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
1、作家巴金的简介及作品
(1)、简介:《夜未央》中收录的两部作品《夜未央》《告青年》曾深深打动过少年时代的巴金,并对他信仰的选择和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夜未央》是波兰人廖•抗夫创作的三幕剧本;《告青年》则是俄国革命家克鲁泡特金对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年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告诫与劝说,他在书中表明:只有万人获得安乐,才有个人的幸福。
(2)、有一次,巴金同创作组的白朗、逯斐、菡子、伊明去战地采访,由于敌机狂轰滥炸,汽车只能改成晚上出发。汽车过了成川,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为了防止暴露目标,汽车熄着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盘山公路上爬行着。在同对面来车交会时,因避让不及,巴金他们的车被翻入了路旁的小沟里,所幸大伙都没伤着,但车却摔坏了,满身泥水的巴金和大家冒雨跋涉才赶到了目的地。
(3)、这是巴金与余思牧交往的开始,由此开启了两人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4)、1961年5月27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信中他对香港的出版社翻印他的著作表示同意,还对余思牧打算为南洋读者写作《作家巴金》一书所作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
(5)、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6)、很多人都只知道巴金是大作家,却不知道他也是大翻译家。1922年,18岁的巴金根据英译本翻译了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由此开始了延续60年的翻译工作。
(7)、再谈一谈访谈中提到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1979年3月6日致信李治华,“我的下一个长篇刚刚开头,写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在‘四害’横行期间的遭遇,名字是《一双美丽的眼睛》”。李治华想把它译成法文,巴金3月27日再次致信李治华,“我这个长篇大约明年年底以前写完。你要翻译,我当然同意。这个小说不一定写得好,不过我要用全力写”。范泉在《访问巴金》中提到,1992年2月21日他与周而复看望了巴金,“因为周兄问他:《一双美丽的眼睛》长篇为何不写了,是不是写萧珊的往事,还问是否已写了几万字。巴金答:已写了开头,没有几万字,内容将涉及萧珊的。他说无力写”。巴金1992年与陈丹晨聊天时提到《一双美丽的眼睛》,“刚写了几千字,由于要集中精力写《随想录》,只能忍痛割爱了”。“他所预言过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没有写成,但在他晚年的生命之火中,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理性力量来引导那衰老的心?从老年的巴金身上,能否看到困顿的但丁,垂老的歌德,在幽闭的环境下寂寞地写《伦理学》的克鲁泡特金?”陈思和的这段话让人不无感伤的同时,也为巴金顽强的生命力叹服!
(8)、这是我所看见过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那样的东西。
(9)、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10)、本书为巴金先生的胞弟李济生先生所著,作者从亲情着手,记录了巴金的编辑生涯;巴金与上海、泉州的渊源;巴金与爱妻萧珊之间忠贞和灼热的感情;巴金与朋友真挚的友情;巴金为之奋斗多年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兴衰的始末等。用诚挚的感情、质朴的文字,多角度地描述和记录了巴金的人生旅程。为纪念这个穿越了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了历史巨变的文化巨匠,以亲情的角度添上浓情一笔。
(11)、在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中,巴金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王东当年在与国民d斗争中被捕关进了提篮桥监狱,孤苦伶仃的三岁女儿王芳被住在后楼的老工人王复标收养,王东出狱后就参加了游击队,后又转战大江南北来到了朝鲜战场,在一次偶然中发现军报的女记者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王主任没有急于认亲。等王芳的养父王复标随祖国慰问团到朝鲜同他见面后,王东才与女儿团圆。巴金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细节,通过同志之间的关系,慢慢地挖掘英雄人物乐观、向上的高尚精神和美好的心灵。
(12)、1961年7月13日巴金第二次复信余思牧,这一次他特别强调“请转告南国出版社,以后千万不要再用开明书店的纸型重版我的任何一本旧作。”
(13)、简介:《迟开的蔷薇》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托姆的小说集。斯托姆的作品被誉为“德语诗文之明珠”。诗与青春是作者吟咏的永恒主题。译者巴金说,“对一些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笔,简单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少许安慰罢”。
(14)、本书内容分为三辑:甲辑是对巴金生平、思想等关节点的考察,从具体的史料谈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所作所为;乙辑谈一谈作为编辑家巴金的贡献,作者相信历史将会证明,编辑家巴金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他自身的创作;丙辑,作者选了一些历年来关于巴金的对谈和接受采访的文字,这些文字直接、坦率,不拐弯抹角,特别是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能够看出社会和公众更关心或期待了解巴金的哪些方面,是单纯的个人写作所没有的。
(15)、新书|我那颗火热的心仍然在朋友们中间燃烧——巴金:《出访日记》
(16)、本书收录的内容,是《巴金全集》未曾收录的巴金先生1950—1984年的出访日记,这些日记多写于巴金先生随身所带日记本上,是他在此期间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巴金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公务活动,能从中读出巴老的情感遭际和思想演进,借助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友情的珍重、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现根据原稿整理(首次发表),每部分日记之后,编者附录了巴金先生当时所写的文章,以利于读者将之与日记相互参证。
