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林则徐禁烟名言
1、林则徐最霸气的一首诗
(1)、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等人纷纷上书请求禁止鸦片,皇上将奏章下发内外朝大臣讨论。
(2)、三生慧福孰能兼,占尽韶华颇不廉,悟彻优昙天女散,不如趺坐一枝拈。——林则徐
(3)、林公亲笔题书的这四首诗,连同吴和甫学使题词,以后被刻于一块大理石屏上,岩栖法师圆寂后即嵌于其舍利塔,以当塔铭。今塔已毁,诗屏犹存。近年华亭寺已将该屏嵌于新建的藏经楼左侧墙壁上,供游客观赏。
(4)、“法之轻重以弊之轻重为衡,故曰刑罚世轻世重,盖因时制宜,非得已也。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晌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5)、嘉庆二十一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父亲特地致信给他,嘱咐林则徐要慎选人才。林则徐任考官期间,公正严肃,博得好名声。
(6)、林则徐给儿子的信中说:“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其牢记之!”
(7)、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林则徐
(8)、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殖民者不肯放弃罪***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夷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
(9)、林则徐的这三则名言,或陈词上书,切中肯綮,打动人心;或晓谕夷人,言辞愤激,剀切有力,或阐释何题,有根有据,入情入理,不但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而且也表现了他的政论文章的清峻风格。
(10)、道光18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处禁烟。当时广州受鸦片***害情况非常严重,林则徐到了广州之后做了很多的工作,他发出声明:"如果鸦片一天不绝,我一天就不回去,誓于这件事相始终",经过坚决的斗争,林则徐收缴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
(11)、宣宗皇帝认为他说得十分正确,曾十九次命他入朝会见咨询。(并)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赶到广东调查处理鸦片事件。
(12)、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
(13)、释义:大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才能成其大,人没有私欲贪念才能像峻峭的山峰挺拔刚强。林则徐这则自勉联语展现了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并成为福州市的城市精神。
(14)、同年闰三月,还有五古《“频伽礼佛图”为海宁朱贞女作》,中有句云:“不羡比翼群,不作精卫思,独爱妙音鸟,西方自修持;承颜老病母,稽首人天师;天人有沦谪,净土无分离;佛香出闺闼,白云满罘崽;遥看青莲花,已出七宝池。”林公热情赞扬了这位守贞不嫁,虔诚礼佛,一心修持的佛门弟子。同年五月,还有七律《东阿旅次赠龚暗斋观察》,中有句云:“桑下佛缘经信宿,芦中人影议模糊。”林公把在旅途中邂垢这位朋友,议为是有佛缘。
(15)、道光十九年的春天,林则徐抵达任所。林则徐用文书告知***驻广州领事义律让查缴烟土的命令,驱逐了***泵船,义律交出烟土两万多箱。
(16)、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严办,并由新任钦差大臣琦善对他进行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当地海防建设。不久,将军奕山在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肯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革去林则徐职务,从重发往***伊犁。
(17)、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六月,有七绝《潘公甫舍人冒暑游洞庭,舟过鄂州,留之不可,枉三绝句答之》,其一云:“去年曾对君山碧,天楚东南首重回;谁料杜门老居士,一帆六月剪江来。”林公的这位友人原是一位佛门老居士。
(18)、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19)、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林公丁父忧回原籍福州守制时,有七古《题韩云昉抚部克均“龙湫宴坐图”》中有句云:“雁山在郡不能有,康乐枉为永乐守;西来尊者此山开,掷丈云中玉龙走;涅槃一去蒲团空,但见法雨飞蒙蒙”、“是时公为入定僧,潮音千劫浑不膺;倏然挂杖一抚掌,龙来听法泉无声;拂衣笑视佛弟子,且为大千众生起。”林公把雁荡山大龙湫瀑布喻为西天佛祖掷杖化成的一条玉龙,而且是能够听法受化的神龙,把飞溅的水花喻为蒙蒙法雨,使佛理与美景融为一体,以佛喻物咏景想像丰富奇特。
(20)、这则名言不但打动了道光皇帝的心,也深得民心。据《夷艘入寇记》载,当时广为流传这样几句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显然,这几句话正是根据林则徐这则名言改编而成的,可见这则名言在当时影响之深远。
2、林则徐禁烟名言大全
(1)、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
(2)、郑丽生先生校订的《林则徐诗集》仅收有后两首,题为《岩栖上人以诗求题,率成与之》。
(3)、我的一片苦心未必是老天在辜负我;辣手摧花需要防备那些别有用心不怀好意之人。
(4)、林公交往的佛教界人士中,既有在家的居士,也有出家的诗僧。在诗僧中,根据记述可以肯定有两位,一位是林公赞誉其“诗亦清隽”的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巨超法师,一位是昆明西山华亭寺方丈岩栖法师。岩栖法师系林公在担任云贵总督期间结识的,两人过往甚密,林公对其诗甚为激赏,曾为《岩栖诗草》题七言绝句四首。诗云:
(5)、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6)、这时候的林则徐,仍然不顾个人安危荣辱,还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希望朝廷坚决继续开展禁烟运动、驱逐洋人、收缴鸦片。但是腐朽无能、惧怕洋人的道光帝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是先前赏识赞扬林则徐的他了。道光翻脸不认人,居然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林则徐愤怒,却无能为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7)、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8)、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便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写了《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责令鸦片贩子缴烟具结。这篇谕稿在当时实际上是一篇外交照会,写得义正词严,颇具特色,其中这则名言,尤为精采。
(9)、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诗中表明了林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赴戍:到充军的地方去。
(10)、通过分析外国的***、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他萌生出“师敌长技以制敌“的思想。
