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语录>语录大全>贺知章的诗有哪些特点(138条)

贺知章的诗有哪些特点(138条)

时间:2023-11-21 15:36:32 语录大全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贺知章的诗有哪些

1、贺知章的诗有哪些古诗

(1)、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2)、自昔秦奢汉穷武,后庭万馀宫百数.旗回五丈殿千门,

(3)、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4)、《送人之军》,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时空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和戍边之人的期望首联写边塞险要。

(5)、在一个青釉褐绿彩刻划人物纹碗上,席地而坐的高士正在展卷吟唱,卷上抄录的正是这首五言绝句,残余的十三字与辑入《全唐诗》之《丹阳道中作》完全一致。卷中诗句采用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书方式书写,这是继上期介绍的写有李崇嗣《独愁》的青釉执壶后,迄今发现的第二件采用这种书写方式的长沙窑器物。

(6)、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7)、长沙窑青釉执壶上所书与此几乎完全一致(“春”讹作“秋”,“与尔”作“共汝”):

(8)、尽管目前可考来源的诗作只占长沙窑所书诗歌的约六分之不足以概全,但以此为基础,再通过对其他未知诗题和作者的大量诗歌进行梳理分析,剖析其语言特点和风格流派,将有助于我们实现考其源,溯其本,究其由,窥诗坛一时之风气,览社会追摹之时流的目的。

(9)、贺知章就是这么一个狂人,而且他的这种狂,也是和李白不一样,总是令人称赞,而他的作品也是与众不同写得很有特色,特别是他晚年回到故乡隐居,写下一首很经典的《采莲曲》,通篇可谓是如诗如画,美得令人心醉,只是那么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但却是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10)、何谓镜湖?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他曾在这里铸镜,也有人说是取于王羲之的一句诗文,还有人说湖水平如镜,可清鉴照人,故镜湖又名鉴湖。镜湖很大,有东湖、南湖和长湖之分,徐文长说镜湖八百里,也不为之过。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有咏吟。

(11)、郎士元(727-780?),天宝十五年(756)登进士第,大历十才子之与钱起齐名,《全唐诗》录有其题作《山中即事》五言绝句:

(12)、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13)、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14)、诗人以设问的方式,透露了当日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以至今日仍存淡淡的牵挂之心境。至于雨后的溪谷是怎样的情形,作者并未作答,因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相比较,长沙窑瓷器上所书更富兴味,更具诗意。

(15)、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16)、贺知章善草隶。温庭筠云:“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窦臮《述书赋》云:“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嗣寡仇。如春林之绚彩,实一望而写忧。邕容省闼,高逸豁达。解朝服而归乡,敛霓裳而辞阙。”窦蒙《述书赋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其“善草、隶、当世称重。晚节尤放诞,每醉必作为文词,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17)、看到这个诗名,想必朋友们都会觉得有些熟悉,毕竟这是一个被无数诗人都写过的题材,可是若是论诗文质量来看,大多却都有一些俗意,就算是如李白,白居易等人,在这一类题材上的作品显得也有一些平淡,远不如他这首诗有趣。这是他晚年回故乡后所写的一首诗,虽然这首诗并没有运用什么高超的写作技法,但是却文笔细腻,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高雅的意境,实为难得。

(18)、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19)、这首诗的第1句与第2句是在写景,他用自己朴实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极美的画卷。放眼望去,会稽山已经被大雾所笼罩,可是这雾气很快却又消散,山上的树木也是清晰可见。这个时间树木还是十分青翠的,而镜湖里的水即便是没有风,也会荡漾起阵阵涟漪,似乎能撩动人的心一样。

(20)、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2、贺知章的诗有哪些特点

(1)、作为在在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文献记载的状元郎,他是少年得志的典范,尤其是他的诗文水平,更是令人折服!在对酒的喜爱上,他与李白也是有的一拼,是出了名的酒仙,杜甫在他那首《饮中八仙歌》的开头第一首说的便是他。虽说他存留于世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却首首皆为经典,最擅长绝句,诗文风格清丽优雅,朴实而又充满意境。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虽然诗文只有短短4句,但是却美得令人沉醉。

(2)、贺知章的一生也是轰轰烈烈,不仅担任过宰相,同时晚年回到故乡,当时的唐玄宗还亲自送他上路,并把他家乡镜湖一带的土地赐给他,可见他在唐玄宗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此诗的大意是: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3)、而贺知章这首诗是咏柳,说明它是赞美了柳叶的巧夺天工。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即这一切都是春风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来的。拟人手法的运用,既巧妙地回应了前面一句的设问,又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同时它也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具有无限的美感。

