好工作。但他并没有被“人生赢家”的殊荣遮盖了眼睛,而是果断辞了在花旗银行的工作,选择进军唱片公司。

(11)、肉身的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并不避讳这点。甚至,死亡对他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我见过他做透析时的辛苦,写作的艰难就更是可以想象了。他的生命,似乎是不完整的,时间仿佛也是切碎的——他所能享受的,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块。所以,他说自己职业在生病,业余是写作。他活着,照常人看来,就是磨难。疾病、残缺,坐着轮椅频繁往返于医院,身体在快速恶化,死亡的邀约已经发出多次,奇怪的是,我每次见到他,他总是温和地笑着。他的眼神里,传递的从来不是虚无、抱怨,而是相信——相信生命,也相信生命展开的过程。

(12)、陆帕来了!想撩欧洲剧场奖得主、世界级戏剧大师的有福了

(13)、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4)、中国当代作家界定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作家,流派众多,主要分为传统文学作家、新时期作家、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中国自由作家和中国通俗流行文学作家等五大类。

(15)、21岁后因病而行动不便,然而他却没有被生活打败,而是用文学的形式开创自己的精彩人生:2008年写出的《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中小学必读物;2002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奖,授奖词称他“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16)、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17)、                         ——史铁生《想念地坛》

(18)、史铁生为什么要以秋为背景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原来母亲是在秋天离开的。倏然间,她悄悄地离开人世,就像落叶的飘零。这对一个无助的“我”来说,是生活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这个秋天,对史铁生而言是刻骨铭心的。

(19)、我把他的书从书架里找出来。其中有一本《灵魂的事》,是我应约帮他挑选篇目并拟定书名的。灵魂的事,对于别的作家而言,或许是一种虚妄,但对史铁生,就不过是他自身的经验而已。因着长年困守于轮椅,空间的延展极度受限,他只能向内心进发,向时间索要生命的意义。“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写作是为了找路,救赎之路,通往内心之路,但在前行的路上,他又不是只重虚无和玄思,直奔彼岸,而是时刻意识到还有一个沉重的肉身——看见此岸的残缺、肉身的苦难,正视人的有限性,才能默想无限和永远。史铁生有一首诗,题目就叫《永在》: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20)、    ——周国平:他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没有你,这世界将寂寞几分。

2、史铁生是现代作家还是近代作家

(1)、而这段震撼千万人的视频仅仅只有8分钟。他就是火星爷爷——许荣宏,一个把人生演绎成传奇的励志行动派。

(2)、“去垦丁潜水”:为了体验海底世界和证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跑去垦丁和朋友一起潜水,没法像正常人一样背着氧气瓶移动的他,只能在靠近海面的时候才穿上装备,沿着一条绳索,往下潜,从十几米、二十几米慢慢往下。

(3)、史铁生生前数十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4)、什么,能证明爱情?曾有某出版社的编辑,约我就爱情之题写一句话。我想了很久,写了:没有什么能够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这句话很可能引出误解,以为就像一首旧民谣中所表达的愿望,爱情只是为了排遣寂寞。(那首旧民谣这样说: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嘛呀?点灯说话儿,吹灯就伴儿,早上起来梳小辫儿。)不,孤独并不是寂寞。无所事事你会感到寂寞,那么日理万机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独。孤独也不是孤单。门可罗雀你会感到孤单,那么门庭若市怎样呢?你不再孤单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独。孤独更不是空虚和百无聊赖。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孤独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生理问题,孤独是心灵问题,是心灵间的隔膜与歧视甚或心灵间的战争与戕害所致。那么摆脱孤独的途径就显然不能是日理万机或门庭若市之类,必须是心灵间戕害的停止、战争的结束、屏障的拆除,是心灵间和平的到来。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但是这谈何容易,谈何容易!让我们记起人类社会是怎样开始的吧。那是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于是知道了善恶之日开始的。从那时起,每个人的心灵都要走进千万种价值的审视、评判、褒贬、乃至误解中去(枪林弹雨一般),每个人便都不得不遮挡起肉体和灵魂的羞处,于是走进隔膜与防范,走进了孤独。但从那时起所有的人就都生出了一个渴望:走出孤独,回归乐园。那乐园就是,爱情。

