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网络语言的特点
1、网络语言的特点论文
(1)、二是导致“不会说”。一些青少年网民用外文字符、谐音字、数字随意替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如不加以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语言的正确表达。
(2)、词素的组成是以字词为主,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和数字还有少量图形加入其中。
(3)、(狗带):“狗带”是纯音译过来的新词语,狗带=godie,意味“去死”,这一词来源于黄子韬的一段英文rap。
(4)、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汉语规范化教育。开展网络用语辨析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违反汉语规则的行为,清楚语言文字使用的“对错美丑”。学校可以组织演讲、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热爱汉语、正确规范使用汉语。
(5)、 更新过快,新词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快速度的更新是最让人震惊最明显的现象,往往几天前才出现的新词立即被后来者居上,淘汰出局,令人目目瞪口呆,很难立即接受。
(6)、在语言产生之初,人们交流最普遍的方式是“口耳相传”,这种交流方式对交际时空有着严格的限制,要求交际双方处在相同的时间,地点之中。“口耳相传”的交际方式能够传递出言语之外的多重信息,如:眼神、动作、表情等视觉信息和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听觉信息。和其他交际方式相比“口耳相传”的交际方式能在相同时间内传递出更大的信息量,但这种“口耳相传”的交际方式对交际时空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而且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转瞬即逝。网络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交际时空对交际主体的种种限制,实现了网络交际的时空无阻碍化,交际信息可长可短,可连续亦可以间断。网络将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一个聊天室尽情地畅谈,尽情地“侃大山”。
(7)、所以,他认为,网络语言亦当如此,民间交流不宜干涉,文化出品必加规范。
(8)、结语:“语言样式是环境的产物,出现了新的网络环境,就肯定会产生出新的网络语言”⑤。在相对宽松自由的虚拟网络语境中,广大网友创造和使用了诸多网络新词语,这些新词语的使用也增强了网络语言的交际效果。网络语言是一种始终处于动态发展和广泛传播中的语言模式,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既要重视标准语的规范统亦不可忽视言语活动的灵活性和语体的多样性。当然,所谓的“灵活性”不是随意性、自由性。交际时要注意交际的对象和场合,使用恰如其分的网络交际语言,从而达到和谐愉快的交际效果。
(9)、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首先,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关注度。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时尚娱乐性、传播迅速性等特征,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从而促使他们关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政治事件,增强其政治认识度。其次,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当代大学生民主参与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通过中学时代的政治教育,树立了一定的民主观,提高参与其中的主动性。
(10)、标新立异。网络语言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创造方面作用较大,对常规语法是一种突破。
(11)、四是导致“无美感”,某些网络新词新语新文体对语言自身带来冲击。汉字历史悠久,表形表意,意蕴深厚,只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华而不实。
(12)、网络语言传播力强,不规范甚至低俗的网络语言绝会对语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13)、社会建构论认为,情绪的社会分享和传播,一个重要目的便是“限制不受道德欢迎的行为或形成合宜的动机和意愿。”(Harré,1986:80)因此,饱含道德判断的深层情绪是激发网络语言群体传播的重要动力。网络语言的大规模群体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深层情绪的传播与整合。
(14)、危机?转机?互联网时代的主持传播(附一篇)
(15)、四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化为活生生的事例引导和具体的活动感悟,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庸俗的网络语言。比如,可以开设以汉语传播推广为内容的电视和网络节目,弘扬汉语言文化之美。
(16)、的确,网络语言刚刚在网民的键盘上跳跃、进入国人视野的时候,网络交际场景还较为简单,如最初人们经常使用的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版(BBS)等,以及经常上网冲浪的各种网络社区;网络传播技术还没有现在这样强大,表现手段也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样,网上聊天和BBS就成为网络语言的主要策源地。网络语言更多地表现在词语层面的嵌入式使用,按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就是“语码混合”,即在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中,字母、数字以及电脑所能提供的各种符号,与通用汉语文混杂在一起。下文可以视为网络语言多语码混合的经典案例:
