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思故我在是哪一位哲学家提出的
1、我思故我在什么意思
(1)、他想了半天,实在拿不出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所以干脆就把这些事物的实在性“悬置起来”,即在能够证明它们真实存在之前,先暂且认定它们不存在。
(2)、“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的理论,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3)、而另一方面,胡塞尔并不怀疑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命题中得以确定的思维明见性,他愿意跟随笛卡尔至第二沉思,即主张可以利用所有那些通过明白清楚的感知而被给予的东西,即纯粹意识或思维:“我们承认纯粹思维的被给予性是绝对的,然而外部感知中的外在事物的被给予性不是绝对的。”(注:参阅: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1986年,页)因为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超越的。正是事物的超越性才使我们对事物产生怀疑,从而导致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提出。接下来,胡塞尔进一步指出对纯粹思维的把握必须以方法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同时强调两点:首先,这种哲学的、方法的反思奠基于非课题性的原意识之上,是对原初意识活动之进行的回顾性考察,因而必须以原意识为前提,这与笛卡尔所说的“直接认识”构成“反思认识”之前提的说法是一致的。其次,胡塞尔将现象学的反思严格区别于自然的反思:现象学的反思必须是“实项的描述”,而不能是“超越的意指”。一个感知是否明见无疑,这在本质上并不取决于目光的朝向:内向还是外向,而是取决于对象被感知的方式:内在还是超越,相应还是不相应。——在这里,笛卡尔的“我思我故在”已经被还原到“纯粹思维”之上,它们在进行的过程中被原本地意识到,而后通过哲学反思而成为内在的认识对象。由此出发,胡塞尔建构起现象学意义上的“第一哲学”。(注:对这个结论的详细论述可以参阅拙文:“胡塞尔哲学中的原意识与后反思”,载于:《哲学研究》,1998年,第1期。)
(4)、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产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该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整个系统下落的速度应该最快。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5)、如前所述,笛卡尔本人,也包括以后的许多解释者如黑格尔,都在形式上将“我思故我在”理解为第一性的原理,而非间接的推理。因而在它之前不存在一个所谓“所有思维着的东西都存在”的大前提,恰恰相反,这个前提要从它之中“引申出来”。(注:参阅: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卷页3)而在这个原理的质料方面,它的首要内涵是对“我思”的提出。接下来,“我思”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原理的首要内涵,乃是因为它无需其他的中介便可以直接地自身意识到自身,成为一种类似于经院哲学的“自因”的东西,笛卡尔也将它称作“自身的确然性”。
(6)、因此,对于哲学家来说,从“思考的我”开始思考,进而一步步了解世界,仍然是个可行的方法。从这点来看,笛卡儿在今天并不比400年前落伍。不过哲学家们当然应该认清,他们既不是脱离脑部也不是借脑部的帮助来思考。脑部自己在思考,而脑部也产生出这个在想“我在思考”的“我”来。然而,笛卡儿在使用“我”这个词上是否正确无误呢?他难道不是应该说“如果人在怀疑的时候无疑是处于思考状态的,那么必定存在着思考这件事”才对吗?与其说“我思故我在”,不是更应该说“思想存在”吗?这个被偷偷带进来的“我”到底是什么呢?
