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契诃夫代表作
1、契诃夫代表作是短篇小说有哪些?
(1)、那么,我们深入研读契诃夫的戏剧,能够从中感悟到一些什么呢?
(2)、“你哭什么呀?很快你就可以坐上马车出游了……”
(3)、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4)、狗的尖叫声响起来。奥楚美洛夫往那边一看,瞧见商人彼楚京的木柴场里窜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跑路,不住地回头看。在它身后,有一个人追出来,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他紧追那条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抓住那条狗的后腿。紧跟着又传来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走它!”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5)、《海鸥》这部戏在当时对欧洲传统的“戏剧法规”进行了一些挑战,契诃夫自己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承认自己的作品有点“犯规”:“剧本写完了。强劲地开头,柔弱地结尾。违背所有戏剧法规。写得像部小说。”
(6)、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也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一等到喝时,至多只能喝两杯——这才是科学。
(7)、今年是汝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文化界此刻依然在热烈表达对契诃夫的喜爱。《可爱的契诃夫:契诃夫书信赏读》、《同时代人忆契诃夫》、《契诃夫小说全集》、《契诃夫戏剧全集》……各类纪念契诃夫的文集争相出版,而我们对汝龙,这位一生甘愿藏在契诃夫身后的翻译家,还记得多少呢?
(8)、《一件艺术品》、《白嘴鸦》、《苦闷》、《凡卡》、《食客》、《校长》、《伤寒》、《吻》、《沃洛嘉》、《祸事》、《婚礼》、《逃亡者》、《无依无靠的人》、《精神错乱》,《贼》、《村妇》、《古塞夫》、《跳来跳去的女人》、《邻居》。
(9)、小说的第一个版本就有过多个名字:《黑暗魔法师》、《工程师的蹄子》、《长着蹄子的江湖骗子》、《巡回演出》等等。可见,小说在创作之初,并非以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然而,1930年3月18日,作家亲手焚毁了这部初稿,并在给斯大林当局的信中写道:“我亲手把有关魔鬼主题的手稿扔进了炉子……”
(10)、“不过也可能是将军家的狗……”警察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他家院子里就见到过这样一条狗。”
(11)、契诃夫(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
(12)、“我给了他,诸位仁兄,二十五卢布,可那不是我的钱!这是我丈母娘要我付房租的……借给我钱吧,先生们!求求你们啦!”
(13)、他的作品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他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14)、但是大家不听他的,不让他把话说完,就把他挤到房门口。看到理智不占上风,有识之士也失去了理智,自己也激动起来了。
(15)、(本文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6)、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
(17)、故事应该是真的,散见于各类资料中。能得到托尔斯泰这样的评价,足见契诃夫的伟大。
(18)、“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美洛夫挤到人群中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竖起手指头?……是谁在嚷?”
