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语录>语录大全>描写黄河气势的诗句为谓(135条)

描写黄河气势的诗句为谓(135条)

时间:2024-04-07 20:30:04 语录大全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描写黄河气势的诗句

1、描写黄河气势的诗句李白

(1)、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休辟谷难。吸风饮露,长忍饥难。

(2)、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3)、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紧扣人物美好品质,以读为本,层层深入,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从而实现学生与作者、文本的真诚对话,真正做到了让课堂成为学生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从语文课的特点出发,读—悟—读,让学生从读通课文到体会语言文字再到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体现出朗读的层次,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的体会感受更加顺畅自然到位。如在学生读过课文,找到重点词语,却难以想象黄河气势的关键时刻插入黄河的一段录像,用黄河那奔腾不息的黄水、排山倒海的气势和震耳欲聋的涛声同时冲击学生视听觉器官,震撼学生的心灵,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让学生自觉调动“大脑词库”畅谈眼前具体可感的黄河,最后赏读文中第一节描写黄河的精彩句段,适时补充古今描写黄河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全方位地感受到母亲河那荡人心魄的气势,使学生在形象的画面、声音中触动心灵,豁然开朗,感受深刻,再次朗读时很容易读出黄河的气势,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此外,教学中我还注重了标点符号的停顿、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及学生们朗读时的面部表情。让学生全心深情地融入文本优美语言中。

(4)、——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二》部分诗句剖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赏析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5)、——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修。——朱栴《长相思·秋眺》

(7)、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胡秉正《咏贺兰山》

(8)、一声声浪声,将我的心飘进了母亲的怀中,母亲用她的气吞山河之势领着我前进领着我奔腾,领着我感受母亲的豪迈。人们尽情的吮吸着黄河,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他们渴望母亲的爱抚,他们需要母亲的滋润。

(9)、“呼空啸地势来狂,欲渡洮河掠帝乡”,特大沙尘暴来的时候简直是呼天啸地,气势特别恐怖,似乎要渡过黄河上游的洮河长驱直入洗掠北京城。

(10)、所以,我一时想为黄河写一首另类的诗,虽然比不上塞外将士、落难宦吏、纤夫农民对黄河的质感,也想把两千年来在这千里蜿蜒、万亩平原发生的人和事数一数,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11)、当时的诗人离开客居多年的南京,怀着“长路有时到”的自信,北上京师应试。可惜当时的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的境地,朝政腐败,阉d专权,他的抱负无从实现。这首诗是他夜宿时所看到黄河边凄凉的景象,发出一生漂泊已久的伤感之作。

(12)、①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河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3)、春早尚寒,或曰料峭。隔壁同事张海亮日袭千里,猎摄于黄河乾坤湾,展大幅于余面前,貌以激扬,指上点下:“壮哉乎,阴阳乎,天工乎,五体投地乎”云云。

(14)、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15)、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16)、漫道闺中飞破镜,本在孟津居,应得东流入汉家,走出黄河凌。陆畅(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楼压黄河山满坐,春草生黄河。

(17)、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和友人招游西湖(明)杨周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18)、例句:你不用再争辩了,~,还是对我有意见。

(19)、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

(20)、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2、描写黄河气势的诗句为谓

(1)、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李白《公无渡河》

(2)、《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3)、    但是你看,也只能、只有在秦、晋、豫接壤的潼关,在潼关岳渎公园的岳渎阁上,你才会看到另外一个黄河,看到黄河性格的另一面。才会为它陌生的、非同寻常的、雄伟磅礴的气势所震撼,才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连声赞叹!

(4)、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5)、“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

(6)、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7)、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惟有闲鸥***。浪挟天浮,山邀云去,

(8)、枫落河梁野水秋。——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9)、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写的黄河的诗句

(10)、——李白《公无渡河》箜篌所悲竟不还。——李白《公无渡河》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1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12)、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过黄河〔明〕李东阳清口驿前初放船,长淮东下水如弦。

(1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4)、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15)、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王昭君《怨词》

(16)、圣心无所隔。杜甫(黄河二首)黄河西岸是吾蜀。

(17)、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18)、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19)、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许浑《汴河亭》

(20)、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描写黄河气势的诗句有哪些

(1)、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戎昱(塞下曲)上山望胡兵,望尽黄河一曲无,黄河入海流,山崩鬼哭恨将军。

(2)、——李白《太原早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李白《公无渡河》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3)、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4)、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9)、李白《寄远十一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杜甫《黄河二首》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

(10)、  直到唐代,山水诗特别是描写大山大河的诗歌,在诗坛上才趋于成熟,并迅速达到了卓越之境,可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诗人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创作经验,在今天仍值得我们承传吸取和发展。

(11)、教学时,我将课题分两次板书。首先板书“主人”二字,通过谈话引入,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人”而非“黄河”,描写“黄河”是为了衬托“主人”的品格和精神服务的。之后完善课题,让学生读后质疑。整个教学过程紧扣问题展开,紧紧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的伟大和不平凡。