(4)、一斛当十斗,醉饮方“消得此来愁”,故“了却百年愁”更需满斛狂饮了,这样解读也未免不可,且饶有兴味。此残壶诗句,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书写,在长沙窑器物上少见,同时在其他的唐代写本、石刻遗存、器物书刻等实物材料中亦甚罕见。

(5)、《全唐诗》作“溪水晓来深 ”,从全诗来看,应该是实见,写实况。诗人泛舟溪谷,因昨夜的一夜山雨,但见春水碧澄,幽深莫测,引发感慨。此处的山雨是正面的,积极性的,带来意外的惊喜。

(6)、《题袁氏别业》,此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散淡、潇洒,不拘形迹又十分风趣,诗人的形象栩栩如在眼前。

(7)、其实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难发现他的写作手法真的非常常见,可是无论是言辞还是用字却皆是精准细腻。不得不说,这正是贺知章的魅力所在,就算他描写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景物,可是在他的笔下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充满着诗情画意,就算是只有几笔,却是让人忍不住一度再读!这样的作品,真的是不容错过。

(8)、照灼城隅复南陌.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9)、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10)、译文:别墅主人和我没有见过面,偶来坐坐赏那林木和石泉。主人哪,不要发愁去买酒,口袋鼓囊囊,不缺打酒钱。

(11)、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2)、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诏旗分夏物,专土锡唐弓.

(13)、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14)、《唐禅社首乐章·雍和》,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

(15)、诗谜是谜语的一种,通常以诗为谜面,以题为谜底。如白居易的“乌鸢争食雀争窠,独立池边风雪多。尽日踏冰翘一足,不鸣不动意如何”,谜底是“鹤”;苏轼的“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到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谜底是“橄榄”;于谦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谜底是“石灰”。

(16)、这首诗我们都不陌生,如今再次读来你是否也曾回忆起儿时在课堂中大声朗诵时的情景了呢?岁月如梭,青春已逝,留给我们的是那满满的儿时回忆啊!

(17)、长沙窑窑址出土了一件青釉执壶残器,残余十三字,比照李崇嗣《独愁》诗,可补通读,但四句略有不同:

(18)、这第三句与第四句依旧是在描写眼前景物,但是却更加深刻,也更加唯美。不要说春天就快结束了,花儿也快要凋谢,但是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还是能从中感到春天的意境,在那镜湖之中就有人在采莲。

(19)、(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贺知章作品:《咏柳》《回乡偶书》《题袁氏别业》《望人家桃李花》等等。

3、贺知章的诗有哪些除了咏柳

(1)、唐代诗人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包融作品:《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酬忠公林亭》《赋得岸花临水发》等等。

(3)、陈存,生卒年不详,大历、贞元年间诗人,存诗六首,其中五首为五律,绝句仅《丹阳道中作》一首:

(4)、长沙窑青釉执壶录有一首几乎相同的诗(“泉”讹作“全”,“偶坐”作“独坐”,“囊中”作“怀中”),出自贺知章无疑:

(5)、《董孝子黯复仇》,这首诗描述的就是汉朝轰动一时的董孝子为母复仇一事。

(6)、贺知章(659-744),武后证圣元年(695)高中状元,诗文俱佳,尤擅绝句。七绝《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乃千百年来广为传唱的名篇,世人多以该篇知其名。所作大多佚散,《全唐诗》录诗十九首,其中有五绝《题袁氏别业》:

(7)、贾岛(779-849),屡举不第,以苦吟闻名,推敲典故即源出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 ”。《过海联句》是他和高丽使联句而成,高丽使出前两句,贾岛续后两句:

(8)、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

(9)、或许是下面这首小诗与高适雄浑悲凉的诗风格格不入,不敢轻断为他所题,故《全唐诗》编者只是把它附在高适《闺情》系列之后,并未说明所作何人。

(10)、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贺知章主要成就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11)、《唐禅社首乐章·大和》,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唐禅社首乐章·大和的概括。

(12)、贺知章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包括《咏柳一作柳枝词》、《采莲曲》、《答朝士》、《回乡偶书二首》、《晓发》、《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顺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制春台望》等。贺知章与李白天宝元年,李白来到长安,偶然遇到外出的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之后,大呼李白是天上下来的诗圣。既然相逢即是有缘,两人又有共同的爱好,当即决定去酒馆坐一坐。但是到了酒馆之后,贺知章才发现自己没带钱,李白身上也囊中羞涩,于是想了想便将身上的金饰龟带解下来,作为酒钱,看到此行动,李白赶紧劝阻:“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贺知章仰面大笑说:“这算得了什么?我记得你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人兴致上来了,喝到微醉才回家,后来贺知章直接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1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除了字面上对柳树的枝叶描写外,这两句其实又有引申意味在其中。“碧玉”也是古代对于女子的雅称。所以这里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垂柳比作了小家碧玉的女子,那柳树弯下来的丝绦又指女子垂下来的长发。此时女子一身翠绿,仿佛披着一件绿色的古代丝绸衣服一般,洋溢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活力!

