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传习录
1、传习录
(1)、据说,王阳明在十五岁前后立下一个毕生的目标——做圣贤!
(2)、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3)、2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4)、解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5)、● (听学·传习录)无善无恶心之体(31)
(6)、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7)、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8)、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9)、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已开通认证号(ID:dushi918和dushi828),欢迎订阅。
(10)、陆澄说:“世上著述纷繁,大概只会破坏孔孟圣学吧!”
(11)、而曾国藩则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候,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皆在我们的“内心”中,所有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13)、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14)、那么心学里的“善”“恶”是什么呢?心学里面的“善”,是《尚书》“允执厥中”的意思,就是“妥当、恰到好处”的意思;“恶”就是失准的判断。打个比方,比如张三偷东西,按照赃物的案值,按法律判他三年有期徒刑,他进去蹲三年出来了。这是符合被惩罚恰当的标准。这是什么?这就是“善”。他本来应该判三年,结果法官判了五年。那还是“善”吗?显然不是了,已经是“恶”了。如果他本来应该判三年,结果判了一年就放出来,是不是“善”呢?这点事容易模糊的,这也是一种“恶”,因为对于受害者而言,判三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妥当的事情。如果小偷只是受了一年惩罚就出来,对受害者或法律规范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伤害。
(15)、(解读) 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能够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16)、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17)、除了钱穆先生推崇之外,近代的曾国藩、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人也都高度盛赞!当代商界大佬,比如刚刚过世的稻盛和夫,还有小米的掌舵人雷军等人,也都受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18)、如果我们的心不动、不被物化,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不同,就会发现先前所见都是颠倒的,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心放逐出去了。
(19)、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20)、王阳明龙场一悟彻悟心法内涵知与行是合一的“格物”格的是内心《朱熹晚年定论》,王阳明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龙场一悟”让他悟彻心法的内涵,他发现了朱熹解释最为关键的“格物”一词的错误。王阳明认为外在的言行都是源于内心,有怎样的内心就有怎样的外在言行,知与行是合一的。可当时,朱熹是国子监,天下儒者都是朱熹的学生,他们并不认同王阳明的看法。直到朱熹晚年,朱熹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可已经没有办法纠正以往的错误了。幸好,朱熹在跟学生的书信往来里写得很明白,说自己以前对孔子学问最关键的“格物致知”理解有误。王阳明把这些书信收集起来,编为《朱熹晚年定论》,收集在《传习录》里面,使得这一心法的真正意涵得以留传,发扬光大。
2、
(1)、一个人,若是真的用功,他人的毁谤或是欺慢,也会是一种磨炼,也是使自己的道德进益的机会。如果不用功夫,那么别人的毁谤就是登时将自己击垮的魔鬼。每一次外界的挑战,都是对本心修养的一次考验,是将其作为“进德之资”还是“魔”,就看自己的功夫了。
(2)、18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3)、这句也是继承了孟子思想的精华。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常省察自我,反观己心,去除障蔽,不可松懈,才能有所进益。
(4)、阐析:有人问王阳明:“安静无事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不知道冷静处理了,这是为什么?”
(5)、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7)、● (听说·传习录)知行合如何开始(15)
(8)、第三个阶段才是你走过去和她打招呼:“小朋友你好,萌哒哒的好可爱呀,在哪个幼儿园呀?”。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行”。
(9)、平宁王之乱后,宫内的太监张忠为报先前的恩怨,来找王阳明麻烦。他看王阳明一副书生模样,就约他观看京军训练,并在现场让一介书生王阳明射箭。
(10)、这几句即王阳明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要是真的对某事物有所认知,那一定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产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行”就已经开始了,只有切实展开行动,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亲自实践了,便是已知了。
(11)、⊙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12)、这首诗大意是说,人人的定盘星、定海针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我们看到外在的千变万化,是因为我们心动了,心被带走了,带到千千万万的事事物物那里,我们的心被物化了;
(13)、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王阳明要做的就是引人“求其放心而已”,就是召回“放”出去的心,让心回归本位。
(15)、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16)、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贵州的龙场,王阳明找到了他寻求已久的那个“道”:道即在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7)、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18)、大小明嘉靖二十九年王畿重刻本25MB,黑白7MB
(19)、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20)、● (听学·传习录)虽小道,必有可观(22)
3、
(1)、“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2)、“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3)、解析: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4)、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5)、(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J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6)、29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7)、想必大家都看过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应该都依稀记得里面有个专横跋扈的宁王,这个王爷在电影中没造反,但在历史上,他真的造反了。
(8)、17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9)、近代的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当今的小米扛把子雷军,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等人,都高度盛赞、一直推崇阳明“心学”。
(10)、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1)、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12)、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是,当我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会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13)、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14)、王阳明认为,圣人所传的学说只有一个,就是将认识与实践合而为知与行是一事两面。做到知行合知而能行,才能在实践检验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15)、先生说:“人心天理俨然一体。圣人把它著成书,仿佛写真传神,只是告诉人们一个总的轮廓,使人们依据轮廓而进一步探求真谛。圣人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本来是不能言传的。世上的诸多著作,只是将圣人所画的轮廓再摹仿誊写一次,并妄自解析,添枝加叶,借以炫耀才华,与圣人的真精神背道而驰。”
(16)、第二阶段是我们心里情绪发动起来,开始的心理活动;
(17)、● (听学·传习录)少年立志,心向圣贤(1)
(18)、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9)、只要一个人心存正气,行得正,就不怕被鬼迷了心窍。好色,就是被色鬼迷;贪财,就是被财鬼迷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就是被怒鬼迷了……诸如此类,与其说被什么鬼迷住了,其实都是自己的心不正,不能定。
(20)、(解读) 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4、
(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2)、(解读)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3)、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4)、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及该行为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的好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的益处。
(5)、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蔡汝楠(1516年-1565年),字子木,号白石,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6)、正德五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当地百姓因为无法忍受官府的压迫而发起暴动,王阳明安抚百姓,并承诺为其做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任期间,他以疏导为主,关心百姓的诉求,也积极推行教化。这种行政管理方式,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7)、王阳明是个认真的人,他开始发奋读朱熹的书籍,不仅读,还身体力行,比如格物,他就对着竹子来格,也就是凝视竹子。凝视了几天之后,王阳明病倒了,还是没发现圣贤的道理,此路不通啊!