(5)、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

(6)、▋ 当余华、阿城、王朔、方方等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7)、韩少功曾经评价史铁生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8)、这个灵魂投进某个凡胎,来到人世间历练,不管那个凡胎的体质和遭遇如何,它的卓越品质是一定会显现出来的。

(9)、陆帕导演《酗酒者A》:你就是你自己,不是你的角色

(10)、“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世界存在格局的真谛。

(11)、铁生爱想问题,作品有精神深度,这好像是大家都承认的。他何以能如此?常常听人说,是因为残疾,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想问题做不了别的了。

(12)、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3)、《活着的事》——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14)、《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一篇表达对母亲深切怀念的散文。

(15)、作者捉笔代刀,吐墨为彩,娴熟又平心静气地呈给你一座刻着“历史”烙印的地坛。朱檐,玉栏,翠柏,青草,你从未和地坛照过面,可分明已看到了一个幽雅的地坛在对你凝眸,从未亲近地坛,可却已和作者心系一处,感受到地坛身上无比亲切的气息。你惊讶,你错愕,史铁生已然摇着轮椅,顶着一头白发,沐浴着夕阳,嘴角上扬着浅浅的慧黠的笑。他是该笑的,因为他用文字赋予了自然万物不朽的生命。

(16)、作者:李锐,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厚土》,长篇小说《无风之树》《万里无云》,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等。

(17)、“写作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写作时往往带有模仿的意思,等你写到一定程度了,你就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

(18)、由此可见,肉体和生命是两回事。这个与肉体有别的生命,我称之为内在生命,通常的名称叫灵魂。我想说的是,铁生之所以是铁生,如果要找原因,乃是因为他有一个品质极好的灵魂,而这很可能是上天给的。这个灵魂投进某个凡胎,来到人世间历练,不管那个凡胎的体质和遭遇如何,它的卓越品质是一定会显现出来的。

(19)、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20)、在这里,史铁生成功地让散文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触动了你最敏感的神经。

3、史铁生属于现代还是当代

(1)、喜欢写作的他,开始在当时知名的《明日报》新闻网上注册了一个账号,以“火星爷爷”的署名发表了几篇《给下一个科学小飞侠的备忘录》,没想到网友们的回响纷涌而至。

(2)、剧目改编自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舞台背景是电影荧屏,演员是舞台上一个白日梦游的醉鬼。故事和人间真相都由这个喝醉了的抑或真正意义上比我们更清醒的醉鬼来说出。

(3)、母亲总是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她们能对人说的太少,担心的又太多。丈夫太忙,孩子太小,她只有默默地心里装着,装着对丈夫的关怀,装着对子女的担心。能做的只是说些聊以自慰的话,可心里依然放不下担心。

(4)、《奶奶的星星》收入了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数篇。包括《奶奶的星星》、《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命若琴弦》、《熟练与陌生》、《给FL的信》。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一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个别作品的评论具有争鸣性质,意在反映小说的社会影响的实况,也可供作文学史研究之需。

(5)、可这些朋友见到史铁生后,惊叹了,史铁生不单没有自暴自弃,反倒异常开朗,聊天起来滔滔不绝,只要好玩的事,好吃的东西,他都为之痴迷。

(6)、这本书出版的第二天,史铁生就永远离开我们了。本来,这是我们送给他的一个新年大礼,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与地坛》其实是史铁生送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当年《我与地坛》发表的时候,韩少功说过,即使今年没有任何文学作品,只要有《我与地坛》,就是文学的丰收年。这篇作品是史铁生送给所有人的无价的礼物。史铁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的轮椅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当代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影响和贡献,远超于文学之上;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现在,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重新认识史铁生,深刻理解史铁生。

