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韩非子难一
1、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1)、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无论是政治决策、经济情报还是军事机密、科技成就,一切应该保守机密的事情都应该严守机密,谨防泄露,一旦泄密,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泄密,将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因此,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要引为鉴戒。
(2)、难,即辩难,有论说、争辩之意。韩非对前人的言论以及一些历史故事进行了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由于内容较多,“难”共分为四篇。“难一”列举了九则故事,主要涉及尧、舜、齐桓公、赵襄子、管仲等。
(3)、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僶)。~道。~能可贵。
(4)、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躬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5)、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6)、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韩非子·解老》
(7)、为灭胡国,不惜嫁自己的闺女给其国君,不惜故意发问而不眨眼地杀戮自己(多嘴)直言的臣下。忽悠对手。兵不厌诈。都是行为艺术。
(8)、⊙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9)、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爱臣》
(10)、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
(11)、⊙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12)、飞机等在空中飞行时发生的灾难,如失火、坠毁等。
(13)、⊙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4)、这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的至诚忠告。如果违反客观事实自我吹嘘,弄虚作假,必定会被事实揭穿,被民众识破。虽然时代更替,岁月流逝,但韩非的思想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15)、现代汉语翻译:凡是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凡是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16)、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17)、⊙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
(18)、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主道》
(19)、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0)、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2、韩非子难一拼音
(1)、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韩非子·说难》
(2)、但是,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卫国君时,卫国君就责怪他:“是故尝娇驾吾车,又尝啖我余桃。”弥子瑕并没有变,但是之前见贤,之后获罪。是因为卫国君“爱憎之变也”。简单说,就是爱了,怎么看怎么顺眼;不爱了,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
(4)、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
(5)、⊙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6)、韩非子的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本是写给韩国国君看的激愤之作,想不到秦王看了也产生了共鸣。在《五蠹》文章中,韩非子还将他反感的学者(主要指儒家),言谈者即纵横家,带创者即游侠,患御者,即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即工商业者等五种人比作国家的蛀虫,认为他们对法治有极大的危害,因而主张予以清除。这篇文章也颇为秦王所欣赏。在韩非子的其它几十篇文章里,还有着韩非子的许多治国精辟见解和思想,其中法、术、势的理论是这些思想的核心。什么是法?什么是术?“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存之于百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韩非子·难三》)在《定法》篇中,韩非子又写道:“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很显然,韩非子所指的法即是法律条文,术则指“术权”或“权谋”,它们是君主统治的必备手段。有了“法”与“术”,再借助于“权力之势”,则国必能治也。
(7)、⊙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8)、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韩非子·难二》
(9)、 C.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10)、 C.“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11)、C(其成毁,其胜败,是对仗句式,另外结合文意强调“成乎诈”的结果,故应断开,排除B、D;“所成也”是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故不应断开,排除A、D,因此选C)
(12)、韩非子这篇被奉为游说经典之作《说难》,到底讲了哪些东东?
