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语录>名言警句>法家名言警句大全(139条)

法家名言警句大全(139条)

时间:2024-01-29 15:06:46 名言警句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法家名言警句

1、法家名言警句集锦

(1)、1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异,号令数下者,可亡也。(喜欢凭借自己的聪明擅自更改法令,是海沧因私事而扰乱公务,法令朝三暮四屡次更改,国家有可能灭亡)

(2)、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中,我d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后来这句口号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3)、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季春纪·诚廉》

(5)、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褔成。(道就像水一样,落水者喝多了就会死,干渴的人喝得适量就会生存;又像兵器一样,愚笨之人用阿里泄愤会招致祸端,圣人用

(6)、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 ——康德

(7)、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韩非子·扬权》

(8)、●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歌德)

(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10)、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11)、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韩非子·主道》

(12)、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朱自清

(13)、1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建议未被采纳而失败,就会被猜忌,这样就会危机己身)(说明∶给领导提意见要有点“心眼儿”)

(14)、35“去好去恶,群臣见素”(君主不表现出好恶的感情,让大臣们无法揣摩)–––––中国的帝王们一个个都像神秘的红衣主教,喜怒莫测,行为变幻不定。

(15)、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篇》

(16)、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解老》

(1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9)、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爱臣》

(20)、⊙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原文翻译:仓库里充实人们就能知道礼节,丰衣足食人们就能知道荣辱。深入解析:管子执掌齐国大政后,为了实现霸业宏图,他努力争取人心,稳定国家,夯实国内政治基础,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纲领。那么,人的根本是什么?是基本的物质生活。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他主张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并强调指出,人必须吃饱喝足穿暖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礼节,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也才能安心生产。应当说,这在春秋初年,是很了不起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的道德水平一定是与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有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道德的事情都是有钱人做的。不否认,社会生活中存在这种现象,但这一定是个别现象,不能以偏赅全。我们看问题,应当看总体,看本质。无数事实证明,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的思想意识。所以,人的文明程度,()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

2、法家名言警句大全

(1)、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愿。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4)、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  ——泰戈尔

(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6)、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

(7)、1安利者就之,危害着去之,此人之情也。(能够安逸或得利,人们就会接近;有危害和祸患,人们就会远离。这是人之常情。)

(8)、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9)、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10)、⊙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原文翻译: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深入解析:国家是一个关系复杂、矛盾激烈的系统。在国内,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常常围绕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利益激烈竞争,明争暗斗;在国际上,各国各地区或者国家集团,也是围绕着各种利益纵横捭阖,斗智斗勇。这些斗争十分普遍,也十分残酷,有些还直接引发大规模战争,结果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正是从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基本经验出发,老子强调治国要像烹小鱼一样小心谨慎。我们知道,烹小鱼需要把握好火候,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急了,就会烹烂小鱼;缓了,烹不出好味道。治理国家正是这个道理,因为国际国内各种利益关系错综交织,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十分敏感,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必须慎之又慎,把握好发展的节奏。急了,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有可能出差错,贯彻落实也会出偏差,轻则影响效果,重则危及国家安全;缓了,就有可能该抓的机会没抓住,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耽误发展。

(11)、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

(12)、——范仲淹《岳阳楼记》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快乐没有本来就是坏的,但是有些快乐的产生者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扰。

(13)、“天下有信数(规律)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再有智能也有办不成的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韩非子以强权、暴力闻名,但他还是认识到强权、暴力不能成就一切事情。

(14)、“君无术则蔽(受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手段)也”–––––权术是帝王所用的,法律是约束臣下的,自古而然。

(15)、10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一国之中二人掌权,任何事都不会有所功效。)

(1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17)、(译文)聪明的君主听他的言论后,一定要责成他付诸于行动,观察他的行为后,一定要求得他的功绩。

(18)、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9)、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20)、(译文)这样做在名义上是正义的而实际上是有利的,所以一定要有替天子讨伐的名义,而后有报仇的实利。

3、法家名言警句及译文

(1)、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可能两者都成功)

(2)、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名誉之重,由此略见一斑。

(3)、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篇》

(4)、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韩非子·说林下》

(5)、(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6)、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孟子》