(7)、笛卡尔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创立了著名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8)、这位对古老的中国充满敬仰和好奇的学者,就是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
(9)、安瑟伦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之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
(10)、总之,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不但是哲学必不可少的,而且对哲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怀疑,不可能有近代哲学的产生。
(11)、李睿同学为我们介绍《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说是推动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儿童拥有无限的求知欲,而好奇心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起了重要的作用,就像一个动力火箭头。
(12)、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命题既是最简单、最为流行的,同时又是最费解、最受争议的。对这个命题的解释迄今已经进行了三百多年,然而时至今日,例如德国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斯泰格米勒(W.Stegmuller)仍然可以坦率地承认,“尽管对‘我思故我在’的论述文献已经汗牛而充栋,至此为止却没有一个诠释能使我满意。我今天对此也只能说,我不明白应当如何解释笛卡尔这个定理。”(注:W.Stegmuller,Metaphysik,Wissenschaft,Skepsis,Berlinu.a1969,S.19Anm.)斯泰格米勒的这一坦白当然不是自认理解能力低下,而是试图表达一个对此近代哲学之标志性命题进行再审核、乃至彻底推翻的意向。“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命运实际上是近代西方主体形而上学或自我形而上学命运的浓缩,而推翻这个命题的意向自此命题提出的第一天起便层出不穷,对此可以有笛卡尔本人受到的诘难和为此作出的答辩为证。
(13)、现在我们要将目光关注在现象学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解构上。莱维纳斯曾经认为,现象学之所以在当代思维中获得举足轻重的位置,乃是因为通过现象学的分析可以把握到古典思辨哲学所无法接近的东西。(注:参阅:E.Levinas,DieSpurdesAnderen.UntersuchungenzurphanomenologieundSozialphilosophie,ubersetztvonW.N.Krewani,Freiburg/Munchen19S.Iff.)这个主张可以从下面的分析中获得一定的印证。
(14)、首先出场的是王睿同学,他为我们分享的是《7岁开始的儿童哲学》。“这把椅子是绿色的,但关上灯,绿色又去哪了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再平常不过,但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它到底去哪了呢?儿童拥有独一无二的批判性思维,对任何事情都打个问号。他们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又是那么可贵,直击内心。
(15)、在哲学史上,这个命题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16)、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指引人们寻求上帝的路径。
(17)、2007年春。位于波士顿不远处的一幢粉刷成白色的木造单层楼房,屋前有一大片种着青翠草坪的庭院。在这里住着笛卡儿二世(RenéDescartesjunior)。他坐在客厅的壁炉边,衣着轻便:一件灯芯绒的裤子、格子衫外头套了一件编织毛衣。他舒适地靠坐在沙发里,开始诉说着:我身处美国。我的事业从法国经过荷兰,最后到了这里。此刻,我刚从纽约一个国家健康中心所举办的专业研讨会回来。趁着新学期还没开始,不会被授课和考试牵绊之际,我有机会好好安静地与我的思想对谈。由于我已决定对一切不够清楚明白、无法缜密探究和呈现的事物存疑,因为这是通往真理唯一的路,因此我首先必须对于未经查验就被哲学带来世上的那些错误的确定性提出质疑。让我们从那个身体和意识被不幸地分割之处开始吧。虽然那并不是由很久以前的那个另一个自我发明的,却根深蒂固地为哲学界所深信。
(18)、一方面是多数人看到的比一个人看到的更明白。
(19)、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20)、笛卡尔的宗教信仰在学术圈中一直被严格地争论着。他声称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以及“沉思”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但是在他自己的时代,笛卡尔被指控宣扬秘密的自然神论和无神论信仰。
2、“我思故我在”在哲学上属于
(1)、笛卡尔一生孤苦,身体欠佳,但这位沉静多思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英国的培根一起,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的新起点:认识论的转向。正是由于笛卡尔、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和洛克、休谟的经验主义,才使得康德写作三大批判。这几位大哲学家联合起来,共同谱写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壮丽篇章。
(2)、伏尔泰——幸福是由若干快乐感觉构成的一种抽象概念
(3)、这里当然还需要强调在伽里略和笛卡尔之间的不同之处:物理学家伽里略所发现的是直观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它可以说明所有物体的发生,而元物理学家(形而上学家)笛卡尔所把握到的则是意识的基本真理。(注:参阅:W.Windelband,LehrbuchderGeschichtederPhilosophie.S.3)或许这便是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分界处,也是主客体关系的起源所在。这是与近代方法意识密切相关的近代特殊对象意识,它是使近代有别于古代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可以说,自笛卡尔起,究虚理(理性中心)与求自识(自我中心)在欧洲思想史上达到体系的、逻辑的统一。这个统一可以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之命题中得到最浓缩的表达。
(4)、“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5)、从1596年出生到1650年2月因肺炎病逝,笛卡儿成就了些什么?