(13)、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饰邪》
(14)、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韩非子·观行》
(15)、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韩非子·饰邪》
(16)、从前,弥子瑕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乘坐的车,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称赞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因罪获刑。”又有一天,弥子瑕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弥子瑕摘了一个桃子吃觉得很甜,但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也想吃却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纪大了之后,卫君的崇信不再。卫君怪罪弥子瑕,说:“这人原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先前被称赞、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信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加被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加被疏远。所以,劝谏有谁的人,不可不觉察君主的爱憎,然后才能进说。
(17)、韩非是韩国的王公贵族,但是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
(18)、《自相矛盾》讲的是: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19)、手足胼胝——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
(20)、令秦王感叹佩服的韩非子的文章,其内容是什么呢?在《孤愤》一篇中,韩非子将国君身边的一些大臣比作“当涂之士”,他们与远见而明察的“智术之士”势不两立。“当涂之士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且暮独说于前。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d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3、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1)、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2)、⊙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3)、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解老》
(4)、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5)、⊙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6)、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
(7)、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8)、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不然将适得其反。
(9)、⊙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d之分。
(10)、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11)、⊙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2)、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韩非子·说林下》
(13)、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韩非子·观行》
(14)、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15)、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
(16)、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17)、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18)、子者诸子,古者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乃有诸子争鸣。而以东周失政,诸侯蜂起,士皆以其业游说人主,各崇所习,殊分道涂,摄其要者十家,可观者九家而已。既坏秩序,乃有思想,譬诸呵壁之问,自索其解,故皆能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斯亦泰西雅斯贝尔斯之“轴心时代”也。
(19)、⊙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20)、⊙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4、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
(1)、 D.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说shuì,游说的意思;难nán,困难,说难,即游说的困难。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4)、昔者弥子瑕有宠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闻,有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於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啗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於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5)、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韩非子·守道》
(6)、⊙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7)、“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8)、⊙君爱桃李花,桃李花易飘,妾怜松柏色,松柏色难凋。韩非《韩非子难一》
(9)、⊙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10)、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宋国有一个富人,有一天下大雨,家里的墙被冲垮了。他的儿子说,要赶紧叫人来修,否则可能晚上就会有人来偷东西,他邻居一个老人家,也这么说。后来,真的有人来东西了,富人就说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老人家干的。简言之,知道墙倒会被偷这个道理,并不苦难,困难的是,在把这个事情告诉富人时,如何让他愉悦接受并认可你。
(11)、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怎么办)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礼仪繁杂)之君,不足(不满足)于文(规定、仪式。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焚烧草木茂盛的湖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不再有),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通“返”返回)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在他身后),或者(恐怕)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打退;击退。《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又)使……后退。《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推却;推辞;拒绝。李斯《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回头。《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报答恩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文公处其知胜之所成(取得的原因)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12)、⊙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3)、特别说明:老师、毕业生和外校同学都可以投稿作品,但没有活动证明。礼品需到校领取或请人代领。
(14)、树柤梨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5)、(解析)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他人的话才对我友好,那他也一定会因为他人的话来怪罪我。
(16)、(感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大意是:以肉去除蚂蚁,不但没有把蚂蚁除掉,反而会引来更多的蚂蚁;用鱼驱逐苍蝇,不但没有把苍蝇赶跑,反而能招致更多的苍蝇。
(17)、(解析)事情由于保守机密而成功,说话不慎、泄露机密会导致失败。俗话说:“勿多言,言多必失。”
(18)、⊙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19)、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韩非子·备内》
(20)、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以前一个叫弥子瑕的人受到卫国君的宠信。当时,根据卫国的规定,偷驾君王的马车,是要刖刑(砍脚)的,但是弥子瑕母亲生病,他为了赶回家,就偷驾了卫国君的马车回家,卫国君不仅没有惩罚他,还夸他孝顺。还有一次,弥子瑕陪卫国君游果园时,他随手摘了一颗桃子,吃了一半,发现非常好吃,便直接递给了卫国君吃。卫国君没有责怪弥子瑕把剩下的桃子给他吃,还说这是弥子瑕关爱他,知道好东西要跟他一起分享。
5、韩非子难一中的难一是什么意思
(1)、实际上,韩非子的《说难》强调的是游说君王之说。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是故游说君王,当然是有风险的,而且还是生命危险。然而,在平常的说服之中,虽然,我们通常没有生命之忧,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准确辨别人物心理、场合、时间等等要素。
(2)、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又不知咎犯之言。咎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咎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咎犯则以兼之矣。咎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咎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咎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3)、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4)、⊙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5)、(2)已经爱护下属又不欺骗民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话呢?但他一定要说“(战胜楚军的办法)来自欺骗诡诈,因为这属于战争计谋。(关键词“孰”、“善于此”状语后置、“者…也”判断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6)、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7)、说服,最困难的是洞悉被说之人内心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