(14)、刘长卿(725?-790),大历诗人代表,善五律,号“五言长城”。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于描写荒村水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他广为人知的名句。下面这首六言《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足见其格调:

(15)、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听闻,感伤颇多,自己的好友死了,这个以前一起喝酒的场景依稀在眼前浮现,有感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16)、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即年少时离开故乡,迟暮之年才回来。别看这句诗朴实无华,实际上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思想感情。要知道对于贺知章来说,他的“少小离家”就是三十七岁中进士以前,而“老大回”却是八十六岁高龄了。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不仅深埋了贺知章的仕途人生,也深埋了贺知章对故乡的无限牵挂和思念。

(17)、张氲(653—745),道士,炼丹修仙之余著作颇丰,惜不存,惟《醉吟三首》辑入《全唐诗》,其一曰:

(18)、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9)、《采莲曲》无数的诗人写过,但是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的作品都落入了俗套,即使是李白、王昌龄、王勃、白居易等等这些大诗人的在写这一类题材,那都只是写得很平淡,没有贺知章这首生动有趣,虽然这首诗同样也没有高超的表现手法,可是写得又是极为细腻,只是那么信手拈来,却是充满了一种高远的意境,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20)、前两句完全一致,第三句“昨夜”作“一夜”,尾句有三字不同。

4、贺知章的诗有哪些?怎么写?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回乡偶书》

(2)、高适(704-765),著名的边塞诗人,语多直抒胸臆,苍莽雄浑,豪气千钧。所赋名篇《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脍炙人口,传唱至今。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纵观贺知章的这首诗,诗人贺知章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全诗28字既写出了柳树的翠绿之景,又赞美了巧夺天工的春风,更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美景!凭借这些独特手法,贺知章的这首《咏柳》成功入围了全唐诗!这首诗大家喜欢吗?还有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感谢大家的支持!

(5)、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6)、《唐禅社首乐章·福和》,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唐禅社首乐章·福和的概括。

(7)、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8)、而贺知章的这首诗,有这样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它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也就是公元744年,八十六岁高龄的贺知章辞去了朝廷官职,告老回到了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而此时距离贺知章离开故乡已经过去了五十多个年头,其心中的无限感慨可想而知,但贺知章却只是将它浓缩成了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小诗。

(9)、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岁不凋落,

(10)、如果这个基本判断成立,那么,了解这个时段唐诗演进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特点,对厘清书写在长沙窑瓷器上的诗歌之源流将有极大的帮助。无论是选用前朝诗人的作品,还是抄录当时代诗人之作,都一定要符合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和审美需求,反映当时的民情风俗和社会心理,正所谓“观风俗,知厚薄”。

(11)、现实生活中的贺知章也是一位极有趣的人,当年他在长安初遇李白,两人就结成了忘年之交,为此一起去到酒店喝酒,等到结账的时候一摸口袋没有带钱,于是把随身携带的金饰龟袋解下来当酒钱,从而也是成为了唐朝诗坛的一段会话,当时的李白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为此也是欣赏不已,事后还专门写诗赞美贺知章。

(12)、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胄出...

(13)、何如尧阶将禹室.层栏窈窕下龙舆,清管逶迤半绮疏.

(14)、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他告老回乡的夏天。他回乡后定居于镜湖边的“道士庄”,即今绍兴市五云门外,每天都能看到镜湖的水波,及镜湖上的采莲人与采芰荷的人。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色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15)、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又把春风比喻成了剪刀。诗人自问这满树翠绿的细叶是哪位女子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春风这位女子用她那灵巧小手剪裁出这满树嫩绿的细叶,装扮了这片天地,也描绘出了春天的盎然美景,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啊!