(7)、▋ 毕飞宇解读汪曾祺《受戒》(金句频出,干货满满)

(8)、后来史铁生因这篇小说不仅被文坛关注,还让许多读者关注。他下乡时的不幸致使下肢瘫痪,使他的作品比平常人多了一层思考。这层思考,与我们那个时代常常教育的身残志坚不同,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含义。

(9)、《酗酒者莫非》到底有多“陆帕”?这些招数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玩过……

(10)、他是一个有自己的写作母题的作家。在他的眼中,书写那些“主要的真实”,才是唯一值得用力的,是任何别的俗世安慰所不能代替的。他为了企及这个写作目标,甚至有意采取了一种带有先锋色彩的叙事探索,而并不在意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思力深厚,那种无处不在的超验之问,充满心灵的冒险,也充满诗意。他的语式和时下流行的文学也是不同的,他是在自我追问,也是在寻找一条切近精神本体的道路,进而确证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救赎方式。我非常着迷于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但我也知道,他的方式往往是孤寂的,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上一届茅盾文学奖终评时,很多人都感叹《我的丁一之旅》读不懂——他们只关注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从未想过为史铁生式的精神冥思留一个空间。现在,这个奖将永远错过史铁生了!

(11)、当然,人人都有一个灵魂,但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强度是有区别的。铁生有一个强大的灵魂。灵魂强大的征兆是什么?是灵魂中的困惑和为之寻求解答的勇气。一个灵魂来到人世间,处在灵与肉、生与死、爱与孤独、自我与世界、沉沦与超越的矛盾之中,怎么会没有困惑呢。有灵魂者必有问题。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说到底都是要在人的基本困境中寻求拯救之道。

(12)、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3)、史铁生在构筑这些细节时对母亲主要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文章更多的地方采用留白的手法,让读者去感怀、想象、丰富其中的细节。母亲的形象由此变得更加丰满生动,母爱的伟大淋漓尽致地被表现了出来。

(14)、他一样一样的去征服,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告诉别人,即使是一个行动不便的人,只要敢行动,只要敢征服,一样可以活得像正常人一样,游泳、骑行、潜水……甚至一些极限挑战都可以去尝试。

(15)、史铁生是用身体写作的人。他用残废的双腿踢开尘世的糟粕,通过深邃的思考,攫取精华,并呈给读者。这让你不由得从内心深处赞叹;人生的确如此。

(16)、至于他提到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初时你一定不以为然。或者说作者偏激或者说作者故弄玄虚。因为欲望大多时候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把人的自然性灵和常遭人唾弃的欲望等同,不说惊世震俗,也算是空谷足音,咸有耳闻了。然而史铁生不是简单且野蛮地把人与欲望绑到一根柱子上,而是抽丝剥茧地一点一点剖析,做到持之有故。

(17)、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广州艺术节、北京老舍戏剧节、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18)、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19)、再补充问一句:不残疾而像他想得这么深的又还有谁?可见事情的实质和残疾不残疾无关。

(20)、超时空的舞台呈现,6月24日在天津大剧院上演年度中国最重要的原创剧目!

4、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什么

(1)、▋ 刘震云北大演讲精华摘录:毕业后,有两句话千万不要信

(2)、将近二十年前,在《当代》杂志1986年第6期上,史铁生发表过一个短篇小说《我之舞》。那时候刚好在山西召开第一届黄河笔会,也是我和铁生认识不久。那时候“先锋小说”正在文坛兴起蒸蒸日上。那篇小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记得我曾当面对铁生说,这才是一篇真正的先锋小说呢。铁生谦和地笑笑,不能这么说,不能这么说。现在回头看去,这个短篇小说里几乎包容了史铁生日后所有的写作原型,包容了史铁生所有念念不忘的追问。比如生和死,比如有限和无限,比如命运对人的限定,比如什么样的困境才是生命真正的困境,比如为什么欲望最终总是陷阱,比如那座成为了他生命一部分的地坛,比如那种散文诗式的叙述文体,甚至比如那个身披白裙翩翩起舞如神似仙的女人,等等,等等。这一切,后来都不断反复,不断重现,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史铁生的写作当中,成为他永恒的表达和追问。