(6)、把“我思”是经验论中的“我在思考”,“我在”理解为经验中的客观存在,“故”表示因果关系。结果这一命题就理解为:“由于我思考所以我才存在”。(英国 霍布斯)受此影响,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也持这种解读立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苗力田和李毓章两位先生。
(7)、而在笛卡尔之后,近现代各派哲学的代表人物实际上都曾或多或少地对“我思故我在”作出过自己的理解和表态,几乎没有一个例外:在“我思故我在”的准备工作方面,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或者被批评为怀疑得太多,如梅勒·德·比朗,他因此而将“我思故我在”称作是“自相矛盾的”语句;或者它被指责为怀疑得太少,如近代形而上学的坚决反对者尼采,他进而认为笛卡尔在语词的圈套中停滞不前。而在“我思故我在”命题本身方面,康德从一开始便认为不是推理,而是同语反复;费希特虽然将它视作“所有知识的最高原理”,但又不同意笛卡尔对“自我”的理解;谢林一般被看作是对此命题思考最深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他将“我思故我在”解释为假言推理,但又像海德格尔一样批评笛卡尔未能确定“我在”的存在意义;而对于黑格尔来说,“我思故我在”是始终有效的第一原理,而非推理。接下来,在费尔巴哈那里,“我在”并不能合法地等于“我,笛卡尔这个人,是存在的”。(注:关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分段解释史可以参阅:H.Brands,Cogitoergosum.InterpretationenvonKantbisNietzsche,Friburg/Munchen19)而在“我思故我在”的总体评价方面,叔本华将“我思故我在”确认为分析判断,并讥讽笛卡尔并未因之而提供特别的智慧;如此等等。即便被看作是或多或少沿续了笛卡尔路线的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也并不完全在笛卡尔的意义上理解和继承“我思故我在”。(注:参阅:C.-A.Scheier,DieSelbstentfaltungdermethodischenReflexionalsPrinzipderneuerenPhilosophiv.VonDescarterzuHegel,Freiburg/Mulchen
(8)、我不是在怀疑一切东西的存在吗?那么“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这件事至少是确定无疑存在的吧?你越怀疑世界的真实性,你越是不能否认你“正在怀疑”这件事!
(9)、以「我思故我在」為出發點,笛卡兒力圖使心靈脫離感官,通過純粹的理性獲得確定的知識,建立「心物二元論」這個直到今天都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論點,並以此鋪展,探討上帝的存在、真理與錯誤、靈魂與肉體的區別……等問題。笛卡兒後來將這些內容整理為六篇「沉思」,並寄給當代著名哲學家、神學家與邏輯學家,透過對方的回覆,進行了各種「反駁」與「答辯」。
(10)、从总体上看,发表较早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偏重于对“自我”存在的确立,因而为第二种解释提供较多的依据。笛卡尔在这里明确地说:“我存在着,我生存着,这是确然的。”(注:R.Descartes,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S.重点号是原有的。)而第一种解释则可以在发表较迟的《哲学原理》,笛卡尔在这里似乎更多地偏向于将“我思”理解为思维活动本身,而这个活动的主体可以被撇在一边。例如,笛卡尔在这里谈及“思维”一般、“精神(mens)对自己的确认”以及“我们的意识(conscientia)”等等。(注:R.Descartes,PrincipiaPhilosophiae,1,8,9,)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说法最终并没有被笛卡尔看作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所谓“自我”,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思维的东西”,就是“精神(mens)、心灵(animus)、智慧(intellectus)、理性(ratio)。”(注:参阅:R.Descartes,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S.)也就是说,“我思”既是“我”,也是“思”。正是这种说法的含糊性才导致了后人的不同解释。
(11)、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12)、什么不存在呢?他身边的火炉,他盖在身上的毛毯,甚至他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在梦中出现。
(13)、晚年的笛卡尔因爱情被迫离开瑞典,在法国病逝,终年54岁,终生未娶。
(14)、与究虚理在伽里略那里所获得的根本展开相似,求自识在笛卡尔哲学中成为哲学思考的中心趋向。而在此之前,求自识与究虚理一样,在古代思想中,甚至在中世纪的思想中都不乏先例。但无论是苏格拉底所解释的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或中纪世费其诺(M.Ficino,1433-1499年)的“认识你自己”,还是中国古代老子的“识人者智,自识者明”或明代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没有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样依据严格方法的论证,得到纯粹理论理性的奠基。笛卡尔对自识的追求,与他对唯一的、具有最高和绝对的确然性的原则之追求融为一体,它们都立足于理论方法的基石之上。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不仅是“求自识”取向的主要代表,而且同时也是“究虚理”方法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15)、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本性所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16)、笛卡儿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了出来的第一人。我的根本属性就是思想,有我的存在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我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一种理智,一种理性。