(17)、课堂教学。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一线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读懂资料。用社会热点导人课堂内容,应该改变以往由教师用干巴巴语言描述呈现的枯燥方式,尽可能的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带来听觉冲击,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引发思考。任课教师不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热点,从中积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要了解并整理其衍生出的相关网络流行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18)、李燕,博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时政新闻中心编辑。
(19)、网络语言情绪能量的发挥,需要以网络语言的大规模传播、使用为前提。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像基因一样的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meme),能够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并像病毒一般传播(何自然,何雪林,2003)。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谢朝群,何自然,2007)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这一过程反过来也说明了语言的流传原理,即语言是通过其使用者(宿主)的模仿、复制而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20)、 (7)徐耀军: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J),新闻界2009年第3期。
2、网络语言的特点外语词语多术语多
(1)、大学生向来是推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锋,再加上各种媒体的交互作用使这个人群的思想空前活跃,当代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体现出较强的持续性,以及对事件本质的关注。
(2)、标新立异,词汇五花八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没有现实社会那般受限制,于是,被各种条例束缚着地人们,在网络上大显身手,奇妙的构思想法,创造出了许多有趣的网络新词。
(3)、(1)汉语词的谐音,是指用读音相似的其他汉语词来替代本词语,如:“杯具”意为:“悲剧”;“菌男”意为“俊男”。汉语词的谐音和所替代的词语之间本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由于人们往往将喜欢的东西进行一番“嘲弄”,因此“杯具”、“菌男”等表达方式又增添了许多幽默的成分。类似的汉语词的谐音还有好多,诸如:“霉女”谐音“美女”;“大虾”谐音“大侠”等。
(4)、作为人类特有的交流传播手段,语言可谓是最高级的表意形式,在情绪认知、表达等建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RomHarré(1986:13)甚至直言情绪是“某一文化中行之有效的语言游戏”。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文化对情绪的建构,实质上是通过将意义内隐于语言来完成的。由于语言的使用与交流情境、社会环境、道德规则、情绪感知等密切相关,RomHarré(1986:12)主张,情绪研究“第一优先点应当放在语言研究上。情绪词汇有哪些?它们是在什么条件下被使用的?”
(5)、翻译型:其实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就是外来语,一般也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例如“伊妹儿”=e-mail;“瘟都死”=windows;“荡”=download,下载;
(6)、 (9)骆昌日,何婷婷: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情感性意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7)、关于这个字流行起来的最早的出处网上的说法有两种:
(8)、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欢迎您订阅!
(9)、网络语言是网络环境下出现的特殊语言形态。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计算机编程语言、网络术语(如“点击”“在线”“链接”等)和网民交流用语三类,狭义的网络语言特指第三类(俞香顺,2005:120)。本文关注的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在网络空间中交流时所创造和使用的文字、图像、表情包等表意符号,往往以网络群体传播方式广为流传,成为网民之间的“行话”。网络语言“虽然主要在虚拟空间传播,却是人们对现实社会关注和情绪表达的产物”(王仕勇,2016),它们在建构情绪的同时,也推动着情绪的社会化传播。