(3)、早年,他住在北京前永康胡同一个大杂院的最里边,从院门到屋门,轮椅得走过几十米坑洼不平的土路,一不小心,轮椅就要翻车。轮椅翻了,史铁生也不喜欢喊人,就坐在地上先扶起轮椅,再用双臂把自己硬撑上去。

(4)、(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附中,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卓越作家。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进行创作,用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将他与命运不懈地斗争呈现在读者面前。

(5)、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6)、因为有了这个自由的行魂,史铁生的叙述不再是一场平面的自我论证。这个行魂既是参与者、当事人,也是旁观者、局外人。既是万千欲望的肉身又是灵魂拷问的见证人,既是放纵又是压抑,既是煎熬和苦行又是宽容和悲悯,既是一切的开始,又是最后的终结。这个自由的行魂,不仅让史铁生笔下生花,获得了叙述的自由;也更让史铁生的叙述文本获得了非比寻常的文学意味。如果说史铁生以前的写作更多的是挂在墙上的带画框的画,那么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史铁生直接在墙上凿出一个洞,从这个凿开的洞口里我们看见了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透过这个洞口,透过这场表面上寻找爱情的丁一之旅,让读者们看到了一种拯救,一种难以命名的文学。

(7)、雨停了,回到家,史铁生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年后,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

(8)、按照我们的正常思维,一个需要靠拐杖的人,基本上他的生活是贫瘠的。但是火星爷爷他说不,他用事实证明,即使我需要靠着拐杖行走,也依旧可以活得像平常人一样丰富多彩,甚至更燃。

(9)、写作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铁生的写作生活的一个本质特征。

(10)、铁生双腿残疾,后来还双肾衰竭,他有一个太糟糕的身体。然而,无论见其人,还是读其文,我相信人们都会有一个感觉:铁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

(11)、倘若没有铁生,中国当代文学将是另一种面貌,会有重大缺陷。

(12)、他追求"面对灵魂的写作",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作品《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3)、《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4)、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15)、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16)、二是务虚,文学是务虚的,不是务实的,他以此使文学的使命从反映现实回归为广阔的可能世界的研究。

(17)、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铁生和一头老牛。

(18)、1《务虚笔记》2《我与地坛》3《病隙碎笔》

(19)、《酗酒者莫非》荣膺“三联·松果2017年度好戏”,第二轮巡演哈尔滨站现已开票!

(20)、他的一句:“世上的事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让你猛然兴起了打量周围这个再熟悉不过的世界的兴趣。

5、史铁生是什么代

(1)、《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2)、就这样,这个8月大患小儿麻痹症的人,7岁才会走路的人,小学六年级脊椎侧弯的人,一辈子要靠拐杖生活的人,一路升级打怪,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考上了成大,念了研究生,进了花旗银行,拿着一个月5万台币的工资,成为当时同龄人羡慕的“人生赢家”。

(3)、我知道这个不幸消息的时候,一个人在沙发上默想了很久,我说不出来是难过还是不舍。我随后编写好了一个短信,准备发给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女士,但犹豫许久,还是放弃了。我想,她一定在忙乱着,而且史铁生似乎也不需要这些。他这样一个通达、智慧的人,早已了悟生死,死亡这“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何时来,是以什么方式来,其实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出了他的灿烂人格——无论他敏锐、深邃的文字,还是他宁静、宽厚的为人,都在述说一个人如何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并如何把自己带到一个高度。

(4)、在花旗银行任职的他,并不喜欢这份看起来金光闪闪的职业,于是他便利用下班的时间,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写作、阅读、玩音乐。

(5)、《我与地坛》在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6)、在滚石工作了四年的他,发现了网络的发展前景,于是毅然辞职,去了网络公司,在2007和2008年的时候,与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坐谈,和著名作家詹宏志对谈网络美学。

