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个托尔斯泰简介
1、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简介
(1)、“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①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拔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3)、我思考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要尝试读出自己来。其实对每个文学作品的阅读,肯定不完全是为了解一个故事,也可能不完全是了解托尔斯泰具体的写作笔法。其实,我们是在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阅读来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我们又通过对托尔斯泰的了解来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学观是什么样的,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我们是要通过对托尔斯泰这三部作品的理解来理解我们自己。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真正步入这三部作品的一个路径。
(4)、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很多十分卓越的人:我们从鲁迅口中了解到一位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好老师——藤野先生;从朱德口中了解到一位含辛茹苦、勤劳善良的好母亲——锺太夫人。今天我们将通过传记作家茨威格的文字了解一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传记作家写人与其他人有何不同呢?让我们走入今天的课文逐一解开谜团。
(5)、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6)、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关键内容,学会提炼信息,感知托尔斯泰的深邃灵魂。
(7)、(2)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摘自鲁迅的《祝福》)
(8)、 再去文中品味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抓住比喻中借喻的手法,来品一品托尔斯泰背后的灵魂。
(9)、 明确:两部分。1-6段刻画了托尔斯泰丑陋的外貌;7-9段描写了列夫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10)、难点:探究人物的神韵,感知托尔斯泰审视自我、追求真理、批判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解茨威格传记中塑造真实的人的笔法。
(11)、(4)组长汇总大家的发言,小组投票选出代表在班级内分享小组探究的成果。
(12)、(1)引导:托尔斯泰给你留下了什么初印象?请结合课文第1~5段的词句和细节说说。
(13)、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4)、 经过刚才的点评,我们发现作者仅仅用文字就在我们脑海中“画”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托尔斯泰,让我们结合自己的画作,来说一说哪些文字给你灵感,让你勾勒出托尔斯泰的形象呢?并来发现他写法的精妙吧。两人一组交流画作,一人为讲述者,一人为评价者。
(15)、这房间里有三张床:一张很大,是熊爸爸的,一张小一点,是熊妈妈的,一张很小,是小熊的。小姑娘躺到大床上——太空了,躺到小一点的床上,太高了;躺到小床上——正合适,她就在小床上睡着了。
(16)、《复活》是在莫斯科写的。因为他的夫人是莫斯科人。他夫人的父亲是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她从小在大都市里长大,18的时候嫁给托尔斯泰,那个时候托尔斯泰大概34岁,她一生怀念莫斯科,她跟托尔斯泰一共生过13个孩子,这些孩子当然不是每个都活下来了,托尔斯泰后来决定迁居莫斯科,因为考虑到这些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要上学,大的要上大学,小的要上小学,他在妻子坚持下搬到莫斯科,买了一栋房子。
(17)、文章结尾说:“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胡髭(zī);髯(rán);黝黑(yǒu);绺(liǔ);鬈发(quán);肖像(xiào);粗劣(liè);寓居;粗制滥造;藏污纳垢(gòu);粗糙(cāo);凹陷(āo);脸颊(jiá);崎岖;平庸;粗鄙(bǐ);滞留(zhì);愚钝(dùn);压抑(yì);穹顶(qióng);器宇;禁锢(gù);蒙昧(mèi);郁郁寡欢;丑陋可憎(zēng);酒肆(sì);鹤立鸡群;正襟危坐(jīn);泰斗;颔首低眉(hàn);诚惶诚恐(huáng);敦实;侏儒(zhūrú);犀利(xī);甲胄(zhòu);入木三分;无可置疑;刀剑入鞘;粲然笑意(càn);黯然失色;神秘莫测;意趣盎然;恰如其分(fèn);甲壳(qiào);胆怯;俯冲;微不足道;广袤无垠(mào);赤裸裸;匕首(bǐ);戳(chuō);
(19)、如果一个人生活得不对头,他可以欺骗自己,对自己充满灾难的处境视而不见,——这对于那个人来说既是一条出路,也是一种惩罚。
(20)、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
2、三个托尔斯泰的关系
(1)、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终年八十三岁。
(2)、娜塔莎是一个女性角色,是一个串联的人物,她通过跟不同男人的关系,把几个主要人物串成一个整体。小说中有四个家族,每个家族都要跟另外三个家族发生关联,可能性就太多太多,情节就会无限复杂下去,当然,这也对一个作家的掌控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3)、小结:这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语句,掌握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学习了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4)、小结:这样一双犀利的眼睛,就是一双承载苍生疾苦的容器,看清了世间的一切,也看清了自己的一切,这双眼睛让托尔斯泰痛苦、丧失常人拥有的幸福。
(5)、美国贵格会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
(6)、小结:感谢茨威格的共情,用真实的文字遇见了列夫·托尔斯泰,我更要感谢你们的赞美,用你们的文字让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感谢这两段美好的遇见。
(7)、看到托尔斯泰在莫斯科写作《复活》的书房,我觉得,他有意在营造这样一个写作的空间,这个书房就像一个修士祈祷的场所,他要把一切弄得非常狭窄,非常阴暗,非常压抑。这就使我产生一个感觉,也就是说,影响到一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当然跟这个作家写作这部作品时的情绪有关,跟他选择的主题有关系,甚至跟他所处的年龄段、他对世界的认识、跟他世界观发展的阶段有关系,但也可能跟他具体的写作空间有关联。
(8)、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9)、在俄语中会有这样一个词叫“托尔斯泰学”,在中国有“红学”,英语世界有“莎学”,一个作家的创作内容如此丰富,影响如此大,最后他一个人的创作就变成了一门学问。在俄国恐怕这样的作家也不多,尽管可以在俄语中看到很多的作家后面都会加上一个“学”字,有普希金学、契诃夫学、果戈理学,但是有可能,托尔斯泰学和普希金学才最能称得上是一门学问。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地位。所以,不管是俄国人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对“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完全不知道的人可能很少。
(10)、髭(zī) 髯(rán) 颊(jiá) 黝(yǒu)黑 绺(liǔ)
(11)、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12)、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乱蓬蓬的头发。
(13)、《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思想: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