(17)、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的就属“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18)、与电车难题类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强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它一般被用作对那些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它也被用作在极端形势下法律——就像美国的严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归功于像《24小时》的电视节目和各种政治辩论,定时炸弹情景已成为最常引用的思想实验之一。今年早些时候,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看法。这份报纸提议说,如果那个恐怖分子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
(19)、从逻辑上看,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命题,确实无懈可击,没有任何逻辑漏洞。想想也是,一个人可以怀疑外部世界的一切东西,但怀疑本身肯定是不能再怀疑了,否则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了。
(20)、既然这个怀疑活动作为一种思想活动是毫无疑问的,而对于一个思想活动而言,它总得有一个发出者吧?(这个所谓的思想活动的发出者在哲学中被叫做“认识主体”)。
3、我思故我在是哪一位哲学家提出的的前提
(1)、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实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2)、笛卡尔一岁时母亲离世,从小失去母亲的他体弱多病。
(3)、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他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他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几何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笛卡尔堪称17世纪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
(4)、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5)、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6)、在《数学的浪漫——美丽的心形线》一文里,我们讲了一个笛卡尔的爱情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下面这个版本倒是更令人信服。
(7)、本書作為繁體中文界唯一全譯本,完整收錄笛卡兒與歐洲知識分子辯論過程,這些內容幾可說是近代歐洲史上第一次完整且公開的哲學論戰,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窺見大師們激烈的思想交鋒,也見證了理性主義時代的到來。
(8)、有没有哪怕一件事物,我们是可以确信它是真实存在的?
(9)、据说在1619年的夏天,笛卡尔因病住院。当他正躺在病床上思索一个数学问题时,无意中看见在木条嵌成正方形的天花板上,有一只苍蝇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一说是蜘蛛)。
(10)、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11)、笛卡尔到达斯德哥尔摩的时候,正值严寒季节,天气异常凛冽。23岁的女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12)、笛卡尔年满8岁,父亲便送他去学校念书。每当身体不舒服时,笛卡尔没有只想着休息,而是躺在床上回忆学过的一些内容,并提出疑问。这种寂静的冥想方法,孕育了他后来伟大的数学思想。
(13)、19Ⅰ-Ⅲ,S.13-)我们在这些理解和解释中实在不难看出这些理解者和解释者自己的哲学意图。“我思故我在”就好像是一面古老的铜镜,每一个人在观察它时都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形象映现出来。
(14)、“我思故我在”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15)、这位在三十年战争开始时的一个初冬夜晚为哲学带来革命性改变的人是谁呢?他的名字就是勒内•笛卡儿(ReneDescartes)。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位于雷恩布列塔尼省最高法庭的法官。22岁时,他追随荷兰统帅莫里斯•冯•欧拉年从军,踏上冒险旅程。他在那期间学到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至于军人的生活则乏善可陈。随后不久,他游经丹麦和德国,并再次入伍从军,这次跟随的是马克西米里安•冯•拜恩。笛卡儿参与了这支军队攻取布拉格的战役,并在当地参观了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的工作室。他顿时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一名为黑暗的科学界带来光明的启蒙者。他充满自信地梦想着一个清晰、符合逻辑和“普遍的方法来探索真相”。而他,笛卡儿,便身负找到这个方法的使命。