(19)、他不能忘怀1977年底,自己已在黑龙江兵团“军垦”了九年,四人帮已粉碎,但他却无机会回北京。家里一直在为其办“困退”(即以家里生活无人照料为由,要求调回插队的孩子)。此时1978年高考消息传来:“老三届”仍可报考。汝企和这时收到父亲说办理“困退”失败的来信,走投无路的他只剩下考大学一条路回京。他连日苦读,最终考取北师大历史系。回家后才得知,高考前半年,他的“困退”办成了,但汝龙担心他一回北京就无心学习,就隐瞒了这件事。
(20)、小说对人物内心活动描写是直接的,而戏剧却不是如此。相当一部分读者不能通过阅读契诃夫的戏剧作品达到这一点。
2、契诃夫代表作有哪三个
(1)、他的艺术特点是洗炼。作为短篇小说巨匠,他能以尽可能少的篇幅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虽取材于生活但不流于平庸,虽没有刺激的情节却能抓住读者的心,语言平实幽默,又富于美感。
(2)、为什么恰恰到了老年,人才注意到自己的感受,批评自己的行动呢?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就不管这些?到了老年,就是没有这一套也已经够难受的了。……年轻的时候整个生活不留痕迹地滑过去,几乎没触动思想,可是到了老年,每一个极小的感受都像钉子那样钉在头脑里,引起一大堆问题。
(3)、 如果这就是结束,不如,一切都没有发生。
(4)、在《海鸥》中,你从每个人的嘴里就能听出契诃夫借着角色抛出的思考与感叹,就这么淹没在另一个人的日常当中。
(5)、白桦熊:先简单为您介绍一下这部篇幅不算太长的“巨著”诞生的过程。
(6)、当走进西便门小区东里一幢年代久远的高层楼,尽管之前已有心理准备,但见到汝龙的家时,我还是吃了一惊。水泥地,白面墙,几乎没有一件新式家具,即使在今日北京平民家里也不多见。“家里原来是石灰墙,白漆是这几年刷的”,汝龙的小女儿汝宜京淡淡地说。
(7)、“我本来走我的路,官长,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凑着空拳头咳嗽,开口说,“我正跟米特利·米特利奇谈木柴的事,忽然间,这个坏东西无缘无故把我的手指头咬一口。……请您原谅我,我是个干活的人。……我的活儿细致。这得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我也许一个星期都不能动这根手指头了。……法律上,官长,也没有这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遭狗咬,那还不如别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好。……”
(8)、因保利大厦车位有限及北京高峰时期容易堵车,
(9)、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10)、这样一个文学界最靓的仔,勤奋的斜杠大师,却因为《海鸥》这部戏“跌倒”。
(11)、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12)、节奏的调整。缩短长度,加强对冗长台词的处理。
(13)、从1928年起,布尔加科夫从1928年起,便开始了这部小说的构思,历经整整12年,期间8易其稿,还曾于1930年焚毁过最初的原稿。这部小说总篇幅约11万俄语单词,也就是说,作家平均每年才写1万单词左右,如果按日计算,每天也就只写30个左右的俄语单词。如此煞费苦心的精工细作,不难揣测,作家在文字的背后隐藏了大量需要读者自行破译的密码。
(14)、朱大平,男,湖南省宁乡县人,1962年生。198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专攻戏剧理论和中国戏曲史。
(15)、“他,官长,把他的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拿它开心。它呢,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无聊的人,官长!”
(16)、“那就用不着费很多工夫去问了,”奥楚美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多说了。……既然他说是野狗,那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17)、在戏剧上面,他开创了抒情性戏剧之路,著名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18)、杰兹杰莫诺夫想管住舌头,但舌头不听话,他接着往下说:
(19)、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呈现在话剧的舞台上会是什么样子?这次《一些契诃夫的小戏》做了尝试。《一些契诃夫的小戏》改编自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美妙的结局》《我是怎样正式结婚的》《谜样的性格》和趣剧《蠢货》。题材无一例外,都是关于——爱情与婚姻。41岁才结婚的契诃夫说:“结婚只有在相爱的情形下才是有趣的;至于仅仅因为一个姑娘惹人喜欢就跟她结婚,那就无异于在市集上买下一种不需要的东西仅仅因为它很好一样。”
