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冬天的雅称
1、冬天的雅称元英
(1)、“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2)、《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上书武帝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3)、初冬:为冬天后的第一个月。立冬的当天到小雪之间的那些天。
(4)、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5)、《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后人因此用之代称冬天。
(6)、如唐代魏征《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7)、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8)、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9)、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
(10)、古代对冬天的雅称有:三冬;九冬;严冬;清冬;玄冬;穷冬等。
(11)、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12)、1)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实就是指春天。唐代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13)、“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14)、《隋书·志第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
(15)、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16)、“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17)、历险记:朝鲜战场,他们经受战火洗礼的惊魂时刻
(18)、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19)、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20)、2)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晋朝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意思是说,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
2、古代形容冬天的雅称
(1)、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2)、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3)、 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中的“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4)、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5)、孟夏、初夏、夏首、新夏、仲夏、盛夏、夏半、季夏、晚夏、暮夏、杪夏
(6)、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中的“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7)、如唐代魏征《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8)、“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9)、 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10)、“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11)、“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12)、《隋书·志第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
(13)、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14)、人们常说冬天,除此以外冬天还有十二种雅称,清新雅致,你都知道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5)、3)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意思: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16)、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17)、《隋书·志第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
(18)、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19)、春夏秋冬又称为“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春天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夏天始于“立夏”;秋天始于“立秋”;冬天则始于“立冬”。
(20)、严冬:“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3、冬天的雅称三个字
(1)、2)青春,春天,草林极青,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春为“青春”。唐代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2)、 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3)、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有此称。
(4)、“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
(5)、开冬:是冬季开始的意思,常用以指农历十月。
(6)、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中的“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7)、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8)、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9)、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10)、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11)、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12)、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13)、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有此称。
(14)、 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15)、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16)、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17)、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18)、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19)、2)西陆:指秋天。唐代骆宾王的《咏蝉/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侵。意思: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20)、“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4、秋天的雅称别称
(1)、“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
(2)、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3)、“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
(4)、“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
(5)、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6)、 “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7)、夏季别名:孟夏、仲夏、季夏。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个月,又称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8)、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
(9)、《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上书武帝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10)、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
(11)、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
(12)、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13)、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中的“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14)、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
(15)、孟春、初春、新春、肇春、仲春、春半、殷春、春中、季春、暮春、晚春、余春
(16)、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17)、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18)、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有此称。
(19)、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20)、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5、冬天的雅称
(1)、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2)、秋天别名:高商、商节、白茂、凌辰。七月称为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兰秋、肇秋;八月称为中秋、佳秋、仲秋、正秋;九月称为深秋、凉秋、穷秋、暮秋、耖秋。
(3)、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4)、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有此称。
(5)、应钟: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应钟与十月相应。
(6)、如唐代魏征《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7)、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
(8)、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9)、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10)、《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上书武帝自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11)、“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
(12)、 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
(13)、夏天的风雅称:熏风、绿风、南风、凯风等。熏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它没有春风那么柔情似水,因为夏天很少有风的,就是刮风也是热烘烘的熏死个人,所以就叫熏风了。
(14)、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15)、 《隋书·志第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
(16)、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
(17)、1)穷冬:“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意思:夕阳刚刚沉入关山长河,冬季寒冷的霜雪已落下来。
(18)、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19)、2)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称。如唐代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意思:到了黄昏时分暮色苍茫,向南边北边望去,寒冷冬天里羁旅他乡的愁思怎么也望不到边际。
(20)、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1)、“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
(2)、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3)、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4)、古人读书有所谓“三馀”之说。三馀者: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而“岁之馀”的冬天读书效果最好。
(5)、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6)、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7)、《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后人因此用之代称冬天。
(8)、在黄河流域最为确切。我国劳动人民总结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也正是《黄帝内经》等国学典籍所阐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9)、当地球绕太阳再公转半圈时,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由夏季进入秋季,进而转入冬季;而南半球却正好相反,由冬季进入春季,进而过渡到夏季。
(10)、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11)、 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
(12)、 “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