(16)、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哲学界沉浸在唯心主义哲学中将近300多年。最终这方面问题被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给抢过去了,哲学家们只好研究其他问题去了。
(17)、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一同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18)、我思故我在的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
(19)、笛卡尔提出的分析主义方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如物理学、化学、生物解剖学、心理学等。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命科学、航空科学的兴起,一种新的系统论方法的出现,才对笛卡尔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强有力挑战。因为生命科学、航空科学需要新的整体论、控制论的思维方式。
(20)、但女王的性情却有些怪诞,她每周要听3次课,而且必须在清晨5点。如此过了两个月,1650年2月1日,笛卡尔因为着凉患了感冒,很快又转成肺炎。10天后,笛卡尔便与世长辞了,享年54岁。
4、我思故我在是哪一位哲学家提出的
(1)、他有一系列桂冠和荣耀:“法兰西最优秀诗人”、“高乃依和拉辛的继承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凡尔那教长”、“法兰西学院院长”
(2)、司各脱意识到了理性对信仰的威胁,并力图通过放弃理性对信仰的证明,限制认识,为信仰保留地盘。但这种作法,在客观上却为哲学摆脱神学束缚创造了条件。
(3)、“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己的景仰和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4)、“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懂得我的价值的!”
(5)、“除了哲学和一般学问的钻研而外,我对任何东西都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嫌恶。”
(6)、尽管“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怀疑精神则是积极的、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历史上哲学体系之间更替、科学史上不同范式之间的更替都以这种怀疑精神为基础。
(7)、導讀(節選)孫有蓉(法國索邦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講師)
(8)、笛卡尔提出的最为有名的命题,就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我思故我在”。后来又有很多人根据笛卡尔的命题,提出了不少相似的说法,像我欲故我在、我动故我在,甚至我吃故我在等等。
(9)、行动十分迁腐的人,只要始于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10)、这也是近代西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的存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存在。
(11)、国王知道后,大发雷霆,非要处死笛卡尔,后经公主求情,才免其一死,笛卡尔被迫回到法国。笛卡尔坚持给克里斯汀写信,但所有信件均被国王扣留。笛卡尔写了最后一封信——第13封信后,气绝身亡。这封信只有一个数学公式—— ρ=a(1-sinθ。国王不解其意,但公主看过公式,马上画出一个美丽的心形曲线。遗憾的是,这个表达爱意的美丽心形,竟成为笛卡尔爱情的绝笔。
(12)、原发期刊:《开放时代》1999年第02期第45-50页
(13)、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14)、他们在《西方哲学史新编》的论述是这样的:“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思想着的我必然应当是某种东西;这就意味着肯定我存在;因为如果肯定一个思想的东西在思想着,可是却否定他的存在,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是荒谬的。
(15)、“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16)、经过苦苦思索,笛卡尔终于找到了一个坚如磐石的落脚点,即人的心灵及其思想。这就是笛卡尔哲学的出发点,也是他替人们找出的唯一一个个确定无疑的认识支点,就像撬动物体的杠杆一样。
(17)、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8)、爱因斯坦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是受启于他16岁做的思想实验。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道他当时幻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他推理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实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观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应该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的一样。
(19)、爱默生则如此称赞柏拉图和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20)、张润红同学带来的是《与儿童对话》。“花儿为什么是红的?它会笑吗?”这本书以提问的方式,展现儿童奇妙的思维,书里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特别简单,但都无法轻易验证,这或许就是儿童世界的美妙之处吧。
5、我思故我在是哪一位哲学家提出的英文