(17)、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8)、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19)、姜德明,1929年出生于天津,1951年进入人民日报,长期从事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1986年后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南亚风情》《清泉集》《雨声集》《寻找樱花》《绿窗集》《相思一片》《王府井小集》等,书话集有《书叶集》《书边草》《书梦录》《书味集》《活的鲁迅》《燕城杂记》《书廊小品》《余时书话》《猎书偶记》《新文学版本》等多种。
(20)、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可是这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找在《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他在努力寻忆、收集四十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在努力继续写。有时表现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这时巴金就给他打气。“打气”并不能概括他们对话的全部气氛,发生在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使我这个旁听者受到了非比寻常的感动。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娇的孩子,要躲闪;但也会承认自己的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总是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的吧。
2、作家巴金的原名叫什么
(1)、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2)、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3)、经过反复推敲、斟酌,他们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中的灵魂。在小说《团圆》中,巴金在描叙王成时所花的笔墨不多,只提到了在一次××山阻击战中,军政治部主任王东到××团,这个团奉命坚守××山,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正急需增援时,王成同其他六位同志站出来坚决要求上前线。王主任看着王成的相貌,觉得非常面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后来突然间记起来了,就跑出去找他,他果然就是后楼王复标的儿子。王成也认出了王东,还清晰地回忆起王东原来的名字。王东从王成的口中知道了王芳参军后也来了朝鲜。后来,这个团完成了阻击任务,可王成却英勇地牺牲了。
(4)、《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李树德著)
(5)、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6)、1927年初23岁的巴金来到巴黎,因为身体不好他7月来到蒂埃里堡继续学习法语,在蒂埃里堡的1年多的时间里,巴金开始写作是因为当时他孤独苦闷不能发散,他的热情无法倾吐,就借文字来表达。他在蒂埃里堡创作完成中篇小说处女作《灭亡》,小说手稿用巴金为笔名从该市寄回上海发表后大获成功,从此李尧棠成为巴金,开始了作家创作生活。
(7)、走近巨匠|饶宗颐: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十分要紧
(8)、巴金是怎样工作的?我说不大清楚。他总是一个人躲在三楼的卧室里工作的,而且多半在夜里。他做有关编辑的一切工作,有时还看校样,连插图、装帧都要管。他有一本外国印的厚厚的讲装帧的书,里面收了许多文学书的封面、扉页……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化生活丛刊》的封面设计,就是从那里面取来的。他十分看重插图,有时为了一个译本要搜集两三种版本的不同插图。平明版的契诃夫短篇集的封面题字是捉住靳以挥毫的。巴尔扎克的几本小说的开本、装订,则是仿照了法国的出版物。自然并不是什么豪华版,但素朴、大方,自有风格,装订也认真。这套书后来重印时变成了硬纸面的“精装”,我看是反而“雅”得有些“俗”了。
(9)、恰如铁凝所说的,上海是一座文学之城。“这里有巴金故居,我还瞻仰了鲁迅墓、左联纪念馆,也欣喜地得知这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城市,这个留下了诸多文学巨匠身影的城市,将会有一座文学的博物馆。我想,人们有很多理由热爱这座城市,但对很多人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这是鲁迅的城市,是巴金的城市,是文学艺术的城市。”
(10)、巴金每次外出都是一路走,一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笔认真地记录下来。没过多久,一场大雨把他住的防空洞灌进了齐膝深的水。当巴金一觉醒来得知部队首长要去一五九高地视察前沿阵地时,他与魏巍决定同去。在去八连的路上因小雨打湿了眼镜,由于看不清路,巴金在跳下交通沟时脚下一滑,整个身体被重重地摔进沟里,但他仍站立了起来,忍痛往前走着,路上又经过了许多条河沟和交通沟,到了高地已成了“泥人”。走进连部,连长拿出了刚缴获的吉士烟招待他们,又拿出火盆生火让他烤衣服。所以,巴金虽然远离亲人,但在这个大家庭中始终没有感到过寂寞和冷清,在志愿军中他不仅结识了兵团首长,也同许多年轻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1)、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7千多名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儿女,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所共同谱写的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始终回荡在我们心中。
(12)、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1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的内部刊物《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的作家访问栏,刊有《巴金和孙道临谈〈寒夜〉》,署名雯佳,不见于已出的巴金研究资料。谢文芬回忆道:
(14)、本书为日本作家坂井洋史先生所著。作者用缜密的逻辑对巴金的有关生平事迹进行了严谨探讨和合理的想象推理。解析了《随想录》的叙述策略和魅力,论述了围绕巴金的重新评价以及关于日本最早的巴金的作品的翻译及介绍,还有由一张老照片说起的杂考两则等。全书文字洗练流畅,能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思路。因此,这也是一部巴金研究的力作。
(15)、武兆堤见老同学答应了,心里很是高兴,便马上去找了夏衍,请求夏衍为毛烽请假。傅钟将军得知此事后,爽快地准假让毛烽去改编剧本。就这样,武兆堤和毛烽随傅钟将军来到北戴河。两人便开始了改编小说《团圆》的工作。
(16)、巴:演《寒夜》也演的不错。香港的《寒夜》,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起其他都挺好,其他演员也不错。就是写中间纠纷,好像是婆婆和媳妇纠纷,就是没有举行正式结婚,婆婆看不起她。后来丈夫死了,妻子买了一个戒指到她丈夫坟上去,把戒指放在那里,刚好她婆婆也来了,两人见面了,妻子跟着婆婆回到乡下去了。我就说,我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和解了。香港又翻成国语,在国内演了好几场。