(10)、“我说笑尿了,妈妈问我为什么这么不小心”……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段子。《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指出,中老年人的互联网应用集中于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但是,夸张的网络语言表达,让一些中老年人在“触网”时摸不着头脑。
(11)、和文化、符号等其他资源一样,情感能量是社会网络中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是人们追求互动的驱动力之一。柯林斯进而提出“互动仪式市场”的概念,认为个体参与互动仪式是一种理性的市场行为,人们基于所具有的际遇机会和拥有的情感能量及文化、符号资本等资源,趋向于参与能够获得最高情感能量回报的互动仪式。
(12)、如今,网络已成为汉语新词语的孵化器、试验场和集散地,网络语言在其“本土化”的道路上不断与时俱进。
(13)、例如,将“大侠”说成“大虾”,将“版主”说成“斑竹”,将“好的”说成“好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诸如“I服了you(我服了你)”“有木有(有没有)”等网络语言。
(14)、(因缺斯厅):“因缺斯厅”是“interesting”的中文音译,意为有趣的,滑稽的。
(15)、如今,互联网上各种类型的网络表情符号铺天盖地,标志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表情包是虚拟语言,是“图像句子”。表情包的出现,表现出网络社交时代人际交流方式的改变:由文字沟通向表情沟通转变,由文字到图像、由知觉到感官的跨越。表情符号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16)、网络语言的第三个特征,是它有着自己表达上的小众文化。《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29亿,这八亿多人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加积极地活跃在网络世界中,他们或是为了网络上表达的新颖、或是为了增加表达的趣味性、或是为了引领或者顺应潮流而进行了很多表达上的创新。例如有“蚌埠住了”、“yyds”、“orz”这类不会出现在生活中的表达,也有“真香”、“脸都不要了”这类用一些流行人物或事件作为背景的表达。这些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表达可以算作是狭义上的网络语,它们先在或只在特定的人群——通常是年轻群体——中使用传播。这有点类似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中所说的发生在少数人中的“特殊语言”,是独属于少数人的象征体系。有的人反对这种网络语言的发展传播,认为这些原创的字词玷污了中文的纯洁性,我们应该抵制这些语言。在我看来,我们不必煞有介事地去谴责或者支持这些网络语,它只是部分网民中的“特殊语言”,借用费先生的例子,这和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的“特殊语言”一样,是小众群体的娱乐。这些网络语只是网民的一场又一场狂欢,我们可以选择参与,当然也可以选择旁观。这些有着具体特殊含义象征体系,既能在使用时活跃气氛,又能让网络语言的表达更加完善,达到你我皆知、会心一笑的表达效果。
(17)、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金海峰教授亦指出,从古到今每当时代变革急骤之际,社会交流频繁之时,语言文字表现最为活跃。互联网使得人类突如其来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革,人人都是自媒体;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声音。
(18)、接下来我将尝试找出网络语言的相比于一般交流的专属特征。
(19)、网络语言具体是什么,它以什么样态呈现,对此,很早就有学者做出了明确的阐释:
(20)、三 群体:从“小众”到“大众”再到“分众”
3、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社会文化的作用
(1)、社会热点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以网络为媒介而实现的新的人际交流的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流行语言。这些网络流行语被带入校园进行微改而在校内流行,形成了“校园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再加上手机的普及使他们能够获取及时的社会热点信息,大学生成为对社会热点反映最积极的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关注校园网络流行语,从校园网络流行语入手,将其与社会热点问题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开辟传播热点问题的新途径。
(3)、互联网,简单地理解,就是无数台电脑和存储设备的联结。这些高科技的电脑和上网设备曾经价格不菲,再加之昂贵的上网资费,都使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因此,当那些网络交际用语以其非常态、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它还属于一种小众化的语言消费品,因此就有人将那些网络词语视为黑话、秘密语,甚至嗤之以鼻,称《网上黑话一箩筐》(1999),认为《网络语言冲击现代汉语》(姚玉成,2000)、《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闪雄,2000)。这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4)、✿投稿 wangluocb@vip.sina.com
(5)、溜的释义大概是滑,但是口头语上,是表达对一种事物的熟练程度,比如说你玩麻将玩的很溜,意思就是你玩的很好,技术很厉害。666则是“溜溜溜”,是快捷赞扬别人的意思。
(6)、就是不能把网络语言看成洪水猛兽,而应看作一种新的社会方言,而且是语言中一种活跃的现象。像秒杀、山寨、给力、点赞都已经吸收到《现代汉语词典》里。