(12)、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黑如墨的支脉河,却从没看见过黄河的水。黄河的水真黄呀,黄得仿佛那是一朵朵盛开的野菊花。

(13)、“若非塞草没天际,哪得平沙入汉疆”,这两句是作者的分析之语。他说,如果不是因为边塞的生态环境日渐***劣,草原、胡杨林等植被面积越来越小,哪里会导致这个沙尘吹到中原来。

(14)、"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15)、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6)、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17)、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黄河颂中的诗句黄河颂中的诗句: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18)、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2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4、描写黄河气势的诗句五言

(1)、陆畅《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薛逢《凉州词》黄河却胜天河水,万里萦纡入汉家。

(2)、译文: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3)、宋之问(伤曹娘二首)河伯怜娇态。周周亦何辜,西看逻逤取封侯,西戎休纵犬羊群,浪淘几簸自天涯,黄河已复清。

(4)、  在古代诗坛,山水诗的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汉代以前,很少有诗人以山川风物为创作题材,这和农业生产力尚处于低下阶段以及文化思潮的影响有关。汉末,曹操横槊赋诗,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千古名句。这类好诗好句在当时如凤毛麟角。

(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7)、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

(8)、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____明宋琬《渡黄河》

(9)、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面对潼关的黄河的奇观伟景,你的娇骄之气会荡然无存,会觉得自身接上了天地之气,会气力勃发、精神倍增,会自然领悟李白咏黄河之诗的神韵,感念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

(10)、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未知)

(11)、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寄杭州友人(明)钟禧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3)、李益《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孟郊《杂曲歌辞·羽林行》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

(1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15)、李益《塞下曲》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柳中庸《河阳桥送别》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6)、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7)、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颀《送魏万之京》

(18)、     黄河,它翻卷着、扑腾着、涌流着,它是大自然、大手笔书写在大地上的大草、狂草。它的激情来自远古,也来自未来。山为它开门、地为它展路。它无限的延伸而来,延伸而去,把千万年流去的又都流回,潼关的黄河通过了潼关、潼关的人,才真的声情并茂、仪态万方。潼关人也因黄河、黄河之水而九曲回肠、而自成乾坤。潼关的黄河充满了激情、豪情,也充满了创意、充满了灵感和预示。

(19)、我问了一下黄老,这首诗是他2002年3月19日写的,当时是因为中央报道北京遭遇了近13年未有的沙尘暴。虽然时间已经过了近十五年,但现在读来仍然有现实意义。(灰墨齋主人)

(20)、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

5、描写黄河气势的诗句的书法作品

(1)、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棹唱临风断,樵讴入听喧。

(2)、此诗作于王维居济州期间,诗中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深沉、壮观、气势磅礴,抒发了思乡之情,发人遐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把山水写得崔嵬峥嵘,黛色葱郁,气势廓大,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的明朗风格。

(3)、  然而,山川风物呈现的景色与神采,又是通过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传达到读者的面前。换言之,大山大河的形象,必然刺激诗人的思想感情,“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于是,审美客体之“神”,与审美主体之“神”相融合,这才通过文字符号,把山川的意境呈在读者面前。因此,优秀诗人笔下的自然风物形象,往往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影,他们对大山大河的描写,既能加倍显现原型之美与造物之神,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寓,呈现为情景交融的佳作。如李白写的庐山瀑布,和他豪放不羁、爽朗浪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当他以广阔的胸襟和眼界去观察庐山瀑布时,便把胸中的豪壮之气与山河连为一体。他写其他大山大河的气势,也无不如此。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这一点李白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在《赠裴十四》一诗中就说,“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可见,山川客观呈现之神之象,和诗人主观之情之意,是紧密联系并融为一体的。李白一向意气冲天,他所处的盛唐时期,尽管时政有许多弊陋,但起码表面上还是全盛和开明开放的局面。在这样的时代态势中,李白把山川之神与自身的豪气融为一体,他所写的山水诗,也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气象”。清初画家石涛说过:“山川使余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余也,余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诗论与画论是相互贯通的。石涛的看法正好说明,作为审美客体的山川景物,在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总是和作为审美主体诗人的思想情感交融为一体。上述李白的诗是如此,历代优秀的诗人也是如此。

(4)、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5)、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

(6)、诗仙李白不止一次提到黄河,但他在《将进酒》里写得最有气势:

(7)、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8)、岑参《送王录事却归华阴》醉眼轻白发,春梦渡黄河。岑参《阌乡送上官秀才归关西别业》县中饶白鸟,郭外是黄河。

(9)、     再看,张祜在他的《入潼关》诗里有联“地势遥尊岳,河流侧望关”和前面诗里的“***”字、“抱”字一样,“侧”字作为此诗的诗眼,也不无例外的说明,黄河面对潼关,也只能从侧面望望,而不得不侧身而过。还有吴融的《出潼关》“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作者站在关上,居高临下,之间黄河从关城脚下掉头向东,同样是暗示隐喻关城之坚固牢靠,高俊、雄奇。描写潼关黄河的著名词文、诗句举不胜举,这里信手拈来的几例,已足以看出端倪。

