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语录>语录大全>与音乐有关的词语(115条)

与音乐有关的词语(115条)

时间:2024-02-01 08:36:40 语录大全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两个字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九月份都有哪些精彩演出?收藏好这份清单就对啦!

(2)、大青衣是戏剧中对女角扮相的称呼,或者称之为正旦,是戏剧中的重要角色,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3)、后人常把“优孟衣冠”作为演戏的代称。优孟的表演有化妆,有人物模仿,有台词和歌唱,但是,它是一次性的表演,只能算是戏曲的雏形,无论表演形式还是故事内容都相对简单,戏曲元素不够丰富。

(4)、[压轴]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5)、腔柔调繁 神形兼备 栩栩如生 真美完善 无声不歌 无动不舞

(6)、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一种名目的集团组织”。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7)、  在戏曲中,不搭调是唱法术语。演唱(奏)和既定的调门不合,或高或低谓不搭调。

(8)、它是戏曲术语,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9)、    在戏曲中,跑龙套指扮演剧中的龙套角色。龙套,是戏曲表演行当之也称“流行”,是青袍、太监、大铠、校尉、衙役等角色的总称。

(10)、在戏曲中,铆上,也作卯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铆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11)、成语出处: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九章:“望着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说。”

(12)、贾王史薛——金玉满堂。功名利禄,一枕黄粱。

(13)、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14)、  在戏曲中,跑龙套指扮演剧中的龙套角色。龙套,是戏曲表演行当之也称“流行”,是青袍、太监、大铠、校尉、衙役等角色的总称。

(15)、字正腔圆,汉语成语,拼音是zì zhèng qiāng yuán, 意思是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16)、楚庄王明白优孟是借此讽谏,就把孙叔敖的儿子召来,赐予土地和奴仆。

(17)、    在戏曲中,不搭调是唱法术语。演唱(奏)和既定的调门不合,或高或低谓不搭调。

(18)、成语解释: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19)、听戏( tīng xì )欣赏、观看戏剧表演。

(20)、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

2、与音乐有关的词语

(1)、回复6:接收“对外汉语老师及相关岗位薪酬大曝光”

(2)、     (听戏)“为爱坚守”李春芳戏曲传播40年庆贺——孙红丽《花子拾金》

(3)、挑大梁是戏曲术语。主要流行于江南京剧界。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挑大梁,即承担戏班中的主角。

(4)、剧中人在上场、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用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5)、[亮相]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6)、[花架子]戏曲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的一个行当,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

(7)、曲调( qǔ diào ) 歌曲或戏曲的调子。

(8)、  海报:戏剧、电影等演出或球赛等活动的招贴。 

(9)、窦娥奇冤——动地感天。待月西厢,天赐良缘。

(10)、成语拼音:shēng dàn jìng chǒu

(11)、京胡:拉弦乐器。京胡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奏时使马尾弓擦弦而发音,刚劲响亮,京剧管弦乐伴奏主要乐器。

(12)、  在戏曲中,打下手是个称谓。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鼓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13)、  亮相: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14)、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15)、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16)、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 释义: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出自于宋·岳珂《英光堂帖赞》:“永之法;妍以婉;(米)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 例句:他扮演了一个不大熟悉的角色,竟做到~,博得同行的好评。

(17)、我想给我的灵魂找一条出路,也许路太远,没有归宿,但我只能前往

(18)、      (听戏)《百家戏苑》十五周年乌金山纪念演出——武忠《齐王拉马》

(19)、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短暂的演出,离不开多年的基本功训练和刻苦学习,这句话既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应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

(20)、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族民间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3、与戏曲有关的词语说句子

(1)、    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2)、大锣: 打击乐器,铜制。锣音高亢,京剧所用形体较小。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配合突变的情感等。

(3)、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4)、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5)、中国传统戏剧服装俗称“行头”。从属于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戏剧服装,属于“写意艺术体系”,是一种由生活化服装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装,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装又并非历史生活服装,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化服装。

(6)、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7)、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力的主角喻为“大梁”。

(8)、科:古代戏曲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戏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演剧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

(9)、成语拼音:fěn mò dēng chǎng

(10)、春秋时期,楚人孟,在宫廷作优伶,故名优孟。此人擅长表演,常以谈笑讽谏时事。楚国的宰相孙叔敖,为官清廉,家产微薄。他死后,妻儿生活困顿,求助于优孟。优孟穿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言谈举止,出现在楚王面前,使楚王意识到应当厚待廉吏之后。

(11)、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2)、     (听戏)戏韵莲心栗桂莲个人演唱会——栗桂莲《大脚皇后》

(13)、    从戏曲中来:由于需要上台的演员未到或扮戏未完成,所以台上的演出只能放慢速度。演员往往要即兴增添台词或故意放慢表演的速度,以达到延长时间的目的,所以这位演员就是“下不来台”了。京剧术语称之为“马后”。

(14)、叫板,本是戏曲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指演员用一种规定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通常会把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入到下面的唱腔上去。

(15)、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16)、优孟衣冠:yōumèngyīguān (解释):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17)、优孟是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载:优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一名职业演员,与当时的楚相孙叔敖相识。孙叔敖生前为官廉洁,没有积攒下什么财产。他去世前叮嘱儿子,如果有一天家里穷得过不下去了,就去找优孟想办法。果然,孙叔敖的妻儿在他去世后生活贫困,他的儿子靠打柴为生。

(18)、比喻条理和层次等。比如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19)、  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20)、    对台戏: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4、科班出身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富连成京剧教育史上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科班。