(1)、笛卡尔在《方法论》中说,绝不先行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实和真理,除非我能够清晰明白地理解它,只有对于我完全不予怀疑的事物才认为是真理。
(2)、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3)、在这种基本思想的引导下,笛卡尔创立了坐标几何学,将代数与几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17世纪之后数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5)、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它自己的真实面貌。现在笛卡尔相当于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我们在研究这个世界之前,得先要搞清楚,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它是不是真正的世界。
(6)、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7)、笛卡尔首先提出了对感觉世界的怀疑,比如他说,石头、树木是可以怀疑的,太阳、月亮也是可以怀疑的;然后他又提出了对更高存在的怀疑比如上帝。
(8)、顺便多说一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一种整体式的思维方式,如直觉、顿悟,并不推崇和擅长笛卡尔式的分析思维。
(9)、笛卡尔从小就表现出勤于思考的特点,他对于许多事物都喜欢刨根问底,决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笛卡尔的父亲很早就发现了他的才华,并经常以“我的小哲学家”来称呼他。
(10)、“与自己的思想对谈”背后其实有着一个挑战性很高的目标:当外面这场即将彻底摧毁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爆发时,这名男子想追求安静、秩序和清晰。他要追求关于自己和世界绝对与最终的确定性。他第一步先规定,只要不是清晰明白的事,都不认为那是真的。他也怀疑一切可疑的事物。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其他的感官,因为人太容易出错了。带着怀疑的心,他慢慢向前摸索。即便是思想也不可以不经审查就加以采信,因为恶灵有可能影响我做出错误结论。等一等!难道就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容怀疑的吗?因为就算我怀疑一切,我还是不能怀疑“我在怀疑”以及“我是那个怀疑的人”这两件事啊!而如果我知道当我在怀疑的时候正在怀疑,那么我必定想着我在怀疑。也就是说,有一个不容怀疑的确定性,一个高于所有其他原则的首要原则: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当他想到这句话并且脱口而出时,壁炉里的火还没熄,但是哲学的世界却已经完全改观。
(11)、由此他联想到可用类似的方法来描述一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他高兴地跳下床,却不小心将被子上的国际象棋撒了一地。望着地上散落的棋盘,他又兴奋地一拍大腿:“对,对,就是这个图。”
(12)、霍尔巴赫——一切正直和诚实的心灵都倾听理性的声音
(13)、笛卡尔认为,即使人们可以怀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但有一个东西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怀疑的。这个东西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
(14)、反对的意见在两方面对于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己的错误,一方面是多数人看到的比一个人看到的更明白。
(15)、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2003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根据研究者,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16)、笛卡尔生活在以文艺复兴为背景的17世纪。17世纪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比如对基督教信仰的怀疑,自然科学的崛起,认识论方法的思考等。可以说,笛卡尔生活的时代,恰好是西方近代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产生科学巨匠、文化巨人的时代,像牛顿、拉瓦锡、培根、洛克等科学家、思想家都生活在这一时期。
(17)、笛卡尔认为科学的本质是数学。他说:“我尤其对数学推理的确实性和明了性感到高兴。”
(18)、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政治时事,或者看过动作电影,那么你对于“定时炸弹”思想实验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
(19)、笛卡尔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
(20)、有一天,笛卡尔坐在炉火边打盹,思绪满天飞。突然他想起了一个类似于庄子化蝶的问题——“我怎么才能知道现在是梦是醒,或者说,我怎么才能确信现在身边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1)、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2)、笛卡兒作為「理性主義」代表人物,首先以「應該要懷疑一切」的想法辯證提出「我思故我在」作為首要原則,從此,近代哲學揭開了序幕。
(3)、一次生病,幼小的笛卡尔几乎夭折,父亲的悉心照料使他转危为安。其名字中的“勒内”一词,在法语里就是“重生”的意思。
(4)、“卢克莱修在他的时代独自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争,他当然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诗人。因为他,以及后来的卡塔路斯、西塞罗和维吉尔,拉丁文学才走向成熟。”