(17)、注: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18)、这仅存的一首诗,居然还被长沙窑工匠书写在瓷器上(第一句损毁数字,依《全唐诗》添补),料想他当时或负诗名:

(19)、《唐禅社首乐章·寿和》,是唐代的乐府体裁的诗歌,描写唐禅社首乐章·寿和的概括。

(20)、《晓发》,是写的一首五言诗。并已纳入《全唐诗》。

5、二年级贺知章的诗有哪些

(1)、本卷以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余百余字。无署款。卷尾有小楷题“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表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此卷另有刻本传世。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明治年间由近卫家进献皇室。2006年3月13日至2006年4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该作品首次回到祖国。全卷有晋人法度,含章草隶意,气势磅礴,落笔精绝,笔法遒健,风尚高远,为鉴赏家所重视。

(2)、                     

(3)、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4)、而在盛唐时期,贺知章虽然不及李白的狂放和杜甫的老练,但他写景和抒怀风格以清新潇洒为主,所留下的名篇佳作也确实不少。其中有名气的诗作有《咏柳》、《回乡偶书》等作品被世人传诵至今。今年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这首诗便是贺知章最知名的一首诗,全诗28字通过对垂柳的细节描绘,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美景,成功入围了《全唐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贺知章的这首《咏柳》,回忆下曾经逝去的青春吧!

(5)、与其他在器物上书写诗句作为装饰手段不同,此诗是作为画中诗(高士的道具)刻入主题图饰的,饶有趣味。在另外一个线刻人物的残碗中亦见此装饰方法,惜所刻诗句残损严重,无法试读,亦不知是否也采用了从左至右的逆写方式。

(6)、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7)、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8)、纵观贺知章的一生,实在是让人感到无比羡慕,青壮年间当过朝廷大员,就算晚年回到故乡,还是皇帝亲自送他上路,并将家乡镜湖一带的土地赐予他,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那种高尚的品德以及出色的才华,这都是令人感到叹服的地方,也是他身上最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9)、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中对于贺知章有过极为形象的描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两句写得很是有趣,同时也把贺知章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

(10)、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徒言南国容华晚,

(11)、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2)、《咏柳》(一作柳枝词),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

(13)、   贺知章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他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后来一直在外面做官,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才回到了故乡。这首诗就是贺知章老先生回到家乡时写下来的。

(14)、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即虽然我的鬓发早已经斑白,但是我的乡音却从没有改变。我们说语言朴实,是对诗歌风格的一种描述,是通过朴素、简洁、准确的语言传达一种真挚、美好的情感。这句诗便是如此,仅仅以一句乡音未改便道尽了诗人对故乡五十多年来的无限牵挂和思念。同时,乡音未改也从侧面表现了贺知章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15)、第二句另有作“三春雁不飞”,其中“不”显然也是抄写讹误的结果。

(16)、此诗另见在长沙窑青釉执壶上书写,仅有个别字不同:

(17)、岐王李范,唐玄宗李隆基之弟,史载“好学工书,雅好文士”,善音律,喜饮酒,终日高朋满座,夜夜笙箫歌舞。杜甫、王维、阎朝隐、张谔和崔颢等诸多骚客和李龟年兄弟等著名乐工都曾是他的座上宾,世所熟知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起句即“岐王宅里寻常见”,其状可观。

(18)、“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19)、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

(20)、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   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2)、《望人家桃李花》,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

(3)、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

(4)、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乃眷天晴兴隐恤,古来土木良非荆临章观赵丛台.

(7)、就连诗圣杜甫也不免拜在李白身前,成为了李白最真诚的粉丝和兄弟。即便是李白的粉丝,杜甫的名篇也足可以甩其他诗人几条街了,来看看他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晚年定居成都时所作,是杜甫的名篇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8)、长沙窑青釉碗摘录了其中的颔联与颈联,其中“芜”作“无”、“鸟向”作“鸟飞”,均属抄写讹误所致。

(9)、崔颢(704-754),因七律《黄鹤楼》名动天下,曾令诗仙李白登楼罢笔,心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为后人津津乐道。《长干曲》亦为妇孺皆知的名作,五律《岐王席观妓》曰:

(10)、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

(11)、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第四句“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12)、用下联“金屋”、“玉楼”用典来衡量,第二句“阳明”不及“宫中”恰当、相称。

(13)、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性.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

(14)、另外,该篇是不是有所寄托?题作《山中即事》解为以“山中”寓仕途未尝不可。仕宦生涯不免会遇到不同的际遇,或者非预期的偶发事件,它们或带来幸运,或伴随灾难,恰如“山雨”之于“碧浔”。总之,这首五绝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15)、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6)、长沙窑节录了前面两联,但文字稍有不同(“来半”、“花”依据《全唐诗》添补):