(20)、①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人。
3、契诃夫代表作品简介
(1)、杰兹杰莫诺大接着慷慨陈辞,内容大致相同。兹拉奇科夫甚至破口大骂……人人都在呐喊!不过话说回来,还是有人极度明智。这位有识之士做出一脸优虑,用一块撂满鼻涕的手帕擦着脸说:
(2)、此后近十年岁月,这些贴墙而立的大书柜陪伴汝龙度过了几千个寂静冷清的翻译之夜。汝龙还买来两张书桌,在一张书桌上俄文校译《契诃夫文集》,在另一张桌上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中短篇《两个我》等三篇小说。
(3)、汝龙高中毕业,正值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因不愿当亡国奴,汝龙携新婚妻子文颖逃亡南方,开始流徙生活,直至抗战胜利。八年流亡,汝龙教学并自修了英语,白天上课,晚上翻译,养成熬夜习惯。为了不犯困,他时常站着趴在箱子上翻译,终因劳累过度患上肺结核。那些年他的译稿多达一两百万字,他把译稿寄给巴金看,巴金对译作要求严格,当时从未提及出版事宜。
(4)、“有一回我和妻子一道走,”兹拉奇科夫抢过来说,“碰巧遇到了他。‘哎,你这厚嘴唇’,他说,‘怎么老跟窑姐儿鬼混!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我告诉他,这是我妻子,大人……他没有道歉,只是吧咯一下嘴唇!我妻子受到这种侮辱大哭大闹了三天。她不是窑姐儿,正相反……你们都知道……”
(5)、这位大师在人物的刻画上,有着非同寻常的能力。他笔下的人物不是简单的、概念的好人或坏人,这些人物内心丰富,性格复杂,具有人的、人性的不同侧面,而且他们是生活在矛盾重重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里,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波涛中上下沉浮。这一切都为导演、表演的创作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6)、今天的演艺大讲堂带你走进契诃夫的戏剧世界。
(7)、“不,谢尼亚,你去好……兹拉奇科夫对付绵羊还行,而且还得喝醉了酒……他是糊涂虫,你呢,毕竟……去吧,亲爱的。”
(8)、原编者按:中国人对契诃夫并不陌生,他是“俄国顶级短篇小说巨匠”,是精于悲喜交融的“戏剧艺术大师”。沈从文、巴金等诸位作家都受过他的影响,而他的戏剧风格影响着曹禺和夏衍等一批中国戏剧作家,他在沙皇统治时期仍保有的幽默与悲悯浑融的语言风格则与汪曾祺在某种程度上遥相呼应。
(9)、“不……不……不要,大人……一张……足够了……”
(10)、“去吧,谢尼亚①!别怕!就这么对他说!你什么也得不着,就这么说!你看错人了,大人,就这么说!你胡作非为!你找别人当你的奴才去吧!我们不比别人笨,大人,我们会把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撵走!用不着含糊其词!就这么说……走吧,谢尼亚……朋友……只是你要把头发梳一梳……就这么说……”
(11)、但也许并没有许多人知道汝龙——一个几乎将一生都献给了契诃夫的人,却谦卑地没有写出一篇译著前言的老译匠。这位“个体单干户”翻译家,用四十年的时间,毕其一人之力自学英语和俄语,翻译了契诃夫的全集。人们通过汝龙,认识了契诃夫的智慧与幽默;契诃夫通过汝龙在中国读者心中扎了根。
(12)、《凡卡》是契诃夫于1886年写的。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
(13)、杰兹杰莫诺夫向前迈出一步,动了动舌头,但没能吐出一个字:嘴里像塞着一团乱麻。与此同时,这位代表感到,不仅嘴里出了毛病,五脏六腑也一样……那股勇气从胸部下到腹部,在那里咕噜噜响一阵,又顺大腿下到脚后根,最后在靴子里卡住了……而靴子又是破的……糟糕!
(14)、《海鸥》(Чайка)契诃夫创作于1896年的四幕话剧,故事的背景是沙俄统治时期的俄国,讲述在一座庄园里,青年作家特里波列夫和想要成为演员的女青年妮娜的故事。
(15)、白桦熊:您好!原作版本的信息在书里有说明。您拿到书以后就知道了!
(16)、“我们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而不是鬼知道什么年代,更不是洪荒时代!”卡沙洛托夫说,“这些大腹便便的家伙过去为所欲为,现在不许这么干了!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时候,他们可以……”以及诸如此类的话。
(17)、他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麽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爱这种人。
(18)、小澎友 老师您好!请问您为了重新翻译这本书,是不是还去了解了东正教神学和圣经知识了的啊?