(17)、孙:这次中央台对台湾广播部让我来朗诵您的《寒夜》,我还是很愿意。
(18)、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19)、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194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结集出版有《锦帆集》《锦帆集外》《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清代版刻一隅》等三十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20)、 随想录
3、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是什么
(1)、一年一度的“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次,我们来了解文坛巨子—巴金。
(2)、叶圣陶作诗还礼:“巴金闻我居病房选赠献花烦泰昌苍兰马蹄莲共囊插瓶红妆兼素妆对花感深何日念道谢莫丧中心藏”。
(3)、关于英若诚执导的《家》。1982年8月,英若诚应邀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学,校方希望他为该系排练一出中国戏,于是他带领戏剧系的学生排演了巴金原著、曹禺编剧的《家》。1982年10月,英若诚执导的《家》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海伦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演出,“看过这次演出的人觉得,这些演员虽然绝大多数是欧裔的人,但行动举止却很有中国气派”。1984年,央视二套播映了由上译厂译制的英若诚执导的《家》。曹雷回忆,“尽管美国的演员穿着中国的长衫马褂,乍看有点滑稽,但是,他们把握人物很细致到位”。
(4)、1994年岁末,上海市作家协会邀请了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王芳”的扮演者刘世龙和刘尚娴“兄妹”,到上海为巴金小说《团圆》作朗诵表演。他俩自30多年前一起拍摄《英雄儿女》后就各奔东西,再未见面。“兄妹”俩能再次相会,本是一件难得的喜事;他们想探望巴老的愿望,又得了华东医院医生的同意,这更是喜上加喜。激动不已的刘世龙谢绝了重庆某单位邀请的高额演出,并退了已预订好的机票。
(5)、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6)、坂井洋史(SakaiHirobumi),1959年生,日本东京人。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金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逸脱と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巴金论集》《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与张新颖合著),译著有张炜《九月寓言》等。
(7)、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8)、客厅里客人来往不断,他有时陪客,有时就躲到三楼上去。有时来了客人,喊他下来,他就披着一件半旧的人字昵夹大衣,手里捧着一本书,眼镜推在额上,从楼梯上走下来。一面招呼,一面嘴里还咿唔地说着什么。
(9)、品读|新时代的文化种子——坂井洋史: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一侧面——《陈范予日记》中的“一师风潮”(节选)
(10)、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
(11)、我喜欢施托姆的文笔。对于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字,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少许安慰吧——巴金
(12)、巴金,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
(13)、品读|巴金:“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女神节快乐
(14)、作为一个后辈,我对巴金的了解实在不多。记得有一次在他家里谈天,一位客人提出要我写点什么有关他的东西,我觉得有点惶恐,就声明我对他的了解实在太少,我举出的理由是,巴金曾说过“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品的影响比较深”,可是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却非常贫乏,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料他听了哈哈笑道,“你弄的那些东西我也不懂”。这就使我更为尴尬。其实我只是想顺手找一个理由来推掉,并没有除此以外对他就有足够了解的意思。但他的话也给了我一种启示,即使如此,知道多少就谈多少,懂得什么就讲什么,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不过实在的困难也正在这里。有一部古书上讲过做文章的“秘诀”就在“趋”与“避”两个字。懂得了这一点天下就不再有难做的文章。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应该怎么说就跟着人家一起说,不该说或不能说的就避开不说。这正是一条写作的坦平大道。但是困难恰好在这里出现。应该说可以说的人家已经说了许多,用不着再来画蛇添足;不该说的呢旁人倒少有说及,但我真的就能很好地一一说出来么?看来一切都是可疑的。总之,没有勇气是不行的。 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我尝试过用这办法来从头读巴金的书,从近作开始。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记起许多旧事、谈话。开始时是高兴的,以为到底摸到了门路,可是随即又感到了茫然。从纷繁的线索中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正如海边的居民,日日面对大海生活,对那一碧无垠的海水波浪与涛声都熟悉、惯常了,但对大海本身却还是摸不透,还只是一个茫然。
(15)、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16)、“这个展览温暖着我们,当巴金先生写下那一封一封信札时,他是写给远方的朋友,但隔着长长短短的的时间,我们大家也都是收信的人,从那些擦亮心灵的信里,我们读出了深情厚谊,读出了风骨和信念。”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上海气温骤降,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现场暖流涌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深情致辞:“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巴老始终是一盏明亮的灯,守护着爱、正直、真实、奉献等美好的价值。”
(17)、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18)、1961年,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正在杭州休养的巴金经过了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它真挚地歌颂了最可爱的人,同时也实践了巴金当初许下的诺言,实现了自己心中的夙愿。