(11)、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12)、***贩如蝇群而来,除了***,***也从土耳其向***输入鸦片,俄国从中亚向***北方输入鸦片。
(13)、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三月,有七律《题周相峰大令兴峰“湖上谒祠图”》,中有句云:“湖山也结甘棠想,香火难忘寸草心;比似圆通禅院里,宝书飞盖一长吟。”当时林公丧母正在服阕中,请僧人做佛事超度亡灵。可见其充满孝思。
(14)、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15)、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6)、***古代文人向来信奉儒家的思想,一直以来他们都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为官素养。林则徐的伟大也体现在这一方面。
(17)、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18)、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我国走私***品鸦片(俗称大烟)。他们的目的,一是用鸦片换取白银,掠夺我国的财富;二是用***品残害***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
(19)、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20)、苟利***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3、林则徐禁烟名言名句大全
(1)、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曾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2)、文中所说“新闻纸”者,即今之报纸也。这篇文章既然是作为经验之谈介绍给别人的,那么在阐释道理时就不要说得那么绝对,以免有强人所难之嫌。如“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中的“多由”,“不妨兼听并观”中的“不妨”,皆用得比较委婉,留有余地,既不同于第一则名言那样情辞恳切,也不同于第二则名言那样坚定果决。这种视文种而定的修辞方式实值得我们学习。
(3)、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
(4)、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林公供职翰林院,在《癸酉日记》中载:“清晨,焚香叩头,斋心默祝”、“早晨,佛前供汤丸”的记述。
(5)、此外,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林公家乡福州乌石山积翠寺重修完毕,林公应寺僧要求,曾撰写了《重修积翠寺记》。
(6)、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的状况。
(7)、***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当时的***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向***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
(8)、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秋,林公在云贵总督任内,以频年积劳,旧疾复发,奏请开缺回籍调理,已蒙恩准。因宦海浮沉多年,深感仕途险***,加之相依为命的郑夫人于上年十月病逝于昆明,他本人年迈多病,因而萌发了看破红尘,归隐寺院的意向。离滇前有《袁午桥礼部甲三闻余乞疾寄赠,依韵答之》七律三首,其中一首云:“身似闲僧退院初,维摩丈室暗踟蹰。养病只合颓然卧,怀旧真惭迹也疏。但得支公怜病鹤,肯同赵壹赋枯鱼。愿君早拥南天节,或许相逢退食余。”
(9)、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10)、林则徐在嘉庆十六年入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
(11)、他建议朝廷制炮造船;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为了解外国的军事、***、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12)、林则徐是***清朝中后期***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13)、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三月,林公与友人同游杭州西湖,有七绝四首,春暮偕许玉年及谷张仲甫应昌诸君游理安寺、烟霞洞、虎跑泉、六和塔诸胜,每处各系一诗,其中富有佛性的诗句有:“佛戒偏宜宽酒户,诗情都为检茶经;山僧为道同龛约,惆怅彭宣地下灵。”“足音何必遗空谷,心地从都悟慧根;试证前身罗汉果,三生石上与重论。”“茶梦园时参梵课,几声钟磬翠微中。”
(14)、***华裔学者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1964年出版)““以他的勤奋、改进***工作的强烈愿望以及全力为民谋利的信念而著称。在所有19世纪的******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15)、“青山不墨千秋画”的意思是青葱的山岭,是一幅千年不腐、不着笔墨的山水画卷。
(16)、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1785年8月30日出身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比较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三岁即在其父林宾日办的私塾学四书五经,七岁开始习八股文,十二岁便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府试,十九岁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可见他从小即接受了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后为了生计,一边学习,一边教书,并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邀任司书。后遇福建巡抚张师诚,深受赏识,在其幕府辅佐四年。由此社会阅历渐广,看到港口厦门等地社会风气败坏,嫖窃成风,鸦片走私及吸***现象严重,深感厌***,并寓志治理。张师诚奉佛尤谨,曾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自然深受影响,在他二十三岁(公元1807年)时,曾手书当时佛教界最流行的《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种经咒,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八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
(17)、“此次本大臣自京面承圣谕,法在必行,且既带此关防,得以便宜行事,非寻常查办他务可比。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18)、我们做事情假如不遵循道义、章法,只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去施展,往往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天地之间做人做事纲领不会因为时空改变。
(19)、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查验收缴,在海边上点火焚烟,四十余日始尽。
(20)、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县人,清代中期***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