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描写儿童的古诗18首
1、
(1)、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刘商《赠头陀师》
(2)、 小朋友笔顺没有把握的,可以看看这个视频。
(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4)、《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蝉的歌儿很好听,/可是它们只爱在树上唱;/所以,一到了夏天,/树都变成了/会歌唱的伞。窗前,一株紫丁香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6)、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李涉《牧童词》
(7)、“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8)、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dī)水满溪。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草满花堤: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9)、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10)、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1)、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轩治翁
(12)、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3)、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
(14)、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5)、《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6)、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17)、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8)、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19)、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20)、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2、
(1)、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元稹《织妇词》
(2)、我问你,山尖上那棵树,为什么长得像个老头?你说因为它常年长在石缝里;我问你——那是什么花儿,含着泪水,你说那是蓝花花,在春天的阳光下笑呢。风呢?睡在山野的怀里;雨呢?落在山野的心里;当年的流浪汉呢?都有了温暖的家;冬天呢?早已逝去。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登鹳雀楼》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
(5)、(读经典07)古文名篇——项脊轩志(高中必背语文)
(6)、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草》这首诗简单四句描写了小草一年四季的形态,小草的慢慢长大和枯萎,孩子也是知道的。
(7)、在欢度节日之余,爸爸妈妈若是教小朋友学几首充满童趣、朗朗上口的古诗,这个儿童节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呢!
(8)、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9)、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10)、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11)、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韩愈《听颖师弹琴》
(12)、《花影》(宋)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幼儿古诗词大全幼儿古诗词:《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13)、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望洞庭》
(15)、(22)小学必背古诗75首——绝句(唐杜甫)(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6)、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17)、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解除一大的疲倦。
(18)、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19)、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20)、江上渔者 (宋)范fàn仲zhòng淹yān
3、
(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2)、白天在锄草,夜晚搓麻,村里的男男女女都有劳动。小孩子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但也在桑阴下像模像样地学着种瓜。农村的孩童们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也自己学习农活。一个“也”字,刻画出一个孩童“有样学样”的天真形象。
(3)、《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第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4)、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上。
(5)、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6)、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7)、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关于儿童的诗句嫩绿的芽儿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小弟和小猫》柯岩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
(8)、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吕本中《连州阳山归路》
(9)、巴女骑牛唱竹枝,藕(ǒu)丝菱叶傍(bàng)江时。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巴:地名,今四川巴江一带。竹枝:竹枝词,指巴渝(今重庆)一带的民歌。藕丝:这里指荷叶、荷花。傍:靠近,邻近。
(10)、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江晚景》
(11)、伤春(宋)杨万里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12)、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13)、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14)、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花影》苏轼宋代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1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16)、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7)、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18)、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19)、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20)、雨余溪水掠堤(dī)平,闲看村童谢晚晴。雨后的溪水漫过堤岸快要跟堤相平,闲来观看村童们感谢老天向晚初晴。雨余:雨后。掠:拂过,漫过。晚晴:放晴的傍晚夕阳。
4、
(1)、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2)、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4)、(读经典05)回味经典—朱自清背影康辉朗读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8)、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9)、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李涉《牧童词》
(10)、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1)、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12)、《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3)、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草映身。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14)、《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15)、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16)、(19)小学必背古诗75首——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1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18)、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19)、《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5、
(1)、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则:就。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是。
(3)、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唐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代:俞樾
(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6)、《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7)、这首诗也很适合幼儿。《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9)、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饮湖上初晴后雨》
(10)、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11)、卢仝这首诗,读来让人哭笑不得。生了病连着几天吃不了饭的父亲卢仝遇上呆头呆脑的小儿子,一会跟卢仝要抱抱看花花,为父的浑身无力抱不起来,招得孩子哭声连连。一会又打翻了墨汁,在纸上涂抹,正当父母生气又舍不得打的时候,孩子笑了,令人哭笑不得。诗词将孩子的娇憨可爱写得活灵活现,父母看似被孩子折腾,其实为人父母的乐趣不就在此吗?
(12)、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1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陂:池塘的岸。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波。
(14)、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15)、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五代:胡令能
(16)、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人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17)、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他所以看来这
(18)、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9)、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0)、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陶渊明《酬刘柴桑》
(1)、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李涉《牧童词》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铺:铺开。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
(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5)、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9)、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同州端午》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墨梅图题诗》
(11)、(读经典03)读经典——杨绛《我们仨》感人至深
(12)、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便是想要乞求妈
(1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14)、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15)、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洪咨夔《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
(16)、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17)、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8)、于是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说:请给我们谈孩子。
(19)、(翻译):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个儿童在玩耍,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20)、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3)、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4)、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5)、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狂夫》
(6)、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7)、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8)、(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9)、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10)、春晴怀故园海棠(宋)杨万里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11)、(30)小学必背古诗75首——浪淘沙(唐)刘禹锡(少儿国学经典诵读)
(12)、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菩萨蛮》
(14)、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答。——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15)、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