(7)、首先是儒家儒家的代表为孔孟,儒家的思想在于经世致用,在于维持周礼,所以他主张正名,而他提倡的君子的行为,正直、仁义、忠恕等品质都是为这个思想服务的。而同时,孔子重视人,不重视鬼神。”敬鬼神而远之“,重视人就必然会重视人性,孔子对人性和社会秩序一样重视,但到了孟子,社会秩序破坏严重,所以,孟子只注重人性自由,但这个自由要以“仁”为基础。不管是孔子或者孟子,他们是反功利的,这与墨家和法家等有所不同。再说说墨家墨家在战国时期也是显学,而且是“百家”之中唯一有组织的团体,这个团体由巨子领导,那么墨子当然是第一个领导者,所以说墨家就绕不开墨子这座大山,墨子的思想极端功利主义,但这个功利主义不是对于自身的,而是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墨子认为牺牲自己利益成全那个理想中的世界是必要的,所以“功”、“利”是墨家思想的主旨。因为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墨家的主张往往走极端,比如提倡节俭,薄葬等,这与当时的贵族利益有冲突,所以儒家反对他。

(8)、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9)、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d,就没有中国》的社论,后来这个口号被视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真理性认识的高度概括,被用做歌曲的名称,唱遍全国,一直至今。

(10)、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子

(11)、1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千丈长堤也会因蚁洞的贯通而溃败。)

(12)、(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3)、——卢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14)、★顽强的毅力改变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15)、(译文)治理国家不能永远拘泥于一个政策,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

(16)、“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儒家、道家都主张回到旧时,不变法统,惟有法家眼睛向前看,主张变法。所以,中国历史上有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只是中国二千年才出这么几个改革家,难怪国家江河日下,积重难返了。

(17)、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18)、(点评)这是英国当代诗人西格里夫·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methetigersniffestherose.” 译成中文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后又被人加上了“盛宴过后,泪流满面”,巧然天成。

(1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4、法家名句经典语录

(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2)、言无二贵,法不两适。(除了君主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3)、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4)、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5)、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6)、1唇亡而齿寒。(嘴巴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7)、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8)、当泪的潮涌渐渐退远,理想的岛屿就会浮现。——顾城

(9)、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10)、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1)、(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12)、(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

(1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5)、⊙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原文翻译:取得天下要靠不劳民,如果劳民的话,就不能够取得天下。深入解析: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就是希望统治者少一点功利,少一点作为,让老百姓安静地自然地生活,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的治理。在他看来,统治者无为,国家财政就可以减少开支,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就可以减少,社会生活也可以减少很多是非,就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国家政权就稳固。相反,如果统治者盲目采取行动,或者在国内大兴土木;或者对国外搞扩张,发动战争,就必然要给人民带来巨大的压力,带来混乱,就会引起人民的反抗,威胁国家的安全。这是历史的经验,老子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提出无为的政治主张,客观上有积极意义。首先,有利于老百姓的生活。从春秋初年开始,周天下就陷入混乱,战火此起彼伏,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艰难;其次,有利于国家稳定。春秋初年,社会生产力很低,物质产品十分有限,无论是诸侯国间的战争,还是国内的各种开支,国家经济实力都难以支持,这就势必会动摇国家的基础。

(16)、(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7)、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18)、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致把自己的价值估计得高;我们也不可因为自己具有某些长处,别人没有,便以为应在别人面前占优势;我们只应该在我们的本分以内谦逊地接受别人对于我们的给予。 英国哲学家 洛克

(1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20)、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法家金句

(1)、「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盛宴最具人气的美学视觉冲击」

(2)、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4)、(解析)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他人的话才对我友好,那他也一定会因为他人的话来怪罪我。

(5)、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七大”所做的闭幕词中提出此口号。

(6)、“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韩非子只是主张利用民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多数情况下是主张违逆人心,实行强权恐怖统治的。

(7)、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墨子》

(8)、—俾斯麦一次失败,只是证明我们成功的决心还够坚强。—博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9)、1当涂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知避奸也。(重臣的d羽不是愚蠢而没有远见的人,就是败坏而不避奸邪之事的人)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

