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概括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意义
(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体系哲学家,17岁进入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一直做了20年的学生和教师。直到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受马其顿的腓力之邀,做他年轻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的私人教师。七年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开始经营自己的学校——莱森学园,直至公元前322年去世。
(2)、(基础解读) 理性时代的到来 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3)、柏拉图认为理念具有四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知识提供依据,从而引导人们适应并改变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分有或者摹仿可知世界的模型,而形成了外在的可见世界;由于强调理念、强调客观存在,因而现象和本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与可知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也是二元论的表现之一。
(4)、黑格尔指出把真理和科学作为有机的科学系统加以考察的重要性,指出系统与要素的内在联系的历史性和层次性。他认为,范畴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就是一个独特的自然领域,并且成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的完整程度可以由它所反映整个宇宙的程度来衡量。——历史层次、逐级演化。
(5)、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他认为有关道德、正义等定义不是人们主观的意见,而是客观真理。在他看来,事物的意义是在人出生之前已存在于人的心灵中;但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的干扰而使他忘记了它们。所以他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从外部向人们灌输真理,而在于引导、启发人们倒出他肚子里固有的知识与真理。
(6)、第三步是“助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特别注重思想的思辨与分析过程,以及提问的艺术,通过道德的追问和思辨性讨论谈话,发掘学生灵魂中先天性的知识。同时苏格拉底法适用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所以并不适用于低龄儿童。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7)、4康德: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我们能知道什么?人的认识受限于感官与理性,人为自然立法。 实践理性批判: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自由的道德律令。 判断力批判。 信仰:实践的设准。
(8)、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将疑惑不解,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
(9)、解析:选C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色彩”进行判断。新古典主义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是兴起于19世纪初“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注重个人感情、感觉,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印象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注重“光”与“色”的流派,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以来的作品,主张采用夸张、抽象的表现手法,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0)、单子变化的根据在于单子的本身,但莱布尼兹把内因与外因截然割裂开来,只能借助上帝造物时规定好的“前定和谐”来规定单子之间的统一性,从而得以保证宇宙之中的和谐与秩序——这意味着单子之间没有联系,只有结构,没有功能。
(11)、国家治理与社会保障,城市化与工业化,科技发展与生活变迁。
(12)、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往往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去解释及把握对象及其联系,比较强调通过概括和抽象形成明确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种归纳法,它教导人们如何从个别中寻找一般,从特殊中抽出普遍;它教导人们区分个别与一般,使他了解事物中的个别成分对于事物的本质来说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一般、普遍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逻辑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
(13)、古希腊哲学是以宇宙体系论时期开始的,和中国传统思想上认识世界相类似,选取了最熟悉的事物来认识世界,显然,西方系统认识世界的进度比中国要晚一些。
(14)、(3)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过程。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导航灯。
(15)、相关知识:夸克是原子核的组成单元,在没有更小的新东西被科学家发现之前,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质。
(16)、(3)评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17)、综上所述,耗散结构理论阐明了自组织产生的外部与内部条件;协同学综合地考察了自组织发展的各种内部因素的作用,阐明了系统自组织的机制与内在动力;突变论是研究突变的若干数学形式以及相变与临界现象的理论,表明了突变在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普遍性;超循环理论则描述了自组织进化的形式。
(18)、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 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
(19)、“动力因”(EfficientCause):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更多地强调外在环境给予的资源或条件、限制或约束本身,与环境效应有一定关系。
(20)、托勒密是整个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吸取了前人的理论工具和观测记录,把阿波罗尼奥斯的两种模型同时使用,并且额外添加了一种模型,这就是“匀速点”(偏心匀速点)。这三个模型同时启用,相互叠加——行星围绕着本轮旋转,本轮围绕着偏心圆旋转,有时大的偏心圆圆心还要围绕着另一个本轮旋转。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中图分类号:B50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80-02
(2)、材料三 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有关浪漫主义思潮的认识,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①引发了一些社会疾病;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药方;③回应了工业革命的 恐怖。
