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的意思
1、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的意思一样吗
(1)、译文:宋仪望重新复职之后,果然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2)、(臭味相投)有坏思想、坏作风的人在志趣、习惯等各方面都相同。
(3)、(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狗尾貂续者亦有之。”
(4)、这次竞选他因为做了伤害大家的事,不孚众望而落选,没能当选学生会主席。
(5)、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语出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
(6)、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7)、汉语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语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词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讲究“得体”.交际语言的“得体”,是指注意语境,注意对象,在什么场合下该讲什么话,在什么对象面前该讲什么话等。
(8)、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9)、(食髓知味)食得一次骨髓,便知晓其美味。比喻人得到一次好处后便贪得无厌。
(10)、在2005年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我国官民比例高达1比与之相比,十年前为1比改革开放初期为1比如此的官民比例,比清末高出35倍;比西汉时期高出306倍!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八千个老百姓才养活1个官;如今,26个老百姓就要养活1个“官”.这一数字,道出了全国各政府机关机构臃肿的事实。
(11)、尤为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辛弃疾词中“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可有些人聚会时偏偏要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实在是错得离谱。
(12)、这两个成语意思完全相反,“不孚众望”改动一字变为“深孚众望”,则意思与“不负众望”一致。
(13)、造句:我在比赛中不负众望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4)、“负”的正体字为负,其上为一个刀字,意为持刀抢劫;其下为一个贝字,贝就是古代的钱,在此代表东西。所以,负,就是把别人的东西抢来归已所有。其后,负又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他人”,如《增广贤文》中的“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之负,即是。“不负众望”之“负”亦然。
(15)、敌军兵临城下,李云龙临危受命,担任总指挥,率军抵御敌寇。
(16)、不负众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ùfùzhòngwàng,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个词语的"不"在去声前,应该读"阳平"。释义: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17)、不孚众望,汉语成语,拼音是bùfúzhòngwàng。孚:信服。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诗经·大雅·下武》。
(18)、对作文中的错字,有的同学不以为意,长此以往,将成为“白字先生”。
(19)、(不温不火)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
(20)、实际上,这“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回事。正确的解释是,“刊”当“删削”或“修改”讲。
2、成语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是什么意思
(1)、第二种,教诫曰训。如《齐书·颜之推传》:“之推撰家训二十篇,行于世。”
(2)、不负众望:意思是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这个词语的“不”在去声前,应该读“阳平”。
(3)、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我”等词,“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譬如在《离骚》中,屈原就这样说过:“朕皇考曰伯庸。”显然这里“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4)、而“杏坛”则与“杏林”没有任何关系。“杏坛”之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5)、“临危”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指面临危险,差别就在“受命”和“授命”上。前者“受”指接受,“命”指命令,任命;后者“授”指献出,“命”指生命。
(6)、(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7)、也许有的人会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忝”做了如下解释:“(书)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如“忝列门墙”(愧在师门),“忝在相知之列”.根据词典的解释,好像例句没有用错。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忝列门墙”的意思,那就是“自己不才,做老师的学生,有愧师门”。“忝列”一词用于第一人称是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是一个谦辞。
(8)、(解释):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同“狗尾续貂”。
(9)、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0)、这两个词因为读音相近而容易混淆,其实它们的意思完全相反。“不负众望”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之意,“不孚众望”则是“不合乎大家的期望”之意。比如:
(11)、(不足为奇)不值得惊奇。亦作「不足为怪」。
(12)、四是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表达的意思是字迹凌乱。
(13)、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变态的习惯,那就是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从秦始皇以来,这个词就和普通人无缘了。
(14)、不孚众望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fú zhòng wàng。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诗经·大雅·下武》。
(15)、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16)、在没有对“不足为训”作解释前,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句子:第一句,“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第二句,“明明知道现在是火灾危险期,可他们却不足为训,居然在林区偷偷抽烟。”
(17)、(山高水长)比喻人品德高尚,声誉流传久远;也比喻恩德、情谊深厚。
(18)、(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
(19)、(鼎足而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力量相持。
(20)、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不负众望,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3、不孚众望不负众望一样吗
(1)、(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
(2)、上述两句话中的“不足为训”都用错了,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这个词的准确意思。“不足为训”一词出自明代胡应麟的《诗薮续编》卷其中有一句话:“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3)、(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4)、(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5)、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6)、“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和该词直接有关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
(7)、所以,仅依“刊”字的今义,就将“不刊”指为“不刊载”,将“不刊之论”说成是“不能刊载的言论”,那就完全错了。
(8)、地址:六盘水凤凰山青峰路广大生活超市2楼(南海云天酒店旁)
(9)、(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10)、因为每个汉字都含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所以使用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切忌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有则征稿启事是这样写的:“为提高本刊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从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哲理散文。请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这则启事中,“不刊之论”显然是用错了。
(11)、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俸禄和职位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是类似于贪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可称得上廉洁。因此,古时候的“君子”宁肯让自己能力超过俸禄,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职位。后来,“人浮于食”变成了“人浮于事”,含义也有了一些改变。 但不管意义怎么变化,古人的“人浮于食”的做法应当提倡。
(12)、经过调查组一段时间的考查,发现马显明不孚众望,很多人对他都有意见,并不能带领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
(13)、(气味相投)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14)、第四种,解说、训诂曰训。如《曾国藩家书》:“吾观汉魏文人,有两端最不可及,一曰训诂精确,二曰声调铿锵。”
(15)、深孚众望:释义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清·刘坤一《提臣应行陛见暂请展缓折》:“该提督老于戎事,忠爱性成……深孚众望,其朴诚忠勇,早在圣明洞鉴之中。”
(16)、这位教授在指导学生时总是不厌其烦,有惊人的耐性。
(17)、不孚众望: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出自于《诗经·大雅·下武》。
(18)、要表达“不辜负人们的期望”这样的意思时,“不负众望”和“深孚众望”就成了同义词。不过,虽然意义比较接近,但是两者相比起来,还是“深孚众望”的程度更深一点。至于“不孚众望”这个词,则是人们根据“不负众望”与“深孚众望”这两个词,重新组合的一个新成语,意思当然与前两者不一样。
(19)、虽然他不孚众望,但看在他平日里的刻苦努力和积极向上,大家还是在心底为他默默的支持着。
(20)、(取易守难)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形容创业容易,守业难。
4、不孚众望和不孚众望意思一样吗
(1)、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场合,虽然有时也可以是第一人称的代指,但更多时候这个词倾向于“我的”,譬如,“勿废朕令”说得通,“勿废朕之令”就说不通。
(2)、超2000人已购买,售完不加印,欲购从速!
(3)、临危受命: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语出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例句:希望重庆不负众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路。
(5)、临危授命: 危难之际,勇于献出生命。语出《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坊记》。其中有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注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