(7)、网络语言常常用调侃的口气,随意糟蹋名诗名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微信上却被改成一首《衣紧还乡》的调侃诗:“瘦小离家胖了回,乡音未改肉成堆。朋友相见不相识,笑问胖子你是谁”。好好的一首好诗,被网络语言恶搞的面目全非。
(8)、比拟造词:比拟造词是从词根的意义出发,基于新旧事物反映在人的认识中所唤起的联想而成的。如:2016年网络流行语“老司机”本义是指经验丰富的开车师傅,在网络平台上用来指在各个网站论坛中接触时间较长,熟悉网站内各种规则、内容、技术及玩法,并且掌握了一定资源的“老手”。比拟造词后的“老司机”与本词之间都具有“经验丰富”的语义特征,而后出现了“老司机带带我”等网络流行语;再如“套路”本义指编成套的武术动作,俗称“套子”或“套”,而最近流行于网络的“套路”一词则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为精心设计的一套计划,并逐渐衍生出“全是套路”、“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我走过最远的路就是你的套路”、“自古情深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等一系列用法。这种比拟造词的方式,是根据新鲜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某些相似性的特征,用已知的旧词语来指称新事物,并赋予了旧词语新的内涵。
(9)、费孝通先生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把语言和文字区分开来,语言是一套象征体系,而文字与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字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打破人和人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的空间和时间的阻隔,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并不需要文字而只需要日常生活中不涉及文字的语言交流便能发生此作用,所以在费先生看来文字无需“下乡”。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文字上网”,在网络空间中,人们交流很大一部分仍是靠文字来进行,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网络文字。一般来说,这种剥离了现实情境的文字交流的表达效果比不上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表达效果。如果网络语言只是纯粹的将我们日常交流中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交流场所等因素剥离出来而不对其中的文字做任何改变,那么网络语言的表达效果势必难以令人满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表达噪声巨大,即非常容易造成表达的意思与接收到的意思大相径庭的情况。所以网络语言自然地产生了一些独属于它自己的特征,即其与日常语言的不同之处,这些特征能让网络语言的表达更符合人意。
(10)、说法一:这个字出处是唱滑板鞋火遍大江南北约瑟翰庞麦郎在b站的另外一首鬼畜音乐《童话》里面的歌词“我开始慌了”,听起来就是“我开始方了”。
(11)、网络语言通常都想追求一种个性化表达,其使用主体大多是青少年网民。为了表达自我、彰显个性,他们往往打破规矩说话、不按套路书写,追求新奇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其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
(12)、 语意模糊,解释成千上万。网络语言中随意使用同音替代、外文缩写、图形符号、数字同音等,造成表达上的牵强附会和理解上的障碍。
(13)、 (1)云贵彬:非言语交际与文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自媒体快捷、便利、交互的特点以及信息生产、积累、共享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催生了词语及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从生态学角度看,语言的多样性体现了良好的语言生态。在自媒体时代里,人们已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快乐,沉浸于从来没有过的语言欢愉之中。
(15)、一是导致“看不懂”。不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会使语言所承担的正常沟通功能受到影响,尤其是中老年网民往往看不懂青少年网民的网络语言,抓不住准确的语义和话语背后的情感色彩。
(16)、语言和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和渠道,更蕴含着一种文化,是我们可以继承过去与实现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可以有所创新,但也要融入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血脉当中。否则,网络语言也终将只会昙花一现,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7)、网络语境不同于日常交往的语境,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网络词语的使用上,“网络新词语是网络语言的主体,也是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特点的构成要素”➂,从网络新词语的生成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8)、而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对于年轻人出现语言贫乏的问题,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