(19)、由于七十年代兴起的“民粹派”采取暗杀手段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却未能推翻专制制度,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人民。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绝望情绪。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庸俗习气。
(20)、1901年,契诃夫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名演员克尼碧尔结婚。1904年因肺病去世。
4、契诃夫代表作小说剧本
(1)、短篇小说《带阁楼的房子》Домсмезонином(1896),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画家“我”,偶然散步到沃尔恰尼诺夫庄园,走过一所带阁楼的白房子,雕狮子的门口站着两个姑娘,通过画家与姐姐莉达的思想交锋以及和妹妹任妮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
(2)、白桦熊:“如何看待死而复生这一情节”……恕我冒昧,可能我的个人观点有失偏颇,但是我不认为大师与玛格丽特经历了所谓“死而复生”的过程。这个话题貌似说来话长,不过我尽量言简意赅:在我看来,大师与玛格丽特从来没有“死过”。在世俗人的眼里,大师与玛格丽特似乎的确被烧死了(原著中大师的地下室失火了),或者发病死了(原著中有玛格丽特死在家里的情节),这一点看似没有毛病。但是作者本人却坚持认为,这对小情侣只是因为喝了魔鬼馈赠的美酒,从而具有了到达另一个陌生世界的能力……这个观点被阐述得非常直白,也似乎暗示了作者在精神层面恪守了一辈子的信仰。如果熟悉《圣经》,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述,比如: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换言之,大师与玛格丽特所经历的,不是死亡的阵痛,而是通往永生的涅槃。
(3)、“每张六卢布……不过你么,只收五卢布……签个字吧……衷心祝你好运……”
(4)、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每个人读了都觉得妙,他的剧本也同样如此。这些通常只能在书中读到的故事,如果在舞台上,又会得到怎样的呈现呢?不如接着往下看——
(5)、最终的定稿中,主人公大师在13章才现身,而且后面也只在31章和大结局里出现过。这样的设置和构思,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相当少见。但仔细想一想,大师在刚刚出现的时候都谈了些什么呢?恐怕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忏悔……其中最为关键和具有转折意义的,莫过于他那部有关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的长篇小说。而这部代表着大师思想和信仰的作品,竟然在小说一开始就已经被魔鬼面向读者娓娓道来了……所以说,大师的思想在其正式现身之前,就早已烙在读者的心里了。而作者刻画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经历,除了思想和信仰层面的呐喊之外,又为我们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不可战胜。如果说大师作为主人公,其“真身”在小说中所占比重之轻令人大跌眼镜,那么他的思想和信仰、他的心路历程、他对官僚机构的鄙视、他面对恐怖政权时的孤独抗争、他为了警醒民众而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则充斥着小说的每一个角落。
(6)、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第六病室》(1892),《带阁楼的房子》(1896《农民》(1897)《新娘》(1903)
(7)、契诃夫是一个伟大的戏剧作家和小说作家,他对俄罗斯社会“多余人”的塑造、刻画,以及对整个俄罗斯“庸常生活的深入揭露”,别具一格,犀利、深刻、敏感,在俄罗斯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即使屠格涅夫《猎人笔记》、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那么伟大的小说,从整体上而言,在揭露“多余人”、“俄罗斯庸常的生活”方面,都是不能和契诃夫相比的。就我个人理解以及个人的观点,中国现代文学真正在思想性上能和契诃夫有一比的,只有鲁迅先生。