(7)、最后,我想说出一个我自己真心认为、但无须别人赞同的看法:铁生是中国当代唯一可以称作伟大的作家,他代表了也大大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

(8)、ProducedbyPropelPerformingArts&MediaCo.,Ltd

(9)、《我与地坛》——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晃,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问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10)、这个高度,是史铁生用文字建构起来的,也是他那种有精神体量的生存所抵达的地方。他给我说过,他喜欢读思想和哲学著作,这决定他的写作,既关注现世,也关注永恒,无论小说,还是散文,他总是持续地在思索人的存在如何才能获得意义的确认。他害怕自己走失,他正视自己的迷茫,并不断地向时间发问,也不掩饰自己渴望获得终极意义上的救援——事实上,唯一能帮助他的只是他自己的思索。他的思索,不像其他一些思想者那样干枯,而是保留了一个作家的感性,甚至他还模仿宗教语体,在作品中用了许多比喻,从而使他的文字散发着浓郁的人间气息。所以,我这几天重读他的著作,感觉他并未离去,他所深思的那些问题,和每一个人都如此切近,且从未过时。我想,只要语言的交流在继续,肉身的隔绝就并不重要,正如我第一次见他是在十年前,这十年来,我们只是偶尔联系、见面,更多的时候,我是在他的文字中与他交谈,但我对他从未有任何的陌生感。所谓的超越性,这也是其中一种吧。

(11)、在现实中也有这么一个人,堪称当代版“史铁生”,尽管行动不怎么方便,却游刃于多个行业,拥有多重身份,是个彻彻底底的励志偶像。

(12)、 80/180/280/380/580/680/880

(13)、铁生去世前不久,在我参与的一次访谈中,铁生说:

(14)、在中国内地的当代文学当中,史铁生是一个意外,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深刻存在。记得一位朋友说过,我辈还在和人对话,铁生早已经在和神对话。就好比在天下滔滔的名利场上,忽然有人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声音干净,纯粹,悠远,神奇,有如天籁。史铁生的意义不在于说明了什么,丰富了什么,而在于强烈地对比和衬托出了什么。史铁生对世界采取的态度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如果,我非要拿着加法去推演减法的算式,岂不是大错而特错?又更何况,我的怀疑不止是对《病隙碎笔》而发的,我对所有类似的形而上论证的“文学”,都有同样的疑问。如果对上帝有话说,就该直接去看《圣经》。如果对佛祖有话说,就该直接去读《佛经》。如果对哲学有话说,就该直接去读哲学著作。就像文学不应该成为政治的替代物一样,文学也不应该成为宗教和哲学的替代物。许多人都在赞美史铁生的宗教情怀,可我更想看到的是这情怀之外的文学。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只有唯一的一个,所以方式和风格的不同就成为作家存在的前提,没有这个不同就没有必要再写。宗教情怀是一种共同的标准,它不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写出好文学。就好比共产主义信仰也曾经是一种好信仰,可那同样并不保证你能写出好文学。存着这样的顾虑,我一直没有和铁生谈出自己对《病隙碎笔》的疑问,而且一存就是四年。

(15)、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16)、我那时年轻,刚到编辑部也不久,以我当时的人生经验,残障人中弱者都是一脸苦难,而强者又总是一副深沉的样子。可史铁生不是这样,其笑容灿烂至今仍清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丝毫没有怨天尤人的迹象,言谈举止平和。那天编辑部留他在食堂吃饭,添了俩菜,我们编辑部能围过来的人都围过来了,挤得桌子上都伸不开筷子。

(17)、不仅仅学习上跟不上同龄人,因为行动不便,幼稚园很多游戏他都参加不了,只能心生羡慕。有一次,同学把他扶上海盗船,可上课铃一响,大家撒腿就跑忘记把他扶下来,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坐在上面,不知所措。

(18)、中国当代作家界定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作家,流派众多,主要分为传统文学作家、新时期作家、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中国自由作家和中国通俗流行文学作家等五大类。