(5)、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6)、笛卡尔主张,认识一个复杂事物,首先需要把事物整体拆解开来,把整体分成一个一个的部分,先认识事物的局部或部分,最后再综合起来,认识事物的整体。这种分析主义方法,构成了西方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培根提出的经验归纳法法,非常相近。
(7)、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 000多卷。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8)、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让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和他就形形色色的问题展开激辩,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和良师益友。
(9)、笛卡尔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
(10)、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11)、“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当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12)、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笛卡尔的宗教信仰在学术圈中一直被严格地争论着。他声称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以及“沉思”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但是在他自己的时代,笛卡尔被指控宣扬秘密的自然神论和无神论信仰。
(13)、这个发出者或者认识主体就是我呀,所以我就算再怎么怀疑这个世界,我也无法怀疑我自己存在。相反,我越怀疑世界,就越必须确信自己的存在。
(14)、许多脑部学者认为,他们探索心灵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而从前被认为是哲学的领域,今天则应该归属于神经生物学的范畴。如果人类要知道自己是谁,就必须学习去了解他的脑部。脑部研究以一个冷静理智的自然科学研究取代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类感觉、思想和行为的臆测。然而许多脑部学者都容易忽略一件事,那就是他们也并非走在通往绝对真实的道路上。每个自然学科本身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而人类精神是自然学科想以自己的方法探究的对象。人类精神的认知能力端赖于人类演化过程中适应的需求。我们的脑部之所以会像现在这样,正是因为它显然在演化的竞赛中通过了考验;而它在雨林和热带草原里的任务也从来不是要全然客观地认知这个世界。如此一来,要说脑部并不是被完美设计来完成这个任务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15)、在现有的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著作中译本中,“SelbstbewuBtsein”(或“Selbstgefuhl”等)都被译作“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等),例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1982年,韦卓民译,武汉,1991年;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北京,1983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1981年;《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玖兴译,四卷本,北京,1981年。将“Selbst”和“Ich”都译作“自我”,这无论如何是不妥的,因为在“Selbst”这个概念中并不一定包含“自我”的含义,自身意识也并不一定就是关于自我的意识,它也可以是指对意识活动本身进行的意识。况且在德文中对应于“自我意识”的概念还有“Ichbewu迟sein”。此外,当代的研究已经表明,“自我意识”是对“自我”之确立和把握的前提;后面在讨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过程中,我们将会看到,没有自身意识,对自我的反思是不可能的,因而“自身意识”在逻辑上要先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故而以下在引用相应的中译文时,我将“自我意识”统改作“自身意识”。)而“思维活动”当然也不能等同于“自我”。然而,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在300多年之后才通过现象学的分析而得到较为普遍的接受。
(16)、所谓有学问的无知,绝不是正统神学家鼓吹愚昧无知的蒙昧主义,而是指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探求,而后达到对自己无知的认识。
(17)、而这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笛卡儿是个举足轻重的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虽然他起初曾受到严厉的攻击,却仍是许多关于身体、脑部和精神世界等新观念的创始者。然而他在探索思考方面的杰出表现,从后人的眼光看来更显现出他在对于人的身体看法上的薄弱。因为他认为身体只是头部的累赘附属品罢了!这位精神的机械师用冷酷的口吻对他的读者说,所有生物的身体都只是一个肢体机器、一个自动装置或是精密的推进装置。身体上的器官如同17世纪水景花园里的自动给水装置一般运作:神经就是水管,脑部的空间像是储存容器,肌肉可比作机械表里的弹簧,而呼吸就是表内的运动。而这一切都受脑部里的一个小人“松果体”控制。将人类的身体解释为一个物理的机械装置,是当时自然科学界最时兴的方式,也是笛卡儿最擅长的。他几乎在一夕之间被视为身体新观点的思想权威。而在面对他的批评者时,他感觉自己是客观、时髦和前卫的。倘若笛卡儿活在现今这个时代,他将肯定是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或是一名杰出的脑部研究学者。