(3)、解析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怀特海的话表明柏拉图的哲学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D两项误读材料,均排除。
(4)、(2)主要价值: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6)、理由:它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
(7)、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都是他教育的场地。
(8)、1984年,在盖尔曼倡议发起创建了圣菲(圣塔菲)研究所,开始正式讨论复杂系统中的问题,标志着复杂性科学的诞生。
(9)、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知识是演说能力的基础,是参与民主政治的手段
(11)、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12)、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
(13)、概念:前5——前4世纪在雅典收徒取酬并教授演说技巧修辞学,政治学,辩论学的专职教师
(14)、这一期间从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中期结束,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理论等自组织理论的先后创立,标志着系统科学的兴起。其中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通常被称为新三论。
(15)、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16)、亚里士多德天才般地设想了一个球层结构的多层次宇宙系统,比较完整地叙述了天旋地静的宇宙图景。罗马时期的托勒密正是以此为思想基础,建立起了著名的本轮—均轮几何宇宙模型,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多层次系统观的重要体现。
(17)、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8)、在泰勒斯以前,人们处在神话时代,普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格化的神。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以客观自然为对象,把世界的本体和原因看作物质本身,用自然来解释和认识自然,而不是把它加以神化。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和转折,标示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标示着人的思维方式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19)、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生命是自然进化而来,人文精神的重新觉醒指的是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生物进化论是在1859年提出,在启蒙运动开展之后,故C项错误;科学回答了时空的本质属性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
(20)、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概括了什么
(1)、|声明:本文由高考历史(ID:gkls100)汇总整理。
(2)、(3)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德谟克利特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老师阿那克萨哥拉(约前500~前428),阿那克萨哥拉在总结先师们经验的基础上,较为明晰地提出了一种“种子”学说——认为万物是由各种种子在漩涡运动中结合而成,其性质决定于哪种种子占优势,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物质不灭思想:“全体是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的,多于全体是不可能的事,全体是始终如一的。”
(4)、——据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等整理
(5)、(2019届高合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系统工程处理战略性的全局问题,与之相应的运筹学,则是处理战术性的具体问题,主要选择最佳决策。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的紧密结合——高射炮的实效问题。
(7)、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题。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苏格拉底说,“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于是他到处劝大家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苏格拉底认为智商高的人和智商低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智商高的人更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是良好的教育。这可以算是最早的普及教育思想的萌芽了,他比夸美纽斯早了1000年左右。
(8)、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学始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这是对神话世界观的否定,标志着哲学的诞生。(贾宝玉也说,女儿都是水做的,但却没有哲学的上的含义)
(9)、3:苏格拉底所讲的哲学的基础还是人性,不是圣人教导我们的应该怎么样做,他告诉我们人们是怎么做的,也说了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人性".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去思考现状的合理性,和可改造方案,远好于去谴责社会,去谴责命运,去谴责别人的不"圣人"..
(10)、德谟克利特以其原子论强调了系统的组分构成,实际上就是肯定系统是由组分组成的,是组分构成了系统,也是组分决定了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希腊人中的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大宇宙秩序》、《小宇宙秩序》和《论自然》等,可惜的是均已失传(和我国的《黄帝外经》一样),只留下部分关于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方面的残篇。
(11)、(2)意义: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人的束缚,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2)、在前批判期,康德的着眼点在“头上的星空”,其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上。他通过对牛顿力学等的研究,推出了《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第一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第二假说)。
(13)、“形式因”(FormalCause):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类似于结构效应与整体性涌现。
(14)、“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
(15)、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要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应该要注重教育。
(16)、西方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怀特海这句话强调的是( )