(19)、战斗胜利结束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巴金对团长张振川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誓死保卫阵地,打得非常漂亮……”接着,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20)、2009年1月14日余思牧先生谢世。其生前曾有意将其数千册藏书和巴金书信捐赠给香港的图书馆,为此他曾征询女儿的意见,女儿因为种种原因未及表态。后来女儿表示将父亲的藏书捐赠图书馆,巴金书信则由其继承保管。这一态度让余思牧改变了主意,所以没有实施本来要实施的将巴金书信捐赠图书馆这个决定。这是需要说明的。
4、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怎么写
(1)、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巴金也是公认的杰出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编辑家、出版家,著有《激流》三部曲、《寒夜》及《随想录》等作品。为了纪念他和朋友们同时走过的岁月,“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集中展出了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40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这些友人、作家均在上海工作或生活过,可谓是上海现代文学圈的一次感性亮相。
(2)、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3)、巴金所经历的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巴金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历史画卷中。很难用单一的比喻来概括巴金。有时他如电,如雷,如激流;有时又如阴云,如浓雾,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情形态、生活形态。他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了一百年。他为百年中国贡献的一切,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4)、简介:《红花集》共收入俄国作家迦尓洵的8个短篇小说:《红花》《信号》《一件意外事》等。巴金1922年就曾翻译过迦尓洵的《信号》,他说:“我这一生很难摆脱迦尔洵的影响,我经常想起他写小说写到一半忽然埋头痛哭的事,我也常常在写作中和人物一同哭笑。”
(5)、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
(6)、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7)、这是我所看见过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那样的东西。
(8)、感谢容洁、容仪两位老师授权,感谢吕浩兄帮忙校对书稿。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黄裳先生一百周岁了,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束鲜花,替我还上当年的那份心债吧。
(9)、孙:昨天我去看了北影厂的《寒夜》,您看了吧?
(10)、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11)、巴:就是有一点,因为电影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小的地方,我觉得缺少一点婆婆和媳妇和解的镜头。
(12)、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13)、《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两篇插图(托依则绘)
(14)、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15)、作家巴金,主张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世纪良知”,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
(16)、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到农村去住过很长一段时期,很久没有到他家里去访问。1961年一个秋天的下午,偶然在淮海路的国泰戏院门口遇见他。他从很远的地方发现了我,赶过来对我讲了几句话,我记得其中有一句的大意是,“今后一切都会和过去一样的。”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感谢了他的好意。看得出,他对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是有些迷惘的,不过他还是有着充足的信心。他所说的“和过去一样”,自然是指过去那样地生活和工作,他不喜欢人们陷于绝望,不,他受不了这个,这就是他要说那句话的原因。他绝不会猜到,在几年以后,这句话会被某些人解释为“复辟”、“复旧”的同义语。我只有为他的善良、天真、激情而感动、惭愧。
(17)、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18)、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
(19)、1961年10月14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
(20)、总之,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5、作家巴金介绍
(1)、2014年12月14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代表单宇红,《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文学篇》总导演肖同庆共同为《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揭幕
(2)、这些信息折射着时代的背景,能够以小见大,认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更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背书。每一段叙述都能成为文学研究的证据,每一个细节都能引出一篇论文的主题和方向。
(3)、巴:因为黑暗已经到了极点,光明就要到来,走到尽头,光明就要到来,前面就是光明了。
(4)、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5)、《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
(6)、以他们的英雄事迹为蓝本所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亦成为一面面高高飘扬的爱国主义旗帜,时刻激励着后人——在这其中,便有巴金先生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