(8)、阐析: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良能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9)、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10)、● (听学·传习录)从依本心,尽我天性(12)
(11)、|读史开眼界|ID:dushikaiyanjie
(12)、《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之“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中国哲学史上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著作。
(13)、只有理解透彻了,就记住了,若是只为求记住,那么记的过程会很痛苦,而且也不会理解透彻。而只要理解透彻了,自然就记住了。但理解也不是最高的,最终极的境界还是“自家本体”——自己的心。理解最终还是为自己所用,如果目的是求理解,那还是不够的。
(14)、13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5)、本书是关于《传习录》的精细解读,作者舍弃逐条逐句的解读方式,主张明义理与通训诂并重,并择其要点、循其脉络、扣紧义理。全书引经据典、论述严密、考据与义理并举,从阳明思想遍历的轨迹、阳明心学的确立、格物学说的重释、知行合一的意义、良知学说的提出等方面,呈现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本体工夫”等为架构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为世人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理解“阳明心学”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帮助,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力作。
(16)、不仅直接针对当时程朱理学的弊端而发,而且其心学渊源,近可上到陆九渊的思想,远可抵达《孟子》《尚书》《孝经》等诸多古籍。
(17)、大多数人都生怕被人认为是“不能”,认为只有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才能强大自己,证明自己,以为强大后就能为所欲为,这些鼠目寸光的逻辑,早已渐渐露出自食其果的衰败痕迹。中国,有实力有能力,却肯因为社会综合问题的解决与融合,而暂缓迈入所谓现代文明的发达,这是中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独有的“不为”的智慧。
(18)、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19)、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20)、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依照阳明心学而能成世俗之功,其原因之一恰恰是他们践行了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
5、
(1)、但王阳明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雷到别人,是真的雷到别人。11岁那年,王阳明和他祖父落脚金山寺,在寺中,面对夜晚的大山和皎洁的明月,王阳明写了两首诗:
(2)、● (听学·传习录)对症下药,从心开始(16)
(3)、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而且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
(4)、《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5)、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6)、13: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7)、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8)、(作者)宋濂 (朝代)明送东阳马生序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9)、 该书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本书结合并吸取近年来最新收集整理的王阳明文稿、资料及研究成果,亦参考比对了其他版本的王阳明文集,并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全书做了精心的编排和修订。
(10)、(解读) 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自己的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阳明先生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11)、● (听学·传习录)赏不逾时,罚不后事(38)
(12)、● (听学·传习录)教化先行,风俗可美(39)
(13)、23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14)、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15)、“知行合一”的“知”,在心学里指的是“知觉”的意思,不是知识,如果你理解成“知识”,整个意思就完全变味了。我们讲“行”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行”就是行动。开始去做事了就是“行”。实际上完全不是这回事,“行”是分三个顺序阶段的。
(1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7)、此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本为明嘉靖三十年蔡汝楠刻本的衡湘书院重印本。全书分七卷。上卷分三卷同于通行本,下卷分四卷,收有《答徐成之》二篇、《答罗整庵少宰书》、《答人论学书》、《答周道通书》、《答陆原静书》二篇、《示弟立志说》及《训蒙大意》九篇。卷首除载有南大吉原序外,还载有嘉靖三十年孙应奎序,卷末有蔡汝楠后叙。孙序和蔡叙均谓此录乃阳明手授孙,孙按部至衡,令蔡刻于石鼓书院⋯⋯比较诸本,日本学者大西睛隆的推断,唯蔡汝楠刻本保持了南大吉刻本的原型,其他诸本均为南本(刊刻于嘉靖三年的南大吉本《传习录》原本,今不可见)之改编本或续补本。
(18)、解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19)、● (听学·传习录)“傲”为人生第一大病(45)
(20)、● (听学·传习录)事预则立,人存政举(50)
(1)、● (听学·传习录)成圣的标志是“纯乎天理”(30)
(2)、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3)、周月亮教授的《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极为重视《传习录》的版本。
(4)、自此以后他就矢志不渝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
(5)、0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6)、《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7)、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
(9)、王阳明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多磨炼自己,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所以,你必须在事上多磨炼自己,让自己见识多了,历练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乱,能够从容处理。而如果你只是爱静,爱空想,那是叶公好龙,遇事依旧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修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0)、● (听学·传习录)第一等事:读书学圣贤(29)
(11)、形制尺寸框6x5厘米(上下两栏),九行行十七字,白口无鱼尾,
(12)、好多人认为,我善良,是不是我就该怎么样怎么样?实则不然,善良并不是无条件的让步,也不是软弱可欺。“善”只是一个妥当的、恰当。所以,以直报怨并非不善。
(13)、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14)、良知就是行事的“头脑”,支配人的行为。遵循良知而行事,以不变应万变。不在于受与不受这个行为,而在于受或不受的道理。该受的时候就受,不该受的时候就不受,看你心里明不明白这个理。
(15)、打个比方,你在路上碰到这么一个小女孩,大眼睛萌哒哒、三四岁的年纪,穿着花裙子,看起来非常萌非常漂亮,那种感觉很可爱。
(16)、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