(10)、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1)、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李益《塞下曲·其一》

(12)、渡头杨柳知人意,风景阑珊初过春。千里万里春草色。

(13)、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未知)

(14)、     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一路奔流而下的黄河,来到潼关,来到岳渎阁下,来到十里画廊的身边,来到游客的眼前,这从远古涌来的河水,冲刷过多历史的断层?细密的波纹里,留下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而今,仍然在日日夜夜、蓬蓬勃勃地流着,怀着倾泻不尽的情愫,依依不舍的离开潼关,向着东方,向着大海,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15)、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

(16)、将登太行雪满山,将渡黄河冰塞川。——《行路难》

(17)、那么是不是大家少开点车,多种点树,雾霾、沙尘暴就会小点呢?这是个涉及生态环境学的专业话题,我是外行,还是少说为妙。

(18)、忘却了英雄,多少无奈?天生神勇冠三军,宇宙大气横九派。居东方,引领全世界,划时代。

(1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20)、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1)、此水何当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3)、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

(4)、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____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5)、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____唐李白《公无渡河》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当(蒲中道中二首)苍苍中条山,厥形极奇磈。

(7)、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写出了滔滔黄河的雄伟气势。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

(8)、“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9)、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10)、胡曾《咏史诗·黄河》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周朴《塞上曲》内中知是黄河样,九曲今年彻底清。

(11)、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李白《塞上曲》

(12)、我欲涉其崖,濯足黄河水。孟郊(送柳淳)青山临黄河,下有长安道。

(13)、新课标指出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归纳主要内容”这一教学重点的学法指导。通过环环紧扣的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抓住课文中的重要事物和词语”或“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这两种常用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4)、波滔天,尧咨嗟。——李白《公无渡河》描写黄河气势磅礴的诗句篇6黄河夜泊

(15)、“闻道安西有筹策,振师瀚海促沧桑”,分析了之后如何解决呢?最后两句就是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

(16)、     只有亲自站在这里,站在岳渎阁上俯瞰黄河,才会有种亦真亦幻的神奇,有种超乎寻常的亲近。俯瞰和登临相似,都有一种审时度势。观照古今、反观内心的美感。俯瞰着、阅读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不就是水的文化吗?潼关人对黄河不但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爱恋、更有着若对天地日月一般的崇拜和敬畏。

(17)、  山川景物,异彩纷呈,往往能触动诗人的心扉。然而,不但把山水视为衬托作者心情的背景,而且把它视为创作题材的主体,这种做法直到魏晋时期才成为诗坛的一股潮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王士祯也说,“迨元嘉间谢康乐出,始创为刻画山水之词”。确实,魏晋之世,以山川景物为题旨的诗歌仍未臻成熟,描绘景物往往罗列成堆,没有多少意思。即便有个别佳句,也只给人们留下一些印象而已。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一作朱斌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9)、总有阴阳互逆时。有关黄河的诗句加赏析250字登鹳雀楼

(20)、将登太行雪满山,将渡黄河冰塞川。——《行路难》

(1)、黄河清有日。王建(舞曲歌辞·独漉歌)独独漉漉。

(2)、——李白《公无渡河》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李白《塞上曲》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译文:月光下黄河横躺,月光下战场似的黄沙漫漫。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吴会:书信难寄遥远的会稽,去燕台的路啊还很漫长。我这样长年的四处漂泊,竟再也不觉得是客居他乡。

(5)、李峤《又送别》黄河冰已合,意又向南牧。戎昱《塞下曲》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6)、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8)、王维有关黄河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9)、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城外的黄河岸边,这是诗人登楼所见自然美景,描绘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10)、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寄远》李白与王维笔下关于黄河的诗句李白有关黄河的诗句:

(1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2)、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____唐张蠙《登单于台》

(13)、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月蚀西方破敌时,鹤露宿,曲中偏爱浪淘沙。白云度汾水,此中怨声流彻天,朔风劲裂冰。

(14)、诗人给我们描写了黄河的气势:就像银河之水倒泻一样,黄河之水奔腾而来;只需要片刻的时间,就掀起了排天的浊浪。黄河惊不惊,当然惊;黄河险不险,当然险。但诗人要说的是“人间更有风涛险”,要远超黄河风浪之险;所以,我们不要说“黄河是畏途”,准备迎接人间的凶险吧!

(15)、     同样的,被当作对联,书写于潼关城门楼上的“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的“抱”字,也是神形***肖地写出,黄河只能在关城之下,望关兴叹,只能在雄关的外边作抱关之势。同样是衬托出潼关巍然屹立的雄奇和险峻。还有写潼关黄河的“万里河流第一湾”的“第一湾”确真是名副其实,不论黄河有多少曲、多少湾,只有在潼关的大曲折、大转弯,才是第一曲、第一湾,有潼关在此,黄河不得不曲、不湾。诗人峻德的《望潼关》望见的不过是“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诗的意境宏大,壮阔。不仅此人,谁在望潼关时,都不会不望见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