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狄更斯小说
1、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1)、狄更斯的墓志铭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和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为弱势群体代言,追求社会正义,那么在《尼古拉斯·尼克贝》中,心系平民的狄更斯又是通过怎样曲折的故事为普通人伸张权益的呢?
(2)、你会在这本书里读到自己,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清醒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回自己的答案!
(3)、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
(4)、《巴纳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5)、《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之谜》、《匹克威克外传》。
(6)、尼古拉斯被送进当地的一所学校,校长是拉尔夫的熟人沃克弗德,一个以虐待人为乐的变态狂。最终,尼古拉斯不堪忍受这种环境,与另外一个被虐待的孩子斯麦克出逃。一路上,他们曾被好心的巡游剧团团长收留,也遇到慷慨的采瑞博兄弟,尼古拉斯还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玛德琳。最终尼古拉斯能获得成功,实现一家幸福团聚的理想吗?
(7)、本书出版后,争阅者众,评价它是一卷绚丽多彩的维多利亚时代市井风俗画。《匹克威克外传》的成功让狄更斯增加了生活的信心,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决心从此以写作为业。
(8)、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9)、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10)、狄更斯(1812-----1870)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实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代表有《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等。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戒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得人
(11)、他一生所受学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奋以及艰苦生活的磨练。
(12)、《 大卫·科波菲尔 》( David Copperfield )—— 1849年-1850年
(13)、一个写于160多年前的故事,至今还能指引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被评出豆瓣1的高分,和它的作者是狄更斯脱不了关系!
(14)、《雾都孤儿》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繁华之下,是贫穷和不幸。这种繁荣孕育在危险和肮脏的工厂和煤矿里。
(15)、狄更斯在写时代的痛楚时总是在写精神意义上的“方舟”,露丝小姐,露茜小姐、梅尼特医生、代尔那、辟果提还有前期小说解救穷苦孩儿的绅士等等,他们总是心怀善意,用宽恕、仁爱的精神对待世界,他们在小说中拥有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获得了美好的结局,最终成为苦难的救赎者。狄更斯通过这些人物书写了这个时代的迷失,召唤时代缺失的精神,所以我认为狄更斯最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代表。爱的教育对我们中国的孩子来说,自己觉得特别需要。比如我们读《简爱》这部小说,我在大学课堂上经常问学生们“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的回答就是要追求平等、尊严什么的,而读不出爱。狄更斯同时代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我认为最有价值之处是表现了功利主义社会里你怎么去爱,阐释爱的真谛。还有萨克雷写的《名利场》,写人人都追逐在名和利的战场上,那个时代如果说有主人公,就只有一个:名利。还有盖斯凯尔夫人写的《玛丽·白登》,深感这个时代的矛盾,试图去解决困境,而在这些优秀的时代作家群里,狄更斯成为了他们最杰出的代表。
(16)、19世纪,《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中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的,由此带来一个重组的投票系统。
(17)、开始迷失方向,陷入迷茫:社会宣扬的个人成功、物质追求,真的有意义吗?是你打心底想去追寻的吗?什么才是所谓的远大前程?是考上名校、大厂996吗?是早早解锁终极幸福密码,考公考编吗?如果都不是,又该是什么?
(18)、走进上层社会、与心爱的贵家小姐结婚的美梦,双双破碎......
(19)、狄更斯个人生活:狄更斯18岁那一年在家庭间的小剧团认识了玛丽亚·皮特奈尔。玛丽亚是一个小银行家的女儿,比家境较差的狄更斯要好很多。
(20)、他小说主人公取过许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
2、狄更斯小说改编的电影
(1)、《我们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 1864年-1865年
(2)、故事讲述的是化学家莱德洛与魔鬼交易,妄图通过掌握自己的记忆——消除对不快乐的往事和人物的记忆——而改写人生。这个功成名就的科学家莱德洛总是过去错误的选择和人生的悲伤耿耿于怀,若能清除这部分记忆,岂不快哉?
(3)、狄更斯写这篇回忆是为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做准备。
(4)、让我们回到十九世纪的英国,和尼古拉斯·尼克贝一同成长。
(5)、英文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6)、某个寒冷的中午,他的女儿,美丽善良的梅格给他送来了午餐,并向他道出了英俊健壮的小伙子理查德向她求婚的事情,正在这时,富人老爷们出现了,他们声称要取缔穷人结婚,取缔穷人生孩子,取缔一切……托小跑整个人心灰意冷,他觉得“我们生来就是坏人,活在世上就是碍事”。
(7)、而《远大前程》这部杰作,更是公认的狄更斯此生最巅峰的作品!