(17)、通过对《申辩篇》的研读发现,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已经很明确地说出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即坚持做正确的事。叙述如“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一件事,这就是他的行为是否正确,无论善人还是恶人都一样。”(1)16这一句表明了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价值观立场。他甚至明确地表明,一个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立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死亡或者其他的事情根本无法对他的立场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所谓的立场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做出选择或判断的决定性因素及应该坚持的原则,这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轻易改变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给苏格拉底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关键的准则。
(18)、解析:选B 经典力学诞生于17世纪后期,故A项错误;霍金提出的“果壳宇宙”理论,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新视角,故B项正确;现代物理学在20世纪初即已诞生,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D项错误。
(19)、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0)、(2)主要价值: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人类精神觉醒的表现
4、苏格拉底的思想内容
(1)、教育思想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教育从自发到自觉,并不断科学化的标志。在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中,教育思想遗产是最丰富、最珍贵的组成部分。西方悠久的教育文化传统培育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教育家。这些教育家的教育生涯和思想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并成为世界教育史的宝贵财富。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古希腊教育名家——苏格拉底。
(2)、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发现了所谓"黄金分割"规律,获得关于比例的形式美的规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对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3)、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在西方有其社会和历史的渊源。
(4)、“古典”(claLssic)指的是一种风格。从艺术上,古典主义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一般具有明晰、严谨、形象、和谐的特点,歌颂理想主义、气魄宏大,多以神话、圣经和历史故事为题材,以希腊的雕塑为最高范本。拉斐尔对古典主义有着重大影响,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5)、亚里士多德把世界一分为二(又是二元论),即神圣的月上世界和低贱的月下尘世;月上世界由“精英”元素构成;月下尘世有水、火、土、气四种基本要素组成,四种基本元素通过冷、热、干、湿四种基本原性的作用并且因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结合成为实体。
(6)、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引领人们从洞穴中走出来,走向阳光普照的大千世界去。
(7)、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8)、孔子在教学中往往以经验性的类比推理方式去把握对象事物及其联系,其思维带有一定的直观、感性的特点。
(9)、单子的能动性包括自我能动性和被动性两个方面,而且自我能动性和被动性是相互制约的——这同对立统一的矛盾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10)、莱布尼兹发现原子论和机械唯物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2)主要价值:建立了多个学科的科学体系,提出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12)、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哲学认识论上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3)、(1)观点:提出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复归于水,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4)、(3)他崇尚知识和自由的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哲学,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集两千多年欧洲哲学发展之大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其精华,进行批判性继承,并结合社会环境进一步发展、发扬。
(16)、(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客观真理是存在的
(17)、泰勒斯的“始基”说,基本确立了西方认识世界的视角。就像达芬奇基本确定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基本逻辑和框架、或者笛卡尔确定了分析世界的还原论思想一样,对于后人的影响十分巨大。
(18)、(3)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 讲究天人合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关注的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
(19)、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值东西方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繁荣,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作为东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思考。因此他们所提出和实际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20)、康德(1724-1804)称自己的哲学为批判哲学。所谓批判哲学,就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力进行自由、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探究的哲学海涅把他的哲学和法国革命相提并论,称法国革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康德的“革命”则将上帝送上了断头台。
5、苏格拉底的重要思想
(1)、解析:选B 威克里夫等人强调人们要阅读圣经,没有改变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需要教会的引导,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故B项正确;威克里夫等人强调人们要阅读圣经,不反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威克里夫等人使人们的人文主义意识觉醒,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故D项错误。
(2)、自泰勒斯以后的哲学家们对于“始基”的解释,如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培恩多克勒的“四根”(水、火、气、土),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等。这些人提出来作为“始基”的概念,尽管表现不尽一致,但都没有脱离泰勒斯对经验世界多样性之统一性的追求和对世界万物“变化’’终级根据解释的基本框架。