(18)、朱泯熹同学为我们分享《童年哲学》,并且为我们讲了“千钧一发之际”的故事,孩子都想了解自己和世界。
(19)、笛卡尔成功地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在他的著作《几何》中,笛卡尔向世人证明,几何问题可以归结成代数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转换来发现、证明几何性质。
(20)、对这两个不同解释的选择事实上要取决于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在“我思故我在”或“思维即存在”的命题中,被确定的究竟是(一般)思维活动的存在,还是(个体)自我的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前面已经提到过另一个问题:这里所说的“我思”或“思维”是直接被意识到的,还是通过反思而被意识到的。可以说,前一个问题关系到“什么是确然的”,而后一个问题则涉及“如何是确然的”。从笛卡尔本人的阐释来看,“直接认识”应当只是对思维(cogitatio)本身的意识到,而非对自我(ego)本身的意识到。(注:参阅:R.Descarted,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s.145,S.408,PrincipiaPhilosophiae,1,9,)与此相反,通过反思而意识(认识)到的则可以是作为思维活动主体的自我,当然也可以是思维活动本身,或思维内容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自身意识”必须严格地区分于“自我意识”(注:应当指出,
(1)、站在这块坚实的磐石上,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二元论哲学:人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他认为,精神实体的属性是思考或理性;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如长、宽、高。这就是笛卡尔的唯心、唯物二元论哲学。
(2)、“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谈谈方法》的第四部分提到,“我思故我在”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
(3)、“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谈谈方法》的第四部分提到,“我思故我在”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
(4)、卢梭——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
(5)、这件事使笛卡尔看到了自己的数学才能,并更加激起了他的研究热情。笛卡尔对贝克曼说道:“事实上,你是唯一把我从懒散的状态唤醒的人,唤醒了在我心中几乎已经被我完全遗忘了的科学兴趣。你把一个业已离开科学的心灵带回到最正当、最美好的路上。”后来,两位数学天才成为非常亲密的朋友。
(6)、他一共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形式,这五种形式被简称为通向上帝的“五路”。
(7)、谢林——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8)、他发现要说出这只苍蝇在天花板上的具体位置,只需要说出苍蝇所在正方形是在天花板上的第几行和第几列。比如,当苍蝇落在第4行第5列的正方形上时,他可以用(5)来表示这个位置。
(9)、“最优秀的人则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设法揭示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10)、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MeditationsontheFirst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11)、他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公众教师,还是第一个收学费的人。
(12)、1616年,笛卡尔在波埃顿大学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后来到荷兰当上了一名军官。
(13)、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公元1596年3月31日—公元1650年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
(14)、笛卡尔出生在近代法国的一个小城,生活在17世纪前半叶。他的父亲是政府议员,也是一个有名的法官。笛卡尔的母亲在笛卡尔一岁时,因肺结核去世,笛卡尔也受到感染,从而影响了身体健康。笛卡尔的父亲,后来再婚,把笛卡尔送到外婆家生活。笛卡尔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养成了沉静少语、喜欢思考的习惯。
(15)、如果人类的意识不是依照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而造就的,那么如前面说过的,人类的认知仅限于经由演化竞争而形成之认知系统提供的认知能力。自然科学的理解视典型人类的认知条件而定。如果这些认知条件不受其影响的话,自然科学界就不会有进步,也不会有矛盾和修正了。研究的标准,如无矛盾性、可重复性和有效性等也并非独立的标准,它们都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知识状态下符合人类的认知能力。100年前被自然科学家认定为毫无疑问的,今日的我们则予以摇头否定。那么何以同样的情况不会在100年后发生呢?
(16)、与同时代的人相比,霍布斯对于“和平与安全”有着更为敏感的感受和更为迫切的渴望。
(17)、笛卡尔认为,要想讨论认识的来源,必须首先找出认识的基础,即确定认识的前提条件。同贝克莱的感觉主义相反,笛卡尔认为是人有先天理性,即天赋观念,人的先天理性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