(8)、别名:狄更斯、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
(9)、故事里的匹普,家境贫寒,但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时代飞速发展,底层的人有了获得财富、阶级跃升的机会!
(10)、《博兹札记》(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11)、匹普正是在机缘巧合下获得资助,从乡村来到大城市伦敦接受教育。他开始参加上流聚会,租的房子越来越大,过得越来越奢靡,负债账单越来越多……
(12)、心高气傲的纳博科夫说“狄更斯是真正的天才”!
(13)、这是一篇喜气洋洋的作品,贯穿着宽恕仁慈、克己助人、弃恶从善等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传的圣诞精神。
(14)、这是一桩不被看好的婚姻,靠运货为生的约翰比多特要年长许多,他粗壮笨拙,多特则娇小可爱,朋友们围绕在多特身边,大家虽皆不富足,却因为拥有多特这样特殊的朋友,在团聚时充满欢声笑语、气氛其乐融融。然而,就在这时,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这对夫妻看似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
(15)、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16)、四月号的《布莱克伍德杂志》登了几篇很有趣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向狄更斯进一言》。该文的作者马古指责这位小说大家的晚期作品同他早期小说的高标准相比,显然是倒退了。对狄更斯晚期作品的诸如此类的抱怨,这已不是第一次,至于我们,承认这是公正的,并希一度非常幽默的作家诚恳地接受这一批评,按望评论者提出的劝告去做。评论者劝他“把笔放一些时,在自己的领域内收集适合的素材,不要涉足自己不熟悉的地盘,等到完全成熟,再以他原来的自然、幽默、生动、感伤的风格把经过他卓越的观察能力所获致的结果描绘出来”。我们读狄更斯的晚期作品所得到的印象正是约翰逊博士对约翰·威斯利的讲道所得到的印象。当别人问约翰逊博士有何看法时,这位词典学家回答说:
(17)、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18)、1870年6月9日,已经闻名遐迩的狄更斯在赶写他人生中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扑倒于写字台上,因脑溢血溘然长逝。狄更斯是一位勤勉的作家,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还在挥笔不已。他一生著作等身,留给世人14部长篇小说,及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游记、戏剧、随笔。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匹克威克外传》(1836)《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
(19)、父亲出狱后,狄更斯曾一度进惠灵顿学校学习,不久又因家贫而永久辍学,十五岁时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
(20)、狄更斯研究者汤玛琳说:狄更斯对伦敦街道是那么的热爱,投以莫大的关注,“他总是在看着什么,倾听什么,对伦敦生活中的一切悲、喜、荒唐和无奈作出反应。这些点滴的观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虽然,狄更斯眼中的伦敦到处是混乱,灰尘与废纸满街飞。然而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与这个巨大的“垃圾堆”有关。狄更斯将”垃圾”分类处理,竟然淘洗出价值连城的宝贝,成了“闪着金光的清洁工”。
3、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1)、《小杜丽》(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2)、年幼时的尼古拉斯·尼克贝享受着自由安逸的生活,父亲的突然死亡使一家人陷入了赤贫,他们举家来到伦敦,寻求叔叔拉尔夫的帮助。拉尔夫是一个冷酷而且利欲熏心的人,对于前来投奔的尼克贝一家,他只想从他们身上榨油水。
(3)、该书发表于1839年,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幽默小说和教育小说,同时也是狄更斯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在小说中,狄更斯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感受出发,描写人生困难,表现人生困境。小说中很多场景和角色都是狄更斯的亲身经历。1838年狄更斯在走访约克郡的鲍斯学堂时,发觉该学校虐待学生的情形几乎没有改善,便以校长威廉·肖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中沃克弗德这一个遭人唾弃的形象。
(4)、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围绕着大卫的童年、学习、工作和爱情层层展开,大卫的父亲早逝,母亲再嫁后他受到继父的虐待。母亲死后他去当童工,住在密考伯家中,后投靠姨婆到伦敦上学,与律师威克菲尔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深厚友谊。毕业后,他当了律师,不久开始写作并获得成功,大卫与天真的姑娘朵拉结婚后,尽管发现他与朵拉在思想性格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仍深爱着朵拉,后律师威克菲尔遭到骗子希普的陷害,大卫在密考伯的帮助下,揭露了希普,把威克菲尔先生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朵拉不幸身患重病,临终暗中将大卫托付给艾妮斯。
(5)、狄更斯(CharlesJohnHuffamDickens,1812-1870)
