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
1、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注音版
(1)、(助记)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十有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5)、孔子说:“实讲诚信略胜一筹而文辞甘拜下风的人,那么他只能在民间做个普通老百姓;文辞略胜一筹而不能做到朴实讲诚信的人,那么他只能做个官员的助手或属员听命于人。只有将自己打造成文辞与朴实诚信萃集的人,然后才能成为地位高尚的人。”
(6)、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33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
(9)、(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职尽责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1)、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2)、(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6)、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7)、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18)、(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19)、很神奇,我的英语,全是靠每天早上和周末路上听,加上每天早读大声读两三遍,背得很是熟练,很长时间过去也不容易遗忘。
(20)、(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原文
(1)、(助记)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4)、《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5)、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6)、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7)、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9)、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0)、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1)、(助记) “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
(12)、(助记)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
(13)、(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1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6)、分析文义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17)、③子曰:“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18)、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19)、(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20)、(助记)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
3、高考背诵篇目论语十二章
(1)、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6)、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经》的重要性,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篇》)
(9)、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10)、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2)、⑦子曰:“譬如为山,未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13)、(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处事)
(16)、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7)、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8)、⑤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壅也》)
(19)、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20)、《兼爱》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4、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成语
(1)、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2)、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则)
(4)、曾zēng子zǐ曰yuē:“士shì不bù可kě以yǐ不bù弘hóng毅yì,任rèn重zhòng而ér道dào远yuǎn。仁rén以yǐ为wéi己jǐ任rèn,不bù亦yì重zhòng乎hū?死sǐ而ér后hòu已yǐ,不bù亦yì远yuǎn乎hū?”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扩展资料:《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 (1-2) ,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6)、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要像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7)、子zǐ曰yuē:“三sān人rén行xíng,必bì有yǒu我wǒ师shī焉yān。择zé其qí善shàn者zhě而ér从cóng之zhī,其qí不bù善shàn者zhě而ér改gǎi之zhī。”
(8)、(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9)、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3)、注释:逝者:指流逝的时光。斯:这里指“川”,即河水。舍:停
(14)、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5)、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6)、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17)、(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18)、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20)、(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5、高考必背论语十二章朗读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3)、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智、仁、勇是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6)、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7)、⑪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10)、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1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12)、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4)、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