(8)、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贫苦不堪。契诃夫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群众思想的麻木,以深广的忧愤投入创作。他除了用讽刺的批判的笔触写下了大量揭露社会丑恶的作品外,还写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诉造成小人物不幸命运的社会黑暗。
(9)、1990年6月,汝龙病重,但仍坚持在病榻上校对译稿。在契诃夫逝世后很长时间内,报纸上充斥着“企图贬低契诃夫的世界意义”,“让他的名字和那些黄色刊物扯上关系”(高尔基语)的文章,一些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制造出契诃夫是“黄昏的讴歌者”。国外不少“权威”把契诃夫说得消极悲观,但汝龙认为,契诃夫是积极的,热爱美好新生的事物,憎恨庸俗腐朽。
(10)、汝龙想在论文中驳斥这些看法,但最终仍未写成。直至住院昏迷,他仍喃喃自语,说他和他弟弟在林荫道上散步,他口授,由他弟弟写下来......未能写成一篇研究契诃夫的论文,成为汝龙一生的遗憾。
(11)、生活自会消化一切,既不要人帮忙,也不要人同意。——《游猎惨剧》
(12)、而在他的笔下,这些关于婚姻与爱情的奇闻闲谈同样有趣。媒婆给列车长说媒,结果媒婆自己和列车长好了;一对不愿结合的男女,意图反抗家庭权威,他们一起喝酒讨论自由的人生,可是酒醒之后,他们继续过着以前的生活;作家在火车上遇到了把自己嫁了好几轮儿达官显贵的贵妇,贵妇在车上勾搭年轻的作家;守寡的烈妇和退役军官之间的矛盾……由一名老听差、老仆人串联起四对旗鼓相当的“劲敌”,四段啼笑皆非的“奇遇”,展示那些隐藏在爱情名下的“各怀鬼胎”“你来我往””“兵来将挡”“亦敌亦友”的婚姻策略、人性格局。
(13)、他们进了门房。为了不让看门人马卡尔偷听告密,他们赶紧打发他去地方金库。马卡尔拿起收发簿,戴上帽子,但他没有去地方金库,而是躲在楼梯底下:他知道他们要造反……头一个发言的是卡沙洛托夫,之后是杰兹杰莫诺夫,之后是兹拉奇科夫……危险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一张张红脸膛开始抽搐,人们捶胸顿足……
(14)、“总而言之,先生们,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要么我们,要么他,要我们和他共事是绝对不行的!要么他走,要么我们走!宁愿丢官赋闲,不可人格扫地!现在是十九世纪。谁都有自尊心!即便我是小人物,可我毕竟不是抽象的人,我有自己的性格。我不容许!就这么对他说!让我们当中去一个人告诉他:照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代表我们大家!去吧!谁去?就这么照直说!不用害怕,不会出事的!谁去?呸……见鬼……我嗓子都喊哑了……”
(15)、找出潜藏的矛盾以及微妙的人物关系,让观众清晰地感觉到它们;
(16)、在1898年,《海鸥》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终于获得空前成功。
(17)、 只有当你从我记忆里离开,我才可能自由。
(18)、从大一起,契诃夫就开始写短小精悍的幽默小故事。在他24年写作生涯中,他写了470多篇中、短篇小说与10多个剧本。
(19)、当社交媒体上大量信息涌入,每个人都各自表达着,除了上涨的数据,我们却很少得到惺惺相惜的回声,这正是人类孤独的真相。
(20)、《论烟草的危害》、《蠢货》、《伊凡诺夫》、《求婚》、《林神》、《被迫无奈的悲剧角色》、《结婚》、《纪念日》、《海鸥》、《万尼亚舅舅》、《海鸥》、《三姐妹》、《樱桃园》。
5、契诃夫代表作有小说
(1)、 布尔加科夫,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你们笑我与众不同,我笑诸位个个雷同”。虽然命途多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从未低头。他的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俄罗斯少有的带有魔幻怪诞色彩的小说,在作者逝世二十五年后才得以发表,被誉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本期题主:《大师与玛格丽特》译者白桦熊。
(2)、上世纪50年代,在辞去大学副教授、系主任职务之后,汝龙成为翻译“单干户”。几十年如一日的深居简出,除了睡觉就是翻译,没有周末,很少娱乐,一生只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两个社会头衔。 由于没有正式的单位编制,汝龙没有公费医疗,多年罹患肺心病的他,长期靠自己的稿费支付医疗费用。直至病重,其子女曾向中国作协“求助”改善住院条件,作协在开了一份向医院证明汝龙为社会知名人士,可以住高干病房的介绍信后,便不再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