(12)、(和文化成果推介)《和之说》之先秦百家中的“和”文化——法家(管仲名言1)

(13)、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宫室结果粉刷,器皿经过洗涤,就都会干净了。)

(14)、“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大凡奸臣都想顺从君主的心意,以取得被宠幸的权势。所以,君主所喜欢的,大臣顺着恭维;君主所憎恶的,大臣跟着诋毁。大凡人的一般情况是,爱憎相同的就相互肯定,爱憎不同的就相互否定)“夫安利(安全有利)者就(趋之若鹜)之,危害者去(避之不及)之,此人之情也”––––––人性的弱点,韩非子洞察秋毫。特别是,中国人性情曲谨,不率直,善于溜须拍马,为民族性的大病痛。

(15)、“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改变)主位”–––––––中国官场是恶虎相争的角斗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君王要紧握权柄,时时抑制、杀戮爱臣、贵臣。

(16)、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黑塞

(17)、“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怕臣民显贵,尾大不掉,功高震主,所以,中国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酷烈的屠杀。

(18)、(14)根夫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化,谓之则。——《管子·形势》

(19)、1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一旦君主怠慢倨傲而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弑君夺位的灾祸。)

(20)、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1)、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2)、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3)、我觉得对历史首先是要敬,因为历史不是一两个人,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敬。为什么要畏呢?人类历史有很多的挫折,有很多的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对于这些教训,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个畏的态度。把这些教训吸取了,我们今天尽量避免那些教训,使我们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复兴。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经典语录大全阎崇年,汉族,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4)、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孟子

(5)、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6)、(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7)、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8)、“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把人民当作动物,像训练猴子、海豚,只行赏罚而已。人民皆是没有尊严的。

(9)、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语·本行篇》

(10)、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韩非子·解老》

(11)、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12)、刺⾻,故⼩痛在体⽽长利在⾝;拂⽿,故⼩逆在⼼⽽久福在国。

(13)、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14)、1不使自恣,安得移并。(使其不得越职,就不会有大权旁落或兼并权力的现象发生了。)

(15)、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16)、(点评)  这首词拥有着毋庸赘述的名气,但奇妙之处在于,虽然脍炙人口,很多时候却会被考生遗忘,想来是因为李清照的风格使然。但小编还是要把这首词推荐给你们,在描写忧愁和思念的立意时,引用其中,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7)、1凡说之难∶在之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凡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并能够用我的观点来适应他。)

(18)、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沈复

(1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20)、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                        ——莎士比亚

(1)、(译文)针刺⾻上的病毒,局部感到⼩痛⽽整个⾝体却得到长远的健康;⽿听深刻的忠⾔,⼼⾥感到⼩不舒服⽽国家却得到长久的洪福。

(2)、《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2)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3)、(点评)这是世纪文豪—杨绛先生的经典语录。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这样的句子出现在文章中,不引起注意都难。

(4)、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5)、--普希金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6)、(点评)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从正反两方面突显恒心对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勉励人做事要持之以恒。作为素材,这就是阅卷老师的菜。

(7)、●事情的成败以结果为断,中间的波折不足为论(德国)

(8)、释义:齐宣王环顾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如今成为了大家常用的成语。指扯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9)、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0)、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11)、只要能培育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

(12)、除此之外,墨家主张“非攻”和“兼爱”,不难理解,相互友爱,不要打架,正因为不友爱才造成打架。同时墨家主张宗教制裁和国家制裁,以国家制裁为主,这一点和法家有一些相通处,不过法家和墨家制裁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13)、(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14)、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15)、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所以臣下提出主张,君主根据主张命其行事,再依据结果来考核他们的功效)

(16)、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爱因斯坦

(1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墨翟

(18)、“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所以,英明的君主按法律考核选拔人才,不让臣子予智自雄;按法律衡量功绩,不让臣子自视有功。人才不被埋没,过失不被掩饰,并不凭声誉决定进用,也不应诽谤斥退官员)––––––建立客观的功绩评价制度,不听信任何毁誉之辞,这对当今的人事制度有借鉴价值。可惜,人治的古代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