(14)、①《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欧洲意义的小说。一经问世,就让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读者倍感新奇和震撼。人们不仅对小说中的人和事感兴趣,而且还被小说中埋伏的伟大艺术表现所吸引。
(15)、 生一:我认为吸进去应该是指他观察到的社会现实,放射出的应该是指他用笔写就的作品对整个时代有启示作用。
(16)、我感觉,托尔斯泰当年是在刻意营造一个非常封闭、压抑的写作空间,他的写字桌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总是想把桌子摆在靠近窗口更明亮一些的地方,我们一般也喜欢书桌面对着门。他正好反过来,是把桌子摆在入口的地方,他一坐下来,他的后背就会像一扇门一样把那个房子的门堵上。他写作的时候尽量不点灯,实在看不见的时候也只点一根蜡烛。托尔斯泰是近视眼,但是他写作的时候从来不戴眼镜,他必须坐很低的桌子上,坐很低的板凳,眼睛贴着纸张写作。
(17)、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这一段同时也起到过渡作用,将文章的重点自然转到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上来。)
(18)、 点评一:我认为①画出了他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不仅多,而且浓密,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这里可以看出也体现出胡须卷曲的特点,相比②而言,画的更传神。
(19)、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最著名的作品,实际上还是这三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0)、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
3、托尔斯泰的三部曲包括哪三部
(1)、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2)、C.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 丑陋还是美貌,这是一个问题?是怀着倾世美貌而生却粗鄙不堪,还是面貌虽丑,灵魂却高贵,这二者哪个更重要?在青葱年华之中,是把时间抛于外表,汲汲营营于表面之美,还是充实灵魂,点燃人性之光辉,我想,学完这节课,答案在你心中。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4)、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透过他的眼睛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5)、(2)各自分析自己所找句子的含义或作用,将自己的想法批注在句子旁边。
(6)、《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7)、关于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说法,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这是俄国批评家叫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我们以前以为他的这句话是用来评说《战争与和平》的,其实不是,1853年托尔斯泰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这部小说集,认为其特色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情感的纯净”。这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他这样写道:“大部分诗人关心的主要是内心生活的呈现结果,而不是隐秘的过程本身……托尔斯泰伯爵天赋的特色就在于,他并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最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是这一过程的形式、规律和心灵的辩证法。”“心灵辩证法”后来就被许多文学史家、批评家拿来概括《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甚至推而广之,用来概括托尔斯泰所有的文学创作。
(8)、改换二: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插了过来。
(9)、赏析:“细脚伶仃的圆规”一是指的她身形消瘦,由当年的苗条美丽变成了现在的营养不良,二是指她再无当年的姿色。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表现了一个女孩子饱受困苦艰难的乡村生活的折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物是人非”的感慨。
(10)、提示:词语的意思最好随文讲解,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1)、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12)、赏析:“间或一轮”是“偶尔转动一下”的意思,突出表现了祥林嫂在悲惨生活的折磨下已毫无生气,暗示祥林嫂将不久于人世。
(1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14)、⑵词语的精心选用。文中在进行肖像描写时使用的词语非常丰富,感情色彩鲜明,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15)、也就是说,《战争与和平》无论是战争的内容,还是和平的贵族生活的内容,在这之前他都写过非常好的作品,这让他写起《战争与和平》来就非常得心应手,等于他把之前十多年的创作,通过这一部长篇小说进行了一个总结。
(16)、第9段为什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7)、⑥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什么,想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18)、“雅斯纳亚·波里亚纳”的庄园里写的。这个庄园的俄语名称翻译成中文就是“明亮的林中空地”。一大片森林,在这片森林中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会有一片空地,只有这片地上不长树,所以就叫“林中空地”。“林中空地”前面还加了一个形容词“雅斯纳亚”,“雅斯纳亚”的意思就是“明亮的,明朗的,鲜艳的”,所以我们有时把他的庄园的名称翻译成“明亮的林中空地”。
(19)、列夫•托尔斯泰(LevTolstoy,1828-1910年),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0)、鬈(quán) 粗糙(cāo) 崎岖(qí qū) 平庸(yōng) 滞(zhì)留
4、三位托尔斯泰
(1)、由此看来,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说,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
(2)、作者不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更是聚焦于托尔斯泰的眼睛,试图探寻并揭示托尔斯泰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语句。这些描写和议论,深刻地揭示出托尔斯泰内心的深邃和伟大,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灵魂、精神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3)、 生二:改换二把“刺”换为“插”,“刺”相比“插”而言,切口更小,更精准,显示出托尔斯泰眼睛的犀利,精准。
(4)、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小说所暗示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复活,这也是托尔斯泰最想做的一个事情。
(5)、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6)、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7)、据说,他写好的几页纸,就会让人拿盘子送到楼上去,然后他的夫人把它抄一遍。《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数易其稿,他的夫人总共抄了八遍!现在在每个与托尔斯泰相关的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手稿,托尔斯泰的笔迹非常难认,但是他妻子写的字特别好认。托尔斯泰写的这三个作品,他的妻子都抄过很多遍。
(8)、以前他是要功名,那是很自我的,最后他看破功名了,什么都不去做了。托尔斯泰认为这同样是自私的人。
(9)、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