(2)、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3)、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4)、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讲戏曲观众对戏曲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同,对表演的要求各异。戏曲知识丰富的观众能观赏到表演内在的精妙之处,而缺乏这方面知识的观众往往只注意到戏曲外表场面是否热闹。

(5)、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6)、古戏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有一个行当叫“架子花”,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也就是花哨而不实用的武术动作。

(7)、在演出中,安排戏码,分配演员等,统由管理人员掌握大权,故俗称“大拿”。

(8)、传统戏剧服装凭借和依赖物态化了的服装美学意蕴,与传统戏剧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匹配,以“为人物的传神抒情”服务为最高的美学追求目标。具有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的意蕴。

(9)、小三弦:拨弦乐器,三弦之一种。京剧界习称南弦子。在曲调中起节拍作用。是京剧伴奏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10)、   在戏曲中,行头指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11)、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12)、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13)、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

(14)、     (听戏)“为爱坚守”李春芳戏曲传播40年庆贺——孙红丽《日月图》

(15)、今天咱们的戏曲中的历史就说到这儿,接下来要和您分享的是关于《画龙点睛》的其他戏曲内容,敬请关注!

(16)、二六板:一眼板类二拍子。也叫一眼板,速度比原板稍快。其乐句结构比原版短小,旋律亦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比原版紧凑。功能偏重于叙事

(17)、“捧场”、“大拿”、“没谱”这些日常化的词语其实都来源于戏曲文化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词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以及它们在戏曲文化中是什么意思。

(18)、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19)、戏曲杂剧,喜闻乐见。曲尽其妙,动人心弦。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20)、     (听戏)《百家戏苑》开播15周年答谢回馈演出——詹俊芬《洞房》

5、六年级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

(2)、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于说白后起唱前,将说白的最后一字声音拉长,并配合特殊动作,如抖袖、哭、笑等,称为“叫板”。此乃起唱前对乐师的暗示。

(3)、  圆场:为打开僵局而从中解说或提出折衷办法。

(4)、    它是戏曲术语。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5)、行——银行,行列,行规,行业,行情,发行,下行,一目十行,行走,不行,行人,行李,送行,自行车,进行,行为

(6)、    圆场:为打开僵局而从中解说或提出折衷办法。

(7)、铙钹: náobó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的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而流传至今。铙钹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

(8)、一天,孙叔敖的儿子路遇优孟,将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父亲的遗言告诉了他。优孟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已经很像孙叔敖。一次楚庄王举行宴会,优孟化妆上前敬酒,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他继续当相。“孙叔敖”表示必须回家和妻子商量。商量的结果是做官要不得一一做贪官要犯罪,做清官也要受穷。

(9)、青衣、台步、软靠、硬靠、扎靠、靠旗、走台、叫板、文场、武场、行头、凤冠、头饰、武生,行当、丑角、老旦、老生、 亮相、等。

(10)、  海报是戏曲班社术语。指旧时街头张贴的剧目广告,形式各有不同,大都用色笔或墨笔把演员和剧目名写在彩色或素色纸上。后话剧、电影、音乐、舞蹈各界亦沿用此名。近年来,群众性集会的通知也有称为“海报”。

(11)、回复接收“对外汉语考研考证教学最应看的书”

(12)、堂鼓: 堂鼓亦名同鼓。打击乐器。京剧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等。除了表现战争,都由鼓佬兼管。

(13)、登场 (dēngcháng)戏剧中的人物登上舞台;出场。

(14)、    救场如救火:京剧演出是舞台艺术,如果某位演员因故不能按时到场或继续演出,本来没有演出任务的演员就必须及时救场,顶替演出,像消除火患一样消除演出危机。

(15)、    海报是戏曲班社术语。指旧时街头张贴的剧目广告,形式各有不同,大都用色笔或墨笔把演员和剧目名写在彩色或素色纸上。后话剧、电影、音乐、舞蹈各界亦沿用此名。近年来,群众性集会的通知也有称为“海报”。

(16)、[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也指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

(17)、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18)、生旦净丑——争奇斗艳。各擅胜场,众口交赞。

(19)、   虽然画龙点睛的出处很简短,但是其中的奥妙和意义还是值得人们去仔细去品读这个故事的。

(20)、意思:戏曲演员在上场、下场或表演中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姿势,以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1)、  从戏曲中来:由于需要上台的演员未到或扮戏未完成,所以台上的演出只能放慢速度。演员往往要即兴增添台词或故意放慢表演的速度,以达到延长时间的目的,所以这位演员就是“下不来台”了。京剧术语称之为“马后”。

(2)、    不搭调:比喻说的不是一回事,两个事物配合不到一起。

(3)、     (听戏)《百家戏苑》十五周年乌金山纪念演出——杨文艳《富贵图》

(4)、长生殿内——悱恻缠绵。血溅桃扇,柔肠寸断。

(5)、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6)、     (听戏)红声丽影孙红丽个人演唱会——孙红丽《芦花》

(7)、剧中人在上场、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用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8)、他们似乎从没有正式地告别过而每一次都是绝别

(9)、票友(piàoyǒu)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初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另取酬,后因有此称。

(10)、三字:回龙腔,急急风,慢三眼,打龙袍,二进宫,三岔口,女起解,捉放曹

(11)、成语解释:科:古代戏曲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戏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演剧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

(12)、戏曲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戏曲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规则,尤其是净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13)、刀马旦在表演上唱、念、做并重,虽也需要开打,但打斗场面不如武旦激烈,而是较重身段,强调人物威武稳重的气质。

(14)、维妙维肖,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 miào wéi xiào,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

(15)、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而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