(17)、   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第二首诗:

(18)、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写的是树,说这棵树就像是一位经过梳妆打扮得亭亭玉立的美人一样。倘若单独看这一句,且不知谜底的情况下,还是很难知道它写的就是柳树的。所以需要结合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一起来看。树枝就像是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自然就让人会想到柳树。

(19)、译文: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20)、再结合诗的前两句,贺知章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也都包含在了这平淡的一问中了。而久别回乡所引起的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情,又不局限于贺知章一人,它更是一种人类共有的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种情感。所以贺知章这首诗,能够历经千百年岁月轮转,依然能够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从而催人泪下。

(1)、“荷”是一种水生植物,荷花中生莲子,故称“莲荷”。莲子可食用,又能治病,所以采莲的人很多。镜湖中大片的荷叶、荷花及采莲的姑娘,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美交融相映的风景线,这在北方的长安城里是看不到的。贺知章年青时经常看到的这一景,五十年后在越州镜湖又看到了。旧景新发,于是写了《采莲曲》。

(2)、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3)、首句“稽山罢雾郁嵯峨”的“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

(4)、   唐代著名诗人,字季真,自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轻的时候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豁达而健谈。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后官至秘书监。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5)、从诗题《过海联句》来看,“海鸟”比“沙鸟”更切题,更合平仄;“便”疑为“更”(意为再)之讹,“断便连”不通;“波里”与“波底”语意相近,音律相同。

(6)、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刚刚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情景作者抓住回乡时的细节,细腻地表达了对家人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7)、韦承庆(640-706),武周时期官拜中书侍郎,神龙革命后因审核武后幸臣张易之兄弟“失实,配流岭表”。南迁途中,目睹成群的大雁自由自在地追逐春天的步伐向北飞去,与自己遭贬谪流放的处境对照映衬,不禁悲从中来,仰天北望,驻足长吁,发出“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的感慨。《南中咏雁》便是在这种环境和心境中创作的一首五绝:

(8)、颢气氤氲金玉堂.尚有灵蛇下鄜畤,还征瑞宝入陈仓.

(9)、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是借乐景写哀情。它的意思是说,故乡的孩童看到了我,却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问我: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实如果要表现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可以选择的素材有很多。但是儿童却最能引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因为贺知章见证了故乡的过去,儿童却是要见证故乡的现在和未来。

(10)、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回乡偶书》,便是一首催人泪下的诗。它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之手,是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说到贺知章,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毕竟他的不朽诗篇《咏柳》,家喻户晓。当然,他的《回乡偶书》也是脍炙人口。一度勾起了人们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读后让无数人落泪。

(11)、这些谜语诗,无不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情景并茂,趣味盎然,既是好诗,又是好谜。本文就让我们通过贺知章的一首诗《咏柳》,来一起领略一下我国古典诗歌中谜语诗的艺术魅力。显然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人人皆知了,就是题目中所说的“柳”。那么贺知章这首诗的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它又是如何不着一个“柳”字,却处处有柳的呢?

(12)、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13)、“镇”此处作常、长久之意,现今不用,南朝到唐诗词中常见。长沙窑所书与《闺情》完全一致。

(14)、本文暨长沙窑白诗考、长沙窑王右丞诗考、长沙窑诗三首考和《涟水古冢瓶文》诗考,共介绍了书写在长沙窑瓷器上的包括贺知章、高适、崔颢、王维、刘长卿、白居易和贾岛共十三位诗人约十五首诗,另有四首考订作者并非《全唐诗》所载明。这些可以明确的作者,上至盛唐,下至中晚唐,诗作者最早为韦承庆,最迟为贾岛,几乎都是元和以前的诗人。但考古发掘基本上在同一地层出土,故可推知瓷器烧造的年代相对集中在某个时段,再从陶瓷类型学方面入手考察,这个时段基本可以确定大致在长庆年至大中末年之间。

(15)、贺知章的这首诗借柳树歌颂春风,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图。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风比作了剪刀,赞美了春风裁出了美丽的春景图。全诗清新明丽,诗人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既赞美了柳树,又写出了春天盎然的美景,可谓大手笔!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大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16)、《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是一组送别诗,响应唐玄宗号召,唐朝著名大臣赋诗为宰相、兵部尚书、燕国公张说出任首任朔方节度使送别。

(17)、《奉和御制春台望》,是唐玄宗作《春台望》一诗后,群臣和此而作的诗歌。群臣和诗同题尚存的有贺知章诗、许景先诗,另有苏颋的《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18)、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