(3)、偏心圆模型不再把地球放在天球的中心,而是偏离一些的位置,这就解释了四季不等长和月球视大小的变化问题。
(4)、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在这一点上无不用其极,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来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颠倒了“数”与物的关系,实际上先有物才后有数;二是他割裂了“数”与物的联系,把“数”绝对化为世界的本原。
(5)、德谟克利特(约前460-约前361)是一个具有天才创意思维的学者,他在前人的对世界探讨的基础上,既延续了前人的智慧,又融合了各家之长,天才般开创了原子论,对于构成宇宙系统的要素进行了猜测和分析,认为世界的始基是原子——就是不可再分的组分,这些不可分的原子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万事万物(包括水、火、数),甚至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6)、进一步地,管理过程学派从研究管理的过程和职能,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与别人一道完成工作的过程。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组织管理的雏形。
(7)、“什么是生命的法则?他开始思考所有生命为求生而奋斗的背后动力:物种要想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兴盛就得进化,否则就得灭亡。”这一理论( )
(8)、(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皇,反对教权的政府。
(9)、解析:选D 材料描述的是卓别林的典型形象,卓别林时代的电影尚处于默片时代,故D项正确。
(10)、(1)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1)、笛卡尔规定了唯理论科学方法的出发点,在《方法论》一书中,笛卡尔给出指导人们理智的四条原则:
(12)、与笛卡尔的机械图景一致,牛顿力学的经典力学为基础的自然界也是一架大型机械钟,近代科学开创者们所开创的机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羊群效应,影响了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极大地推进了这个机械系统的自然观、机械确定论的规律观、还原论的科学方法论。
(13)、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它划时代地推进了对事物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科学认识。
(14)、A.新古典主义
(15)、可见,康德的宇宙观,已经可以称之为一种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宇宙,包含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康德之所以能够取得划时代的突破,与他不自觉运用系统思维不无相关。
(16)、A.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17)、(2)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8)、原子和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是由虚空隔开的,那么这就是非连续性。如果承认原子和原子具备连续性,那么就必须否定虚空,但一旦否定了虚空,原子是连续的,那么原子又具备广延,他就必然可分。
(19)、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启发式教学法是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如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讨论法、谈话法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特定的运用要求,特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能,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20)、但是,教会最后采取的是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力图用理性来证明信仰,把柏拉图主义等哲学理论用于合理解释基督教教义,以便理解和传播。11世纪后,随着西欧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复兴,理性精神开始重新萌芽,亚里士多德主义为12世纪经院哲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怀特海说,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作注脚,柏拉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世纪哲学的重要成分——教父哲学,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经院哲学;从二元论的角度出发,与柏拉图观点相对应的两位学者,也称为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一位是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是分离的,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事物和事物概念是融于一体、不可分离的;另一位是主张“现象即本质”的黑格尔,认为现象是本质的自身显现,而柏拉图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两个世界。
(2)、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人们称这为“苏格拉底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老师并不直截了当地将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产婆术”。
(4)、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
(5)、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6)、C.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
(7)、因此,莱布尼兹的核心观点在于修正以上存在的问题,既要保证连续性,又要不可分,主要观点如下:
(8)、黑格尔是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大师,在阐明和运用辩证法原理时,迸发出他的系统思想,表达出系统观点,贝塔朗菲把黑格尔作为重要的系统思想先驱之普里戈里也指出黑格尔的哲学实际上对于系统自组织的思想给出了和谐的相应。
(9)、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比柏拉图更为卷帙浩繁,主题也更为多重多样,主要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修辞学、伦理学、自然科学和政治方面的论述。
(10)、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11)、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动论》,提出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后又经过伽利略、开普勒进一步论证与发现,首先实现了天文学上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了意识观念的巨大变化,导致引起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革命,人们开始对自然界的整体的、笼统的、模糊的认识,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深入的、细致的研究。