(6)、托比是一个勤杂工,他天天待在教堂外面,只盼着能替人跑个腿,赚几便士。他已年届身材瘦弱,但他一直认为自己强壮而有力量,不管干什么他总是一路小跑,别人都叫他“托小跑”,虽然他跑起来并不比别人走路快,但他一直保持乐观,相信自己不是吃白饭的。
(7)、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
(8)、少年时的狄更斯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父亲被关进债务人监狱时,他便离开学校到工厂工作。闲暇之余,狄更斯阅读了父亲仅有的藏书。阅读成为了他的精神食粮,也为他日后写作打下了基础。或许正是因为那一段食不果腹,饱受磨难的生活经历,使得狄更斯一生都在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9)、《董贝父子》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48年。该小说写大批发商董贝冷酷、傲慢,除商业利益和金钱交易外,无视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致妻、子先后在阴森冷漠的家庭环境中死去,续娶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公司倒闭,他才感到孤独。
(10)、和《雾都孤儿》广泛的传唱度相比,这部小说更像是一颗遗珠,真实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当时社会下的教育现状。虽然它没有名声大噪,但因为故事针砭时弊又不乏风趣,因此一直是舞台剧改编的热门,在今天依然有着广泛的共鸣和夺目的光彩。
(11)、狄更斯死前留下遗嘱,其中写道:“请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不要张扬。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也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我的书会让人们记得我,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12)、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13)、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4)、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
(15)、从此,为了谋生,年纪轻轻的狄更斯做过初级文员、记者、速记员……
(16)、爹负债,导致他11岁就要去黑作坊打零工,爹入狱,他不能上学,爹出狱却再度陷入财务危机,他被迫彻底退学。
(17)、故事发生于一个重建在古老战场上的小镇,姐妹两人爱着同一个青年,然而姐姐看出妹妹的感情因此压抑自己的爱,表面上只是愉快地开着妹妹和男青年的玩笑,另一方面,妹妹也看出了姐姐的心思,更知道姐姐为了自己不敢表达真心,于是毅然通过出走的方式促成姐姐的幸福......
(18)、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19)、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
(20)、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在西方家喻户晓,一百多年来积聚的“人气”使其成为狄更斯的小说中最深入人心的一部。
4、远大前程狄更斯小说
(1)、如果有两个全世界都接受的小说家,那么一个会是托尔斯泰,另一个恐怕就是狄更斯了,也许后者会更受欢迎一些。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听人历数狄更斯的缺陷,比如对宗教、科学、政治乃至艺术冷淡,就断言狄更斯是“人类最伟大的朋友之一”。可能因为太受读者喜爱,直到不久之前才有人敢于评论狄更斯,用来比拟他的不是大家喜爱的家具,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雕塑似的作家,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激情澎湃,拥有狂放的想象力。
(2)、王佐良先生在说狄更斯的描写还有某种尖锐性的时候,举了个我永远难忘的例子。《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去见继父的妹妹,这位小姐“只将冷冷的手指甲让孩子握了一下”。我想,作家得有多么敏锐和尖锐的感觉才能写出只握了握指甲这样的细节。那位小姐可能经过独特的操作很容易做到只给指甲握握,但是让作家想出这样的握法,看似很小很小的动作,没有大智慧,没有天外飞仙般的灵感,其实真不见得能办到,因为这个世界上可能压根就没有哪位小姐让小孩这样只握握她的手指甲,有可能这就是狄更斯想象出来,然后世界上第一次有了这样冰冷的握手分寸。
(3)、她的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之间的往来,加之玛丽亚并不是一个对待生活严肃的女子,在自以为双方互相钟情的狄更斯鼓足勇气向玛丽亚倾诉了爱慕以后遭遇到了冷淡的拒绝。这次经历在狄更斯的心灵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致于他轻蔑现实中的女子而爱好幻想理想中的女性。
(4)、他带着几个“匹克威克派”出去游历,一路碰到了种种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经过大约两年,他的追随者和他自己都觉得游历够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实行了“退隐”,故事也就此结束了,这部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
(5)、我想读者小时候至少读过《大卫·科波菲尔》,也许还被强迫读过《双城记》——虽然这是他最糟糕的一本小说。如果重读狄更斯的作品,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6)、尤其是当下大家都很艰难的时代,小编觉得这书属于不读不行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