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语录>语录大全>《论语》文言文翻译(138条)

《论语》文言文翻译(138条)

时间:2023-12-18 20:52:25 语录大全 本文作者:admin
  • 相关推荐

论语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1、论语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2)、(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8)、(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1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13)、饭疏食饮水(                )

(14)、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5)、(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论语原文译文7子之武城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6)、(译文)孔子说:爱好勇敢的人,如果厌恶贫困,就会作乱生事。对于不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人,如果厌恶得太过分,也会使他作乱生事。

(17)、(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8)、(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19)、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论语》文言文翻译

(1)、(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3)、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4)、(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6)、(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7)、(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0)、(习:温习)(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亦:助词,也)(说:同“悦”,愉快,高兴)(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3)、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5)、(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6)、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

(17)、(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9)、(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20)、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3、论语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拼音

(1)、(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温故而知新(               )(              )

(5)、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6)、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8)、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9)、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0)、(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11)、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12)、(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13)、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14)、(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5)、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16)、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7)、(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18)、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9)、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

(20)、(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论语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

(1)、 学而时习之(                    )

(2)、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 《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6)、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1)、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12)、(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6)、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17)、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19)、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要学习他的优点,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20)、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5、论语文言文原文

(1)、(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3)、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4)、虚数,极言很多。百、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5)、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8)、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9)、(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语录十则翻译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1)、(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12)、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13)、 四十不惑(      )        

(14)、(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15)、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6)、(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17)、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

(18)、(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9)、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20)、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1)、(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3)、(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5)、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6)、(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7)、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8)、(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9)、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10)、(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1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4)、(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15)、(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6)、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8)、论语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译文)孔子说:尧作为一个君主,真伟大啊!真高不可攀啊!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学习天。他的恩泽真是无处不到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么称赞他才好!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光辉夺目!

(4)、曾子说:"我每天反复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6)、(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8)、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9)、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12)、(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4)、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16)、(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7)、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8)、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