(19)、第客观看待网络语言对现实语言生活的影响。早在2001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就曾认为网络语言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一定的“烧伤度”。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给语言使用、语言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雁过留声”的各种网络低俗语言、杀人于无形的网络语言暴力,但这种冲击更多地来自网络语言的陌生化与应接不暇。如同一百年来,现代汉语的发展所经历的“五四”运动、改革开放的两次高潮,网络时代则是它的第三次高潮,二十年过去了,汉语依然是那个汉语,只是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满足互联网的思维与表达。
(20)、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4、网络语言的特点有哪些
(1)、小众化的饭圈语言,是网络语言随着使用群体的增长而出现的再分化现象,正所谓“人与群分,物以类聚”。这种分众化无疑会给圈外的人们带来某些新的陌生感,但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饭圈语言的发展符合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而且作为网络语言的下位变体,仍具有网络语言的诸多共性特点,比如前面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形式,是早就存在的一种类型;谐音造词、旧词新义等,更是网络语言常用的手法。而有些饭圈语言,也随着网民“身在曹营心在汉”网络生活方式,走出自己的圈子而进入网络语言,乃至线下的语言生活中,如2019年各类流行语评选的最大赢家“我太难(南)了”,最早就是出现在快手视频网站上的一个“土味视频”。
(2)、目前,互联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网络生活俨然就是我们的基本的社会生活,由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正在消解,走向全方位的融合,例如海内外收视观众总规模达73亿。2019年的央视春晚,快手成为其官方合作伙伴、内容分布平台,抖音成为其独家社交媒体平台,由此开创春晚社交传播的新方式。网络语言也全面走进我们的现实语言生活,套用网上的“见与不见体”来说:你见,或者不见,它就在那里,层出不穷;你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大浪淘沙。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3)、网络语言的第一个特征是它有着一些专属表达,如语气词的叠加、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在我们日常口语交流中,“啊、嗯、哦”这些语气词中所含的真实情感或含义往往要借助一系列辅助手段来判断,如表达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说话的语音语调等等,例如一个“嗯”字,既可以配合小幅度的点头来充满敬意地表示“我知道了,我这就去做”,也可以随着眉头一皱、音调上升来富含怀疑地表示“是吗,为什么和我想的不一样?”。而在网络交流中,我们无法知道这些辅助信息,但网络语言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一个“嗯”字如果让人难以捉摸,在表达肯定意图时,我们不妨说“嗯嗯嗯”,表示对对方的强烈认同,这也能让聊天气氛趋于和善,而在表达不解、惊讶时,我们不妨说“嗯???”,来表达自己怀疑的想法。同理,很多人认为一个“哦”字的回复会让人觉得对方很冷漠或者有一种不耐烦的态度,虽然这更多时候只是消息接收方自己的感觉,但我们不妨说“哦哦哦”来和善地表示“我收到了这个消息”。这些专属于网络聊天中的表达——或者说是聊天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部分交流情境,让人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甚至能从简单的字词中表达出情感。
(4)、网络语言99谐音也可以是(救救)。一般现在网络游戏里会打意思让奶妈救救我的意思,一般是对奶妈说的,让对方赶快给他加血;
(5)、数字谐音:是指用简单、方便的阿拉伯数字的谐音来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此时的数字不表示其本意,而是来表达与数字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的意义。如:“520”谐音为“我爱你”意为向对方表示好感;“4242”谐音为“是啊是啊”意为肯定回答对方的提问或者是对对方的观点、看法等表示支持;“7456”谐音为“气死我了”表达内心的愤怒之情;“3166”与日语“さようなら”(“沙呦娜拉”)读音相似,表示再见之意。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人们为了追求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运用一系列简单便捷的符号来表情达意,其中数字成为了广大网民的首选。
(6)、又比如颜文字里面的“58同坑”,指80后这代父母基本是1950年代的人,把80后、50后这两代人都坑了。
(7)、周洪波说,网络语言粗鄙化现象需要治理,语言是人的一张脸面,也是民族的一个标牌,需要健康地发展,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满嘴脏话的人他的精神有多么健康。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语言粗鄙化的倾向,关键在于要治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果我们的现实社会对说脏话零容忍,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