(12)、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13)、从8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发展。这一期间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不断创立,标志着复杂性科学的繁荣。
(14)、孔子所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正是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以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教学中孔子也常常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谈话中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15)、莱布尼兹在表述单子由低级向高级的连续性时,也肯定了等级层次的连续发展。
(16)、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分化除了专门从事组织管理的阶层,随之诞生了相应的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主要探讨工厂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法约尔的组织管理,推动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过渡,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因素;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强调实行规则管理。
(17)、苏格拉底身上所有需要阐明的难点都在这里集中体现出来。但是这真的就是真正的苏格拉底吗?沃拉斯托斯的主张听上去或许不无道理,但他所做的区分没有一个可以站得住脚;苏格拉底比沃拉斯托斯所想的要更加柏拉图式。当然这个观点需要在具体的论述中才能得到证明。然而,通过厘清一些沃拉斯托斯所选择的切入点的困难所在,我们可以预见到另一个苏格拉底形象的大致轮廓。首先我们应该更仔细地对待沃拉斯托斯从一开始就做出的早期和中期对话录的根本性区分。他认为的早期对话包括:《申辩》、《卡尔米德》、《克力同》、《游叙弗伦》、《高尔吉亚》、《希琵阿斯前篇》、《伊翁》、《拉克斯》、《普罗塔戈拉》、《理想国》的第一部书。中期对话包括:《克拉底鲁》、《斐多》、《会饮》、《理想国》的第二到第十部书、《斐德若》、《帕墨尼德》、《泰阿泰德》。这里只有被当作早期柏拉图的对话录才是苏格拉底式的,而到后来才开始有了技巧圆熟却有精英倾向的变化。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一目了然:尽管早期对话确实是集中在苏格拉底身上;但是晚期的对话并不仅仅是重拾早期的一些主题而已,早期对话录已经隐含了一些沃拉斯托斯认为是典型柏拉图的而不是苏格拉底的问题和主题。例如被沃拉斯托斯当作早期对话来读的《游叙弗伦》就重点地引入了理念论,这只能被看作是早期的一段柏拉图引文,或者说这里的理念论与后来的含义还有所不同。沃拉斯托斯选择了第二种说法,也同时承认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这样就缩小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间的差别。尤其是我们不能够再简单地认为柏拉图中期对话录里的理念论是完全篡改了他的老师的思想。约翰•伯奈特(JohnBurnet)和阿尔弗莱德•E•泰勒(AlfredE.Taylor),这些曾提及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并因此而遭到批评的研究者,他们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难点在于,企图仅从早期柏拉图对话就想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苏格拉底形象。因为很难否认,几个中期对话把苏格拉底描述得更丰满、更生动,因而也更准确;而且,没有经验的柏拉图读者在谈及苏格拉底的印象时,首先想到的甚至可能是这些中期对话录。这肯定包括描述了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几个时辰的《斐多》;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阿尔喀比亚德(Alkibiades)在《会饮》里所勾勒的奇妙而充满暗示的苏格拉底形象;《斐德若》里对哲学依赖对话的声明和对文字以及书籍的批判也同样如此。有关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的形象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以下这个事实:柏拉图把苏格拉底描绘得越直观时,他的形象对读者来说就越清晰地凸显出来,而不仅是像在早期文本中出演对话中的角色而已。为什么柏拉图偏偏会在这里刻画了一个如此生动的苏格拉底形象,如果仅仅是为了他所谓的自己的哲学?恰恰相反:对每一个明智的读者而言都显而易见,《斐多》和《会饮》的文学艺术性相比《拉克斯》和《卡尔米德》有了明显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苏格拉底形象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增强。有人或许会反驳说,正是因为中期对话过于文学化所以才不可信。然而,这样的说法显露出了一种对文学的可疑的看法。托尔斯泰描述拿破仑对俄罗斯的战争比任何历史书上的描写都更加生动而且没那么枯燥,但因而就不“真实”可信了吗?冯塔那(Fontana)对普鲁士乡绅贵族的写照比起从数据、账本和其他来源所得出的形象要等而下之吗?难道不是真实的会显得更加真实,如果它们不仅是简单地被当作“真实的”假装出来?伽达默尔曾在他的文章《作为肖像画家的柏拉图》里概括道:“只有理想的肖像。”他补充和解释说:“只有通过一种理想化的视角,一个短暂且稍纵即逝的、正在成长或已经衰老的容颜,乃至一个人物的整个面目才会树立起来,成为一个得以驻留的形象。这里不仅是一个丰富的瞬间被把握住而已。一切都在场,之前,之后的,一部完整的传记被讲述出来,就如艺术家的眼中所读出来的那样。”文学艺术品的呈现越明确,它的呈现度、直观性和可信度就越高。如果我们持有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受到了柏拉图作为艺术家和哲学家的文学创造的任意性、他的篡改重写以及固执己见的摆布。如果在某些沃拉斯托斯已经不愿再追随柏拉图的描述的地方,我们还是相信柏拉图,苏格拉底也不会因此就成了一个仅仅是文学性的、虚拟的人物。我们不会因此就只剩下柏拉图,而放弃了苏格拉底,以至于被迫把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说的话强行归于真正的苏格拉底,或者是无奈地让苏格拉底的形象在柏拉图的文学游戏中展开。相反,我们尽可信赖柏拉图的文学艺术,因为柏拉图自己清楚地展示了苏格拉底的界限所在。柏拉图所勾勒的这个哲学家的形象有着清晰的轮廓,这也是因为一些具体的主题和思维方式,以及哲学论述的可能性被看作是非苏格拉底式的。通过注意到柏拉图对话中的非苏格拉底元素,人们可以说能从外部来限定苏格拉底的形象。但更重要的还是柏拉图所勾勒的苏格拉底的图像。要把握这个形象,我们应该首先以一个苏格拉底是很明确的主人公的文本为基准,即《申辩》,全称为《苏格拉底的申辩》(ApologiaSokratous);篇中描述了苏格拉底如何在审判中为自己辩护,判决的最终结果为死刑。列奥•施特劳斯(LeoStrauss)强调说,苏格拉底的名字只有在这篇的书名中出现,并不是偶然;尽管所有的柏拉图对话录都想要为苏格拉底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辩护,但《申辩》才是进入柏拉图的世界的大门。对于柏拉图而言,尤其是相对于苏格拉底,施特劳斯的观点深中肯綮:在《申辩》里苏格拉底生活和思想的重要主题都有所提及;从这一篇出发我们还可以与其他对话联系起来,以便更准确地理解这篇对话的含义。由此可见,真实的与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之间的区别问题并不好回答,如果我们只是抽象地比较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学说,并且由于缺乏信任而不断地与柏拉图的文本拉开距离的话。如果我们认真地以柏拉图为基准,我们就会更多地了解苏格拉底。因为我们想首先以《申辩》为开始,我们就应该来理解这里的苏格拉底的描写所属的框架和背景。
(18)、苏格拉底座像(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
(19)、(1)与智者学派同时代,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0)、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极度动荡,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