(19)、相见恨晚更是恰逢其时|陆帕:我想对史铁生说的话,都在这部戏里了

(20)、“莫非”王学兵:我赶上了这辆时间旅行的列车

(1)、从此这位来自火星的火星爷爷便开始视察地球,给无数来信的网友回信,这一个无心插柳的举动成了他的转折点,不久便有出版社来找他出版图书。直至现在,火星爷爷已经成为一位出版7本书的畅销书作家,其中《包包流浪记》还荣获德国红点、日本插画大奖等十几个奖项。

(2)、他是中国当代最关注内心的磨难,进而到达了一种深渊境遇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每篇都带着他的生命体验,也贯注着他的诘问和迷思;通过写作,他拥有了获救之舌,并成功地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了一个居所。他是一个真正有灵魂、也是尊灵魂的大作家,他的去世,为中国当代文学写下了悲伤而令人心痛的一页!

(3)、《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4)、脑洞大开!知乎网友这样解读《酗酒者莫非》,陆帕大大你知道吗!?

(5)、影像 卢卡斯·特瓦科夫斯基  贾科布·莱赫

(6)、▋ 那些只有张爱玲才能想得出的天才比喻……

(7)、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8)、生活就是这样,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壮烈死去,而会因为某件事兴高采烈、认真地活着。

(9)、(本文是作者2012年1月3日在中国作协“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自周国平博客

(10)、“两次横渡日月潭”:这是台湾每年都会举办的一次项目,3公里的开放式水域横穿,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讲,要游泳过去还尚有压力,更何况是一个双腿行动不便的人来说那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他却不止一次横渡成功过,而是两次都成功地横渡过日月潭。

(11)、许多人活着是关心结果,而史铁生看重的是过程。他认为,对付绝境的唯一办法就是重视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在二○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个过程似乎已经结束,但当我看到许多人在烛光追思会中举着史铁生的照片时,我强烈地觉得,肉身的寂灭,不过是一个影儿,灵魂的存在如此真实,它确定是在以别的方式延续着。

(12)、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13)、开场灯,居然不是清场赶人?!细数《酗酒者莫非》里五大未解之谜

(14)、Lightdesigner KrystianLupa

(15)、本文的主人公,火星爷爷——许荣宏,从来没有让“小儿麻痹症”这个标签定义自己的人生。他放弃花旗银行的高薪工作进入滚石唱片,胜任经理;他穿过整个北极圈去芬兰;他去垦丁潜水,两次横渡日月潭;他骑行百里,写作、阅读、成为演讲红人…..

(16)、写到母亲反复劝他去北海看花,一旦答应就喜出望外;写到母亲最忌讳说到“跑”、“踩”一类的字眼儿;写到母亲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却对他只字不提。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深深感动,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知到母亲的坚强。

(17)、他的涅槃之路,烛照了我们,使我们自惭形秽。    ——陈建功:铁生轶事

(18)、让行动配得上自己的理想-乡村学校里的圆梦人

(19)、第一次知道他,是在TED视频上,他拄着拐杖,站在TED台上掷地有声地演讲,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演讲方法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演讲结束后,所有人都站起来为他鼓掌,对他表示敬佩和赞赏。后来,这段视频被传到YouTube、脸书等各大网站,创下了千万订阅量。

(20)、    史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作家,他的精神品格和他的文学创造,是中国当代文学理应珍视和宝贵的财富。    ——铁凝    在他面前,坏蛋也能变为好人,绝望者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这就是铁生的道德力量。    ——莫言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韩少功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贾平凹

(1)、《以前的事》——本书集中收录了史铁生的回忆性散文。久病的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一次次回忆的往事,由他一贯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娓娓道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而往往从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为之爽净的玄思。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无常地折磨一个凡人,而这个人及他周围的人怎样不懈地和命运斗争,从而变得不同凡响。

(2)、当然,人人都有一个灵魂,但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强度是有区别的。

(3)、——西元2006年2月6日写,9日改定于太原草莽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